第十五期:廣東有文化之美輪美奐的粵劇

2020-12-18 南方新聞網

  粵劇,早期稱本地班、廣東大戲。是形成於廣州地區,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和澳門,並傳播到東南亞、美洲、大洋洲、歐洲等華人華僑聚居之地的地方戲曲劇種。聲腔以梆子、二黃為主, 兼唱高、昆牌子,民間說唱,小曲雜調。

  有人說粵劇是老年人的藝術,我認為不盡然。粵劇是廣東人的藝術。正如京劇是北京的藝術,越劇是上海的藝術,川劇是四川的藝術,粵劇當然是廣東的藝術了。 每當我在西關寂靜的麻石巷中行走時,驀地聽見從褪了色的滿洲窗裡傳出一段粵曲時,我內心會湧起深深的暖流。我覺得那旋律和唱腔很親切,親切得就像聽見母親唱過的兒歌一樣,令人肅然起敬。   

  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靚少佳、新馬師曾、文覺非、千裡駒、白燕仔、蕭麗章、羅品超、郎筠玉、羅家寶、梁醒波、芳豔芬、紅線女……當我歷數著這些廣東人十分熟悉的粵劇名伶的名字時,耳畔仿佛又響起了那段悽怨纏綿的《帝女花》:「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帝女花帶淚上香……」深紅色的天鵝絨大幕緩緩開啟,聚光燈下,他們的扮相、他們的颱風、他們的唱腔,成了幾代廣東人的回憶,不可磨滅。舞臺因他們而精彩,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因他們而有了一縷悠然的韻味?

   下面就讓我來介紹一下當代有名的粵劇大師和名伶:

   紅線女

    

  紅線女本不姓紅,她的原名是鄺健廉,1924年12月27日出生,廣東開平水口鎮泮村人。紅線女生長在一個與粵劇淵源很深的家庭,從小就受到粵劇藝術的薰陶。她是紅極一時的一代名伶。她創造紅派藝術,開闢了粵劇表演的嶄新時代。她的「紅腔」在高音域創造了難以攀登的高度,隨心所欲、遊刃有餘。她演過四大美女,也可以演讓周恩來叫絕的革命女性。無論是小家碧玉、大家閨秀,還是宮廷貴人、青樓妓女,都動人心弦。她不僅紅遍大江南北,觀眾還遍及東南亞和美洲。當年不僅金日成和胡志明點名要看她的表演,蘇聯和東歐的觀眾也為之折服。她是貫穿將近一個世紀的美麗,她是我們的傳奇!

  馬師曾

  

(紅線女馬師曾合影)

  馬師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廣東順德縣龍潭 (順德區杏壇鎮龍潭村)人,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馬師曾在1944年與紅線女結婚。1955年底回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擅演醜生、小生、小武、花臉、鬚生等行當,獨創的「乞兒喉」,半唱半白,頓挫分明,有時還揉入方言俗語,活潑滑稽,成為膾炙人口的馬腔。他於晚年改唱老生,技藝愈精,演來蒼涼剛勁,頗見功力。

  薛覺先

  薛覺先(1904年4月7日——1956年10月31日),廣東省順德人。曾習京劇,取其所長,以豐富粵劇藝術,並不斷創新,在淨化舞臺,提高唱、念、做、打水平,改革劇場陋習,培養後輩等,貢獻很大。薛覺先以文武生見長,又能反串女腳、兼演紅生,人稱「萬能老倌」。

  白駒榮

  白駒榮(1892年—1974年),原名陳榮,號少波,廣東順德大良人,著名粵劇小生表演藝術家,粵劇四大天王之一。1958年, 他調任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 次年任廣東粵劇學校校長, 培育了大批粵劇接班人。白駒榮曾任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戲劇家協會廣州分會主席。

