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學院
文:李曉光 石丹
繼呆蘿蔔之後,又一生鮮電商傳來融資失敗的消息。
12月9日,有媒體報導稱,在生鮮電商吉及鮮12月6日召開的全員會上,CEO臺璐陽宣布公司融資失敗,規模盈利不達預期,公司要大規模裁員、關倉。留下的員工工資減半,離開的員工工資發到12月20日。
公開資料顯示,吉及鮮是武漢一家生鮮電商公司,主打前置倉模式,曾獲源碼、IDG、經緯和襄禾資本的四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3400萬美元。
針對吉及鮮本輪融資的具體情況以及後續的發展規劃等問題,《商學院》記者向吉及鮮方面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並沒有收到對方的任何回復。
2016年左右,隨著O2O泡沫的破滅,許多生鮮電商公司要麼斷臂求生,要麼倒閉出局。如今三年過去了,生鮮電商行業會再次迎來大敗局嗎?
融資失利的吉及鮮
在呆羅卜陷入經營困境之後,生鮮電商殘酷的一面展示在人前。在這條競爭激烈的賽道上,要建立起護城河並不容易,並且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作為支撐。
作為創業公司在這條賽道上存活尤為不易,據《財經》報導,12月6日下午,生鮮電商吉及鮮召開了全員會。舉辦此次全員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裁員。
在會上,吉及鮮CEO臺璐陽宣布公司融資失敗,規模盈利不達預期,公司要大規模裁員、關倉。留下的員工工資減半,離開的員工工資發到12月20日。
據報導,經過此次裁員之後,吉及鮮總部200人將減到100人以下,倉內則減到200人以下,高峰時期這家公司共1900人,40多個前置倉將僅保留三分之一。
「過去三個月我們見了近100多位投資人,但是到目前,我們還是沒有完成這輪融資。」臺璐陽在內部講話中無奈的提到。吉及鮮不是沒有進行過自救,「從10月開始,吉及鮮停掉了很多補貼,專注做盈利模型,但目前整個公司依舊沒有實現規模化盈利,再加上呆蘿蔔的事情,資本市場基本不再看生鮮的投資了。」臺璐陽進一步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吉及鮮成立於2018年10月,是一家主攻武漢市場的前置倉生鮮電商。創始人、CEO臺璐陽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曾就職於貝恩資本、永輝超市。創始高管團隊多來自京東、永輝等知名公司。
在此之前,吉及鮮一共融資4輪:2018年的天使輪來自源碼資本,2019年4月Pre-A 400萬美金融資來自IDG,5月A輪1000萬美金融資來自經緯資本,2019年6月B輪2000萬美金融資來自襄禾資本。
而在此次裁員之後,吉及鮮仍然希望能夠保留一個小的團隊,能夠在現有模式下面進一步地做嘗試,但留下來的人薪資都要減掉一半以上。
對于吉及鮮現階段的規劃,臺璐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則表示,「保證結清供應商貨款、發放員工工資,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行業的口碑不能丟」。
從呆蘿蔔到吉及鮮,以及近日成立四年之久的社區生鮮電商妙生活也悄然關掉所有門店、黯然退場,一場淘汰賽似乎已經開啟,生鮮電商未來又會沿著怎樣的路徑發展呢?
生鮮電商再迎大敗局?
據網經社「電數寶」監測數據顯示,生鮮電商行業融資事件頻繁,融資事件最高峰出現在2015年,達到67次,同比增長68%。在之後兩年出現短暫的回落後,2018年融資事件達到28次,同比增長115.38%。
同時,生鮮電商融資金額近幾年一直居高不下。在2018年融資金額創下新高,達120億元,同比增長128.31%。資本市場看好中國生鮮電商也是預見了中國生鮮市場存在的巨大潛力。
首先就是中國的人口基數大, 生鮮類商品屬於剛需,加之近些年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年輕一代正成為新一代的消費主力,他們更加容易接受這種新零售的模式,也願意花更多的錢享受更加優質的服務,尤其是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曝,用戶對於食品的品質要求更高。
在資本的加持下,生鮮電商發展勢頭迅猛。據網經社「電數寶」監測數據顯示,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也連續5年保持增長,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51300億元,同比增長10.32%。網經社預測,2019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5000億元,同比增長7.21%。
如此大的市場規模,巨頭們是不會放過的。盒馬鮮生、天貓生鮮、易果生鮮、京東到家、蘇寧菜場、美團買菜、超級物種、小象生鮮……都是巨頭在生鮮電商方面的布局。
不過盈利始終是困擾生鮮行業的一大難題,來自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仍舊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且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
網際網路分析師丁道師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由於社會化物流以及生鮮電商的冷鏈體系發展相對成熟,生鮮電商行業才真正開始爆發了。
「但這樣一個冷鏈體系,如果沒有大規模的客戶來來平攤成本,就很繼續生存下去,所以這個行業只適合大公司,不適合小公司來做。」他進一步表示。
零售專家雲陽子則表示,由於生鮮品類保質期短、易損耗,這個行業的經營難度本身就比較大,在加上大的電商平臺入局,導致競爭壓力比較大。「明年會有更多的生鮮電商企業面臨融資難的困境。」他提到。
對此,《商學院》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