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婚」:小家庭不獨立,婆媳關係更好、娘家權益有保障

2021-01-17 芊霓的咖啡館


「男女方都是迎親,都是『娶』」,「三個月住你家,三個月住我家」。最近,江浙地區「兩頭婚」的婚姻形式引起廣泛討論,有人認為「兩頭婚」省掉了彩禮和嫁妝,簡化了傳統婚姻形式,是一種進步;也有人認為雖然彩禮嫁妝被省去,但小夫妻的日常開銷還是要依靠雙方父母,年輕人不獨立自主。


「兩頭婚」的具體實行中和傳統嫁娶婚都有哪些差異?這種婚姻形式更能保護女性的權益嗎?未來有可能擴展到全國嗎?


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黃亞慧十年前就在《婦女研究論叢》發表了她關於「兩頭婚」的研究,也一直在關注這個現象,我們採訪了她。


黃亞慧


「兩頭婚」中小家庭不獨立,因為沒得到財產的提前分配


王芊霓:「兩頭婚」是既不要彩禮也也不給嫁妝,這是不是說明當地是一個性別更平等的地方?


黃亞慧:有一本書叫《閨塾師》,講明清時期的蘇南女性的文化生活,能夠從側面反映當地女性地位是較高的,特別是世家大族中的女性。後來,這個地區它比較特殊,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效果要比其他地區更好,很多70後們都已經是獨生子女了,那個地方的父母很能夠接受獨生子女政策,70後中就有兩頭婚的形式。


王芊霓:在蘇南,長女是不會外嫁的。


黃亞慧:如果說家裡面有兩個女孩,長女會留在家,就叫「長女不外嫁」,這個是一個傳統。當地人一般認為長女懂事比較早,能夠幫助家裡面很多事情,所以通常會把長女留下來。過去的招贅婚也比較普遍,確實是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我一個同學在重慶給學生講兩頭婚,他們覺得你是在開玩笑吧,怎麼還會有這樣的事?


王芊霓:是的,中國真的是太大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別真的可以達到這個程度,在內部產生獵奇和異文化的效果。接下來我想問,能不需要彩禮,進行兩頭婚的女方家條件一定是不錯的?因為兩方還需要分別買一套婚房?


黃亞慧:經濟條件如何並不一定,我調查的農村地區其實也不買新房,兩家農村房子都再裝修一下就行。當然,如果條件好,雙方各買一套,或者說兩方合買一套,兩方出同等的錢買一套也是有的。當地人也提到,經濟條件好的跟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進行兩頭婚,一般的就找一般的家庭。



因為如果兩家經濟條件差距太大,就會出現「嫁」的嫌疑,在結婚的協商過程當中可能會處於弱勢,包括年輕人,他們也可能更喜歡經常住在條件更好的這一家。也包括生下來的小孩,比如說要生兩個,一家條件很好,你以後繼承我的家產,另外一家條件很差,你繼承他的家產,那兩個小孩之間就不平衡。這種貧富差異體現在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小孩身上是不公平的。


王芊霓:他們能夠從各自的原生家庭帶入到小家庭的資產大概是個什麼樣的量級?選擇兩頭婚的是比嫁娶婚經濟條件優越?


黃亞慧:當時(2012年)當地偏遠郊區的別墅的價格大概是150萬以上一套,這是先給你一個房價的概念,經濟上,其實差異很大,有窮的有富的,不能說選擇兩頭婚的就比嫁娶婚經濟條件優越。


有一種理論叫婚姻資助理論,婚姻資助事實上是通過彩禮與嫁妝幫助小家庭獲得獨立的能力,然後跟父母自然而然的分離理論,也有認為它是一個財產的提前分割。嫁娶婚中的嫁妝和彩禮是長輩對於年輕夫婦的資助,目的是幫助他們的小家庭建立,獲得獨立的能力。


但「兩頭婚」不同,財產並沒有提前分配,他們沒有從父母那裡收穫多少財產,而且如果沒有買婚房,而是交替生活在各自父母家中,他們日常生活的開支是在依靠父母,小家庭沒有獲得獨立生活的條件。


王芊霓:這是啃老?


