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餐廳實行3星制度,3星最高,此次米其林在首次來到上海之後又來到了我們的城市廣州,廣州成為我國第二個米其林指南發布城市。眾所周知中國菜屬於世界三大菜系,也僅僅只有2個城市被收錄在米其林指南一書中,在米其林官網中有這樣一句話:能被米其林收錄的城市,證明這個城市已經和國際接軌。
而此次米其林廣州版的發布,也是讓我們大跌眼鏡,僅8家餐廳獲得一星。那麼到底是誰不懂誰?我們不懂米其林?還是米其林不懂中國菜?
飲食作為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外國人視為「聖經」的米其林指南還是中國菜的初衷都都沒有改變,都是為了提高更好的飲食體驗。
中國菜能在國外走紅成為外國人欣賞的食物,也不屬偶然,因為我們中餐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幾千年來發展的結晶,在烹飪技術,菜譜種類,飲食風格上都有其獨特的特點,而且種類繁多。就像一些外國人說到的那樣,中國菜恐怕是世界最難說一句話清楚的食物。那麼米其林懂中國菜嗎?
米其林秉承西餐的特點,他們可能更懂西餐,而對中國菜而言,從此次米其林廣州指南的發布,再一次傷透中外吃貨的心,因為在中餐很多烹飪食物裡,都入不了米其林的法眼,可能他們還會認為更糟糕,這其實都是他們依然站在西餐的角度評價的中國菜,比如有外國人覺得中餐炒菜是過度烹飪;中餐裡大量使用了味精;中國菜裡的食物有大量吃不動的骨頭;中國菜裡有大量不能吃的調味品等等。
如果過度烹飪、味精、咬不動骨頭、不能吃調味品在西餐裡成為糟糕的食物這可能還能讓我們理解,畢竟這是他們的飲食文化。而中國菜本身就和西餐不同,他們又怎麼能認為我們的食物出現了這種情況,一道菜就不是好的食物了?
事實上中國菜在米其林裡不佔優勢,也讓我們不懂米其林了。甚至讓一些網友認為這是米其林的這一種不公平對待。其實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這樣認為,因為米其林能成為外國人眼裡最具公信力的美食評選還是有一些道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中餐和西餐的飲食文化不同,米其林依然是站在西餐的角度評價的中國菜。
米其林此次來到廣州其實也能說明我們城市的美食正在國際化,還能帶動一個城市的飲食良性發展,起到標杆作用,讓我們來思考和學習借鑑,因為當米其林來到一個城市之後,每年都會對這裡的餐廳重新評估,也是就是說大家來年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