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後的大陸青年,在豐厚的物質環境中成長,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他們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大陸一群青年,第一次來到臺灣,就投入醫療志工服務。南京江寧大學城。每一個大學生都是在這樣的觀念下拼上大學。
大陸青年志工莊敏:「我們的父母就是跟我們教育的時候,大多是說我會多賺錢給你們,那你們就現在好好學習,好好學習。以後就是考上好的大學,再認真努力,以後工作之後要多賺錢,要養家,要幹嘛幹嘛,所以給我們灌輸的都是這種物質生活方面,所以很多時候,我在想說我們這一代,其實是缺少心靈導師的一代。」
缺少的那一塊,今年夏天在臺灣補上。
莊敏:「阿公阿嬤好,阿嬤能聽得懂國語。」
包括莊敏在內,一群大陸青年志工,在這裡不只感受兩岸文化的衝擊,還要挑動在互信基礎下愛的神經。
程凱喆在加護病房服務。
大陸青年志工程凱喆:「感覺跟我以前接觸的醫院很不一樣,我們當志願者,我們並不是說每天就只是接待,然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我們更多的做了去關心每一床的病人,他是什麼病情,他到底是經歷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慈濟志工許翠卿:「這些小孩大部分都是九零後的小孩,他們都是比較養尊處優的小孩子,他們這次出來以後,他們發覺說世界並不是只有讀書而已,我相信是種下一顆就是愛的種子。」
大陸青年志工喻怡:「就給那些阿公阿嬤去唱臺灣的歌曲,雖然只會一段,但是唱出來之後看到她們的笑容,就會非常的開心,幫助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第一次來臺灣,就參與醫療志工服務。生命從此,有了不一樣的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