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元宵節多包些傳統文化的「餡兒」,能「鬧」出興趣,「鬧」出新意,點亮祖先留下的那盞「花燈」,為我們照亮前行的路,讓心中擁有暖暖的傳統記憶。
為元宵節多包些傳統文化的「餡兒」,能「鬧」出興趣,「鬧」出新意,點亮祖先留下的那盞「花燈」,為我們照亮前行的路,讓心中擁有暖暖的傳統記憶。
昨天是元宵節,作為春節狂歡的續曲,人們對元宵節懷有很大的期許。
正月十五鬧元宵,怎麼「鬧」,才能燃起人們過節的熱情?
過年不放炮,不用健康換熱鬧,正成為大家的共識。從今年靜悄悄卻熱騰騰的春節來看,雖然放炮少,廟會的火爆卻傳出濃濃的年味兒,這說明,文化過年正成為人們的心理需求、精神渴望。
「月半大似年」是句老話,傳統中,懷念離別親人、寄託美好願望的元宵節和辭舊迎新的春節同等重要,都是寓意團圓的美好節日。元宵節,無論是北方人吃「元宵」,還是南方人吃「湯圓」,都在吃出家庭的團圓和美。
不可否認,如今若問起元宵節的起源、民俗,不少人可能說不清楚。當人們對元宵餡兒的關注大於對元宵節歷史文化內涵的了解,元宵節難免被庸俗化、邊緣化,寶貴的傳統節日難免處境尷尬。
懂得過節,本質是文化自信的表現。讓元宵節「熱」起來,要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依託,要與時俱進地豐富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內涵。就像受歡迎的元宵餡兒分傳統口味和現代口味,節日文化傳承也要「守舊」與「納新」並重。
把「社火」這把「火」燒得更旺。踩高蹺、跑旱船、舞龍獅、扭秧歌等古老的民間「雜戲」,含義深邃,味道綿長,滋養著一代代人的心靈;多組織居民動手學做傳統花燈,別讓紗燈、走馬燈等傳統花燈製作工藝在我們手裡失傳;利用高科技手段,多開發現代節慶文娛產品,通過新媒體傳播經典元宵節詩歌,創作內容高雅、易於傳誦的節慶作品,都能讓元宵節充滿更多文化味兒。
為元宵節多包些傳統文化的「餡兒」,能「鬧」出興趣,「鬧」出新意,點亮祖先留下的那盞「花燈」,為我們照亮前行的路,讓心中擁有暖暖的傳統記憶。(新聞觀察員 洛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