黃亞慧:也不是啃老,他們有自己的花銷,也有工作。但是家庭正常的開支很多,比如說買菜,小孩沒大之前,主要就是靠父母,然後獲得生活上的照料,


我認為一個家庭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的,年輕的小夫妻(往往20歲出頭就結婚了)沒有獲得過資助,所以也不具備獨立的能力,他必須依附父母家庭,等他們成長到一定階段了,小孩也慢慢大了,父母也慢慢老了,他們也逃不過養老贍養的責任,那時候他們的負擔是很重的。

 

王芊霓:關於代際關係,有學者認為女性權益的崛起其實背後是長輩們的付出或者犧牲,也是長輩權力的衰落。不知道你是否認可這個觀點,長輩們是怎麼想的?


黃亞慧:我更覺得這是一個互惠的過程,家庭是發展變化的,夫妻小家庭剛成立的時候能力比較弱,也很需要長輩的幫忙。我覺得從互惠的角度上來講可能會更好一點,我在這個訪談過程當中也遇到過,長輩也非常想要照顧晚輩,增進情感交流。


當然也有人抱怨,兩頭婚輪流居住,父母很辛苦,父母就像招待客人一樣,小夫妻就像住賓館一樣,什麼也不幹,時間一長很累,走了之後又覺得想他們。所以他們覺得回來畢竟是好的,因為還是有跟家庭有聯繫,總比不回來的好。所以我覺得這個兩頭居住能夠避免在一家待的時間太長相互膩煩,特別是婆媳關係可能處得更好了。


我訪談過一個70後,他們已經過了10來年這種生活了,小孩已經上小學,這樣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是在兩個家庭間寄居,而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表現出一種對自己獨立家庭生活的嚮往。



他們就很想擺脫這種模式,想自己買一個房子獨立,也是因為父母年紀也慢慢大了,也體會到父母的這種辛勞,又要招呼你們吃飯照顧你們生活。我覺得家庭發展到這個階段,年輕人就慢慢獨立了。但是在他們剛結婚的階段,是不利於他們的這種獨立性的成長的,他們很多時候也沒有生活自主性的選擇。


「兩頭婚」追求的雙方平衡是什麼?

 

王芊霓:很多人會覺得這種婚姻比較現實,父母參與的比較多,這種協議會讓婚姻的交換關係赤裸裸地被看到。比如,結婚前親家之間會談具體的什麼問題呢?


黃亞慧:兩頭婚的一個事實就是父母在結婚這個環節參與很多。因為兩頭婚沒有明確的儀式,所以兩方各都在爭取和協商。


比如,男女方都會有一個迎親的環節,婚姻當中有一個正餐也要協商的,有的地方就是正式的搞兩頓,或者說避免矛盾,就乾脆放在一起去個飯店就結束,還有晚上新房在誰家睡也是有講究的。因為總有一些重要的時刻,你沒法一半一半,所以很荒誕,出現有上半夜在他家,下半夜到了另外一家。這裡面有很多協商的東西,沒有一個明文統一的做法,但是大家就是在追求雙方的平衡。



所以也很考驗父母和孩子。我的研究發現,如果兩個年輕人他們感情非常好,那麼父母會遷就他們很多,兩家比較容易達成協議,但如果小年輕他們兩個感情一般,就容易受到結婚瑣碎事情的幹擾,其實很考驗年輕人的感情基礎,很可能最後就談崩了。


王芊霓:現在有種聲音說「接親」是對女性的物化,怎麼就要接走,女方爸媽為什麼就要哭,男方爸媽為什麼就要笑呢?