  羅品超

  羅品超(1911年—2010年7月15日),原名羅肇鑑,祖籍廣東南海縣南莊龍畔村頭,著名粵劇文武生。自小酷愛粵劇的他12歲就入行。在30年代,開始嶄露頭角。他曾加入八和會館。他先後主演過許多劇目,如傳統戲《荊軻》、《梁山伯與祝英臺》、《林衝》、《五郎救弟》、《黃飛虎反五關》、《樓臺會》、《山東響馬》、《平貴別窯》,現代戲《山鄉風雲》、《紅花崗》、《沙家浜》,還改編過外國戲《春香傳》等,長期積累了大量首演劇目,塑造了一批批性格迥異、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新馬師曾 

 

  新馬師曾(1916—1997),原名鄧永祥,又名新馬仔,後輩多尊稱祥哥,廣東順德人,著名粵劇演員、電影演員。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著名的粵劇名伶兼喜劇演員,唱紅了《萬惡淫為首》、《光緒皇夜祭珍妃》等多出粵劇。

  梁醒波

  

  梁醒波(1908-1981年)的父親是當時南洋的粵劇首席武生聲架悅。十七歲開始踏臺板的梁醒波,在粵劇界掙得了「醜生王」的稱號。1950年拍第一部電影《臨老入花叢》,其後演出過如《光棍姻緣》等名片,也曾創辦過利影等影片公司,出品過《苦海親情》等片。雖然少做主角,但波叔既是粵劇團仙鳳鳴、雛鳳鳴的臺柱,更是長壽節目《歡樂今宵》的開國功臣,帶給觀眾極多歡樂。1977年成為香港第一個獲得MBE勳銜的演員。1981年在香港病逝。

  靚少佳


    靚少佳,別號春田,他在「寰球樂劇團」任粵劇首創文武生靚少華二幫時,靚少華替他改姓「靚」,並給他起了個「玉麟」的藝名。但少佳的父親不答應。因為「少佳」是他改定了的。經過幾度協商,他的父親與靚少華各得其所:一個終於叫他改了姓:一個始終保留了自家的命名。因而靚少佳的藝名可以說是由靚少華與他的父親「合作」的產物。

  呂玉郎

  呂玉郎(1917-1975) 粵劇文武生,原名呂庭鏡,廣東省鶴山市人。 出生於古勞鎮雙橋五福廟,7歲隨父遷居廣州,11歲那年父親病逝,日常生活靠母親替人車衣賺點錢來維持,因家道貧困,十三歲輟學,他從小愛好粵劇並立志從藝,先拜正旦泉為師。1959年8月,廣東粵劇團由馬師曾、紅線女、呂玉郎、林小群、靚少佳等名演員組團,應金日成元帥的邀請參加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14周年慶祝活動,先後到平壤、鹹興、興南、元山、開城、新義州等地演出,歷時44天。在此期間,金日成元帥和崔庸健委員長等領導人曾上臺祝賀他們演出成功。呂玉郎不但能演,而且也能編。解放後,他自編過十多個劇目,如《劉金定斬四門》《梁山伯與祝英臺》、《神水瓶》、《智取生辰綱》等。

  所以就算你不會聽粵劇,就算你不愛聽粵劇,也請你為粵劇鼓鼓掌。

 