黃亞慧:迎親接親是跟我們傳統的家庭制度聯繫在一起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統社會中迎親,兒子是跟父親拜別,然後鞠躬騎上馬,領著父親的命令去完成把媳婦迎進門的任務,家族的傳承才是最重要的(女人本身沒那麼重要),所以這個儀式其實也是在強化中國傳統價值。而兩頭婚雙方也都是「娶」,不是「嫁」的儀式,給人一種「我家是娶進門」的,我是「獲益」的,很有面子的感覺


王芊霓:兩頭婚這種形式會影響到結婚年齡嗎?


黃亞慧:跟年齡沒太大關係,我調查的地方,他的結婚年齡都還蠻小的,都是小孩。有一家是沒到法定生育年齡,小孩已經出生了,之後才辦的婚禮。


王芊霓:考慮到他們的年齡那麼小,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兩家父母說了算,那這個權力是在長輩手裡面,而不是在年輕人手裡面?


黃亞:父權的衰弱是一個公認的事實,但他們的權力也只能在婚姻達成的過程中產生一些作用。比如談戀愛這個階段父母是做不了主的,生育也做不了主,他們的影響力發生在結婚這個環節,還有婚後的具體生活當中,因為婚後日常開支往往需要父母的幫助。


王芊霓:冠姓也是一個熱點,如果兩個都是女孩,好像或者都是男孩問題也不大,如果是一男一女就會涉及到怎麼分配?


黃亞:一開始普遍的做法是結婚前說好第一胎不管男女,保證姓跟男方,到了第二胎不管男女,跟女方姓,但是現實當中會出現反悔的情況,婚前說的再好,婚後就又不一樣了。


我接觸過一個案例比較極端,兩方怎麼協商都不成,最後說好兩個小孩生下來之後再來解決姓的問題,先都不姓,最後婚就沒有結成。男方是外地人,他在父權文化中長大,他不能夠理解女方的各種做法和要求。


王芊霓:姓在當地也是一種香火的概念嗎?在當地文化上來看就是男孩和女孩是一樣的,都可以傳承家族的姓。是嗎?


黃亞:有的,有一些當地人年三十的整個晚上都是挨個山頭去燒香拜佛,要搶頭香。年輕人也對本地文化很認同,生活在這種社會文化環境當中,多多少少是對這種形式的傳承是認同的。


費孝通的《江村經濟》中講了這個事情,如果這家只有女兒怎麼辦?一個是招女婿的方式,但是現在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也好了,過去講家貧子壯則出贅,就是你家庭很窮,男孩又多,就把男孩就招出去當招女婿。但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也都不錯,然後就很金貴,誰也不捨得。


所以女方家庭的兩頭婚是怎麼來的,大概就是這樣的。女方家庭很難通過招女婿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也有傳統的做法,就是兩頭掛花幡,這是另外一個就是解決辦法。花幡就是一個傳世的象徵,期望婚後生的孩子中有一個能繼承女方家系,保證女方的家系的傳承。


其實傳統文化當中有這樣的一個做法,只不過過去這種需求不多,但是現在這種需求多了,他們就藉助這種傳統的做法,這個現象就越來越多了,有一個理論叫做工具箱理論,是說中國家庭制度可以理解為是這樣的一個工具箱,這只是其中的一種工具,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就借來用一下,但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其他的工具。


兩頭婚中女兒貼補和贍養娘家更加名正言順

 

王芊霓:看上去確實是雙方利益的一個平衡?


黃亞:兩頭婚很強調兩方家庭的平衡,事實上是兩個「贍養圈」,兩個家庭的父母都要靠年輕的夫妻來承擔他們的贍養責任,這兩個圈子也存在競爭,比如對于姓氏、以及資源的這種爭奪。



王芊霓:老人們具體期待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贍養?

黃亞慧:過去傳統的嫁娶婚當中,如果兒媳婦一天到晚把自己的錢貼給娘家,婆家是很有意見的。所以嫁娶婚事實上就保障了獨家養老的權益,但是兩頭婚裡,兒媳婦把自己的錢貼回給娘家也是天經地義的一個事情,女兒贍養是名正言順的,是從制度上保障娘家的權益


王芊霓:因為大前提還是都是獨生子女對吧?而且大家年齡差不多的話,雙方的父母可能都會生病,在現實中如果男方工作忙碌是不是在贍養老人上,最後具體的照料勞動是女方在做?


黃亞:我覺得可能看夫妻兩個他們的分工,因為不管怎麼樣,4個老人的責任都是在他們兩個身上。


王芊霓:今年有個熱點是網紅 Papi醬,他們結婚之後雙方親家都沒見過,過年是各回各家,也是一種男女平等的表現,當地有沒有可能有這種獨立的婚姻形式?


黃亞:兩頭婚和Papi醬的這種正好是反過來,兩頭婚的父母們非常積極地參與他們的生活。一個原因是情感的需求,過去的子女很多,其中一個老大結婚了走了,離開父母家庭了,然後下面還有好幾個孩子,空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現在空巢就很突然,父母還是需要孩子的陪伴。


王芊霓:也就是說,在當地還是需要父母來進行育兒和照料的幫助,但是Papi醬為代表的婚姻裡是會外包給一些育兒嫂或者是家務工,雖然說可能最後落到男女的地位上,都是一種男女雙方的平等,但是跟長輩的關係,一個是比較緊密的,是非常鬆散的。「兩頭婚」會減輕女方的勞家務、勞動、生育、教育這些的壓力嗎?


黃亞:生育的壓力反而是增強了,可能來自雙方家庭的期待,一旦選擇兩頭婚,如果不生兩個就可能導致雙方家庭產生矛盾。家庭勞動,很多事情是老年女性、父母承擔了很多,這一點其實跟城裡的或其他婚姻狀況都很相似。


王芊霓:兩頭婚的本質是對父權的挑戰還是強化?這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


黃亞:是有關係的。女性在家庭當中,特別是獨女戶的家庭當中,她的價值是上升的,也是一個計劃生育政策的一個效果,女兒在家庭當中作為贍養人的價值、繼承人的價值不斷受到重視。兩頭婚姻事實上是對女性從家庭制度上進行賦權,賦予她們繼嗣與繼承家產的權力,從而女兒正式成為父親家族的一員,其權利與義務都被正式確定下來,雖然現在還不能斷定這種變化是否具有一種永久性的效應。


過去的婚姻模式更多的是鐵板釘釘的這種嫁娶婚,但是在兩頭婚中可以用一種協商的方式來討論,當從夫居與隨父姓的這類自然安排都可以協商的時候,那麼傳統的父系家族制度則必然出現了結構上的鬆動,生活的安排可以不再遵守傳統的約定,一切都有了協商的可能


所以生一個女兒也不認為是一個什麼悲觀的事情,也重視女兒的教育投資了,婚後女兒跟娘家的關係很緊密,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 我在夫家住的不高興,可以在娘家住一段時間,沒有人會說什麼,其實可以提高自己在婆家的地位。


婆婆對兒媳婦的態度也和過去不一樣,過去是「進了我家門就是我家人了」,也有一個理論叫「子宮家庭」就是婆婆跟兒子是一個子宮家庭,然後兒子結婚之後,媳婦和她的孩子形成一個子宮家庭,然後婆婆的養老資源是需要跟另外一個子宮家庭去競爭的。但現在兒媳婦沒有完全進你家門,她還還有一半在自己家,是另外一個家庭的很重要的支持。婆婆不僅需要跟媳婦的子宮家庭競爭,還需要跟親家競爭。

所以對待兒媳婦的這種態度,可能跟傳統的嫁娶婚的態度可能就會不同,產生了一種相互像對待客人一樣的相處模式。



王芊霓:是不是對男方來講,他們的義務也變多了,比如說我們往往期待兒媳婦公婆做得更多,現在女婿同等的也得對嶽父嶽母如何,有這樣一種平衡嗎?這種婚姻形式可以廣泛推行嗎?