相關焦點

  • 粵劇首推文創產品!兼具粵劇文化屬性和實用價值
    由廣東粵劇院、廣州市工藝美術總公司聯合主辦的「大戲世遺煥新,大美粵劇文創——廣東粵劇院×第一福文創戰略合作暨成果發布會」,於12月20日下午在廣東粵劇院「粵劇文化體驗館」舉行,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產業發展處處長東田,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副院長張晉瓊,廣州市工藝美術總公司董事長郭健華,廣東粵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彭慶華、文汝清,以及參與創作的插畫師和社會各界人士出席了發布會
  • 對廣東人來說,「南國紅豆」粵劇意味著什麼?
    在廣東,有種最惹人相思的「南國紅豆」,那就是廣東大戲——粵劇,粵劇源自南戲,是國家級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縱觀廣東、香港一帶的粵語圈,粵劇有著極高的文化地位,那麼,粵劇對於廣東人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毫不誇張地說,港片之所以能擁有浩浩蕩蕩幾十載的輝煌,在影視領域雄霸一方,粵劇功不可沒。
  • 紅線女 - 紅線女|粵劇藝術|廣東粵劇|粵劇名伶_網易財經
    而此前一天,她還在自己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給廣東粵劇學校的28名學生親自上課。因為突發急性心肌梗死,這位粵劇藝術大師就這樣突然走了。她給廣東粵劇留下了「南國紅豆」的千古佳譽,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傾國傾城的人生傳奇。人生的最後一刻給了粵劇藝術紅線女的人生最後一刻,依然是給了粵劇藝術的。
  • ...的小康生活】東莞90後粵劇演員唐沛文:從粵劇新苗到粵劇傳承人
    &nbsp&nbsp&nbsp&nbsp痴迷粵劇藝術的她,從小立志傳承粵劇曲藝薪火。自2013年從廣東粵劇學校回到家鄉東莞後,她便一直致力於培育粵劇曲藝新苗,樂此不疲。她說,希望能夠培養更多的好苗子,進一步擦亮東莞「粵劇之鄉」這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 全國旅遊劇場蓬勃發展啟迪廣東粵劇界 要把外地客圈成粵劇粉
    文/金羊網記者 黃宙輝6月23日晚,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CCTV11)「空中劇院」欄目聯手廣東粵劇院,現場直播新編粵劇《白蛇傳·情》演出的全過程,讓全國觀眾通過電視螢屏欣賞到粵劇的獨特魅力。不少外地觀眾通過這場直播成為了粵劇的粉絲。廣東粵劇界也越來越認識到,外地觀眾、非粵語地區的觀眾有成為粵劇新觀眾的可能。
  • 廣州全力打造中國粵劇文化中心
    南國紅豆追日月 粵劇粵韻譜新篇  人們常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粵劇是連接世界華人華僑的紐帶。早在2009年10月,粵劇便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是提升嶺南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所在,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文化目標之一。
  • 藝術界:讓更多人了解粵劇 欣賞粵劇 享受粵劇
    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讓粵劇人備受鼓舞。   「粵劇是『廣東名片』,是廣東的代表性劇種。總書記十分關心粵劇的傳承和發揚。在總書記的關懷下,我們粵劇人充滿信心,更好地弘揚粵劇和嶺南文化。如今,粵劇除了在嶺南地區受歡迎,在海外影響力也很大,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粵劇已經成為我們與海外華人華僑聯繫的紐帶。在未來工作中,我們會把粵劇傳承發展作為工作重點。」餘勇說。
  • ​第十五屆廣東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開幕
    10月15日,第十五屆廣東(東莞·塘廈)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在塘廈三正半山溫泉酒店開幕。作為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溫泉旅遊節慶活動之一,本屆溫泉文化旅遊節由廣東省溫泉行業協會、南方日報社聯合主辦,由塘廈三正半山溫泉酒店承辦。
  • 廣東海洋大學湖光校區第十五期學生公寓工程監理項目中標公告
    廣東鑫豐招標代理有限公司受廣東海洋大學的委託,就「廣東海洋大學湖光校區第十五期學生公寓工程監理項目」項目(項目編號:)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   項目名稱:廣東海洋大學湖光校區第十五期學生公寓工程監理項目   項目聯繫人:肖小姐
  • 百戲盛典 直播預告|粵劇《胡不歸》