黃亞:是的,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去平衡。我覺得兩頭婚是從制度上保證女方的贍養責任和權益。其實現在很多城裡人,他們的做法跟兩頭婚沒有本質區別,也是兩家出錢可買一套房子,然後父母輪流過來給他們幫忙帶孩子,共同贍養老人等等。

我覺得是有可能推廣的,我有一個同學,她有一個女兒,她就希望以後採取這種模式,倒不是為了姓氏的傳承,而是為了跟孩子保持緊密的情感聯繫,其他的形式可能都不在乎,所以未來可能會創新出多種形式的兩頭婚。



(本文首發澎湃新聞)

(張可玟對本文亦有貢獻)

 王芊霓  王一凡 /採寫

王一凡/圖文排版



【往期回顧】




相關焦點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兩頭婚什麼意思?和傳統婚姻有何不同?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  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
  • 兩頭婚為何成為社會需求?利害關係一目了然,個人不建議!
    一、 產生根源1、獨生子女家庭據了解出現這個兩頭婚的現象,跟獨生子女的家庭有很大的關係,很多這樣兩頭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尤其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前後,獨生子女比較多。二、利弊一個現象或一種東西存在都是有理由的,肯定能夠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這個兩頭婚的現象,也是能夠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其實也就是它的好處,也就是上面說的它產生的根源,就是因為有這些好處,所以它才會產生,根源即好處。
  • 當代婆媳關係的四大圖鑑,你是哪一種?新型模式讓雙方都更好過
    很多明星夫婦都參加了,反映出來的婆媳關係都不一樣,唯有伊能靜和婆婆的關係獲得了大批網友們的稱讚:情商太高了。 眾所周知,伊能靜和庾澄慶之前有過一段婚姻,兩人離婚的主要原因雖不是婆媳關係,但確實有一部分作用。 現在的伊能靜會偶爾提到自己與庾澄慶共同養育的兒子,但對這位前婆婆隻字未提。 前婆婆一直認為伊能靜與兒子庾澄慶門不當戶不對,不滿其身世,曾在公開場合叫伊能靜「小歌女」。
  • 兩頭婚:生兩個孩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
    在我這邊,孩子姓什麼跟繼承財產沒有任何關係,我不能理解那種分開姓、分開養、分開繼承財產的,明明是兄弟姐妹,硬生生搞成了反目成仇。兩頭婚,沒有「外」公「外」婆的叫法,以後孩子長大了,會讓他管兩邊長輩都叫爺爺奶奶。為了不混淆,打算在前面加上爺爺奶奶的名字。婚後我們倆一般住在娘家。
  • 浙江一帶興起婚姻新模式:「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 「兩頭婚」流行,創新紅利的另一面是不確定性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創新十足的「兩頭婚」,讓不少網友直呼大開眼界。在該話題引發全網熱議之後,不少江浙群眾迅速出面澄清勘誤,強調原報導「並不完全準確」。比如說,所謂「小夫妻各住各家」之說,真相實則是「夫妻雙方一起住在男方家或女方家」,分居是不存在的!儘管具體的細節表述存有爭議,但是「兩頭婚」大體還是確有其事的。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分開住,還生倆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
  • 「兩頭婚」衝上熱搜,才知道有很多人還陷在不平等的婚姻中
    說實話,不是因為看到有很多人覺得這種所謂的「兩頭婚」很「新鮮」,我還不知道竟然還有那麼多人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是如此不平等。因為在我們看來,「兩頭婚」的實質,其實是婚姻中雙方平等相處而已。另一方面,由於另一方也缺乏獨立性,所以在整個過程中也會顯得猶猶豫豫,害怕自己將來的生活沒有保障。而在「兩頭婚」的模式下,這件事就不會那麼複雜。由於雙方都不會認定對方是屬於自己的,因此就不存在「失去這個人」,更不會覺得離開這個人,自己就沒辦法獨立生活。
  • 中國人的婆媳關係------孔雀東南飛