    2009年9月,粵劇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明代弋陽腔、崑腔、梆子、皮黃等聲腔劇種,在廣東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廣東風行,隨後,出現廣東「本地班」,匯集眾腔之長,獨創自己的特色。後以梆、黃為基礎,融匯弋、昆諸腔,並與南音、粵謳、木魚、龍舟等廣東民間音樂曲調結合,遂成為南方最大劇種。
  • 粵劇泰鬥阮兆輝:粵劇衰落 香港須重文化底蘊
    中新社香港8月4日電(張燕妮)「香港社會不重視文化培養,重物質、輕精神,這是粵劇衰落的根本原因。」香港粵劇名伶阮兆輝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這樣說到。  20世紀50年代正值香港粵劇電影的繁榮期。與其他小孩在外無憂無慮地玩耍不同,一個身材瘦小的小男孩卻選擇與苦為伴。每天穿梭於戲棚,習武練功,劈叉下腰,翻筋鬥,學唱腔,甚至挨師傅的打罵。
  • 上海粵曲社團有故事[圖]-粵曲,粵劇,廣東...
    粵曲社團重生  如今還能唱戲、聽戲的老廣東,多數生長於虹口四川北路一帶的移民二、三代了。茶樓、餅鋪、燒臘店,學戲、唱戲、追戲看,全是心頭之好。辛苦勞作須配自娛自樂為知己,人生方有趣味。其時三大粵劇社團——聯誼、永安和公餘,滋潤這一方寶地許多年。今朝的老粵迷嗓子還生脆之時,都在團裡跟師傅學過戲,留下粉墨登場的光輝歲月。
  • 廣東小吃美味,景點也是美輪美奐!你知道有哪些值得一遊的美景嗎
    廣東小吃美味,景點也是美輪美奐!你知道有哪些值得一遊的美景嗎?旅遊,當然就是要去那些漂亮,有魅力的地方了!不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有沒有旅遊的經驗呢?你們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介紹呢?而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廣東的景點了!保證大家看完之後,都想著來廣東玩!
  • 嘆早茶,賞粵劇,廣府文化你知多少?
    廣府文化是什麼?即粵語文化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包含粵語,粵劇,騎樓,早茶文化等等。廣府文化內涵豐富,你印象最深的廣府文化是什麼呢?粵劇一提起粵劇,你是不是以為這些「老掉牙」的曲藝,只有老一輩才會喜歡?其實走在廣州的大街小巷,無論是老人還是三歲小孩都能聽到粵劇的哼唱。粵劇,現已有200年的歷史,又被稱為「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是嶺南地區首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粵劇藝術傳承基地」揭牌成立
    新快報訊 記者謝源源 通訊員荔宣報導 粵劇藝術博物館活化又有新進展。12月10日,粵劇藝術傳承基地在粵劇藝術博物館正式設立,並舉行粵語情景旅遊劇《穿粵·西關之疍家妹》和「廣東音樂欣賞之夜」首演啟動儀式。
  • 第八屆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盛大開幕
    這是12月23日晚,吳川萬和文化廣場的一幕。當晚,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吳川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吳川市委宣傳部、吳川市文廣旅體局、吳川市粵劇演出行業協會、吳川市粵劇團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年吳川粵劇藝術展演(第八屆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在此拉開序幕。
  • 佛山地理丨粵劇:悠揚南國聲韻
    甘建華攝節慶日睇大戲,在粵劇的發源地佛山,這是當地人幾百年來形成的習俗。而粵劇的文化,也在這幾百年風起雲湧的歷史中跌宕起伏,從佛山走向海內外,享譽世界。2006年,粵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粵劇憑藉著其在世界華人圈的影響力,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選產名錄。
  • 盛大開幕|第十五屆廣東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在塘廈三正半山溫泉酒店...
    10月15日,第十五屆廣東(東莞·塘廈)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在塘廈三正半山溫泉酒店盛大開幕。
  • 吃雞還能體驗粵劇文化?大龍鳳「做出好戲」給你看!
    【國雞文化】2013年3月30日,在廣州北京路,靠近南關戲院的位置,一家餐廳開業了。以廣州人最熟悉,也最喜愛的食材「雞」為主題,烹調方式也以粵菜傳統的「煲」去演繹。「大龍鳳」其實是在廣東傳統藝術——粵劇上衍生出來的一個詞。
  • 粵劇·紅派藝術走進廣州大學傳送傳統文化薪火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鄧海濤、楊晟昕報導:11月13日,「粵劇·紅派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啟動暨「勞動人民的紅線女」圖片展揭幕儀式在廣州大學圖書館舉行。本次活動由紅線女藝術中心、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