    《黑洞》、《極樂町一丁目》、《媳婦的美好時代》、《麻辣婆媳》、《婆家娘家》、《看了又看》、《人魚小姐》等等,這麼多闡述婆媳關係的影視劇,說明一個問題,婆媳難處在中日韓以及東南亞地區都一樣。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這種觀念發展到了現在,在多元文化交匯並融的今天,媳婦們在外,拋頭露面、頂天立地,哪裡還會對婆婆絕對服從,所以婆媳關係更是緊張到了極點。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  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
  • 「兩頭婚」在江浙興起,男不娶女不嫁,網友觀點卻是兩極分化
    前不久,"兩頭婚"莫名其妙地就上了熱搜,大約能了解到,"兩頭婚"是在江浙地區興起的一種新式婚姻模式,然而, "兩頭婚"這種新穎的婚嫁模式並沒有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倒是引起了不小的熱議。
  • 江浙一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還有部分小夫妻,因為自幼是被原生家庭龐大的獨生子女,原生家庭條件也相對較好,獨立生活能力差,所以對原生家庭有非常大的依賴性。」楊慧麗補充說。利大還是弊大?「我覺得,這種『不來不去』的兩頭婚應該是新形勢下的一種探索,這種探索蠻好,有利於家庭的穩固和諧。」
  • 浙江興起的「兩頭婚」對家庭健康各有利弊,可接納但不宜鼓勵
    所以,無論從上述哪一點來看,都會造成上門女婿家庭後期的不穩固。而兩頭婚則能有效避免這種情況。因為兩頭婚中,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這種形式相較純粹的招上門女婿,對男方的心理壓力影響比較小,也就更能讓男方產生對家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我個人認為,兩頭婚比較妥善地解決了男女雙方的實際需要和心理需求。」杜鵬說。
  • 江浙一帶悄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昨天,「兩頭婚」也登上了熱搜榜。
  • 倆孩子分開撫養,分別隨父姓與隨母姓,婚後各住各家的「兩頭婚」你...
    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所以,無論從上述哪一點來看,都會造成上門女婿家庭後期的不穩固。除此之外,兩頭婚家庭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未完全從各自的原生家庭中獨立出來,即和一方的父母長期共同生活或者在兩方父母處輪流居住。
  • 兩頭婚和臨時夫妻有什麼區別?傳宗接代比子女的幸福的更重要嗎?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所謂的兩頭婚,既不是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男女雙方兩頭皆是婚娶婚嫁,夫妻兩頭走。兩頭婚的家庭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 兩頭婚,稀罕事物,未必人人都想擁有
    而兩頭婚不同,夫妻各自留在自己的家族,保持各自的家族完整,互相不成為對方家族成員,以部分犧牲小家庭的部分完整性追求各自家族的完整和傳承。新婚夫妻通常安排生育兩個子女,分別隨兩個家庭的姓氏,分別作為兩個家族的成員,改變了兩個孩子隨父姓或者母姓,只成為一個家族的成員的做法。這對傳統文化既是一種維護,也是一種妥協和修正,更是婚姻對家族的妥協。
  • 「兩頭婚」衝上熱搜!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 兩頭婚有何利弊? 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日前,有媒體就兩頭婚的相關問題 採訪了相關專家和律師。 浙江思偉律師事務所律師、杭州市婦女維權與法律援助志願團的志願者楊紅表示,她多年從事「家務事」處理,首次接觸到兩頭婚時,就對此表示贊同。楊紅總結了其幾大優勢。
  • 江浙興起「兩頭婚」,你怎麼看?
    正方:「兩頭婚」或為現代婚姻關係一個有益嘗試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生倆,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怎麼看這事兒呢?記者針對關心的問題,如「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