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色讀物禪趣與平常心———《禪趣小品》自序

2020-12-17 搜狐網

  隨著禪宗熱的再一次興起,禪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因為禪意味著心靈的超脫與自在,智慧的頓顯與運用,行為的瀟灑與自由,個性的獨立與張揚,生活的和諧與完美,生命的解脫與升華。

而這一切,正是一個人在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後的精神追求。

  禪由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傳至中國,到了唐朝,通過六祖慧能而發揚光大,禪從此徹底中國化了,禪宗也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而進入全盛時期。

  禪究竟是什麼?現代禪學對禪的理解更加貼近大自然,更加貼近社會人生。從自然現象來說,滿天星鬥是禪,清風徐來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鬱郁黃花是禪;滿目青山是禪,潺潺流水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江河是禪。從社會人生來說,助人為樂是禪,無私奉獻是禪;吃飯睡覺是禪,擔水劈柴是禪;一言一語是禪,一舉一動是禪;一呼一吸是禪,一唱一和是禪。禪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目皆是。正如日本現代著名的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所說:「禪是大海,是空氣,是高山,是雷鳴與閃電,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在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可見禪就是真實的宇宙萬象,就是平常的社會生活,是人們那豐富的精神世界,也是真、善、美、智,更是人的生靈之氣與大自然的浩然之氣的融會貫通。

  既然我們的生活當中處處充滿禪意,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活得瀟灑自如,輕鬆愉快。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卻沒有身心愉悅的感受,相反都覺得活得很累。於是,「活得真累」成了一句非常流行的口頭禪。為什麼會有「活得真累」的感受?這是由於現代人生活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緊張而忙碌,承受著工作、就業、養家活口、前途未卜、命運多變的層層壓力,心頭又背負著金錢、名譽、財富等重重負擔,始終放不下,由此帶來種種煩惱和痛苦。很多人為了追求財富,將生活當成目的而不是過程。這樣本末倒置的結果,導致了許多症狀,如焦慮、失眠、神經衰弱、心靈空虛、身體疲倦等。可以說這些人已經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不過是物慾的奴隸而已。

  面對現代人的種種煩惱和痛苦,禪的現代意義越來越重要。禪要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保持一顆平常心,所謂「平常心」,就是「累了就要去休息,餓了就要去吃飯」。而追求金錢財富的現代人往往累了不知道要休息,餓了也沒有好好地吃頓飯,種種欲望壓在心中,無法解脫,以致無法享受生活中的情趣。其實在工作中同樣也有許多情趣,一個不能做到一切放下的人,那是無法品味到的。

  人們只要能做到以平常心去看待世間萬物,就會進入一種無我的禪境,生活變得簡單了,心情變得達觀了,生命變得自在了。有不少人認為禪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法門,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和偏見。禪教導人們要達觀地看待人生的得失輸贏,告知人們有些事情不可強求,不必強求,但不是要人們逃避現實。禪是積極入世的,其宗旨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要求人們真心實意地投入生活,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運用禪的智慧解除種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進入禪的意境,體現禪的情趣。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沉浸在禪文化之中,禪悟為他們的創作帶來了靈感。當今社會,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精神生活卻是異常的貧乏。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於是在青年人中,出現了一群「追禪族」。據我所在大學的教師反映,他們的講課只要稍微涉及到禪,立刻就會引來青年學子的極大興趣。不僅青年人需要禪來去除煩惱和心理障礙,就是負擔沉重的中年人,也需要禪來為他們減去壓力。因此,讀一些禪意盎然、禪趣橫生的美文,多少會達到精神愉悅的效果,進而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年前,我編選了《名家說禪》與《禪趣人生》兩本書,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由此引發了新一輪的禪宗熱。這次編選的《禪趣小品》,作為《禪趣人生》的續篇,同樣希望得到讀者們的喜愛。這些富有禪意、饒有禪趣的美文,往往通過作者自己所悟,從而啟發讀者徹悟人生,或者說即使不能令讀者大徹大悟也能使人開拓思路有所啟發,可以引導讀者對真、善、美、智的嚮往與喜愛,進而帶來內心的寧靜與充實,達到人生的最高境地。讀這些禪趣美文,可以體會作者從禪文化中所獲得的獨特發現,字裡行間跳動著啟人心智的禪思,引人入勝的禪趣,令人神往的禪境,禪的真實、自然、活潑、靈動、自主、自在呼之欲出。我希望讀者朋友能從《禪趣小品》一書中得到一些啟示,獲得一些禪的智慧,放下眼前的種種執著和焦慮,從生活中找到禪的情趣,讓禪與生活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從而生活得愉悅安詳,幸福美滿。(《禪趣小品》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於2005年12月出版)

相關焦點

  • 王維詩的禪趣美
    王維早年對禪宗北禪宗虔誠修習,中年之後又受南宗禪的影響,過著焚香打坐的禪修生活,他將禪的修習體驗與感悟引入詩中,形成了王維詩的禪趣與空靜之美。由於王維將禪宗思想引入詩中,不僅豐富了其詩歌的禪趣和空靜之美,從而使他的詩歌在盛唐詩壇上別具一格,並因此贏得「詩佛」的美譽,而且對後世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隨緣適性 茶禪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圖片來源:資料圖)真正的茶境所需,正是一種平常之心;但真正的「平常心」境界,得來談何容易!以隨緣適性的「平常心」而悟入茶道,其最高境界當為純明澄澈的禪悟境界;而如何保持一種純明澄澈的禪悟一直是禪宗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馬祖以為平常之心才能持有凡聖一如的澄明心境,故而他引導弟子們進行「悟道」的方式,均是在日常生活中因機而發又極富創造性的。鈴木大拙說:「馬祖道一是唐代最大的禪師之一,事實上我們可以說,禪確實通過他而有了一個飛躍。他對待發問者的方式最具革命性和原創力。」
  • 弘新開示: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
    本文由百家號:「弘新傳述」首發。平常心中生活禪,頓悟本心妙安然。(〇四)生命解脫妙自然,依教奉行依佛言。真誠清淨妙隨緣,平常心中智慧顯。(二二)平常心中真妙禪,萬山千水皆自然。世事洞明天地寬,萬物自得妙心觀。
  • 宮大中:天趣.逸趣.禪趣——白金堯花鳥畫之「藝境」追求
    天趣.逸趣.禪趣——白金堯花鳥畫之「藝境」追求 宮大中 禪心道心,道即是藝; 天籟之音,君子之品。 這是白金堯畫題旳集句。
  • 淺論初唐四傑和王維的詩歌特色
    他們把歌行體從狹窄的宮體應酬中解放出來,賦予了其新的你內容和形式。王維作為盛唐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其山水田園詩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集大成者。其主要特點體現於四點:(1) 詩情詩情主要指詩歌的情感表達和景色描寫。山水田園詩自陶淵明濫觴創設,就一直成為歷代文人寄情之所在。
  • 韋應物認為在靜中方知禪趣,原話就在他的詩裡!
    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當中的禪趣不言自明,還包含了淡淡的喜悅之情。喜的是身處靜謐的環境,樂的是可以聆聽經聲,當然還能感受野鳥的叫聲。久在官場的韋應物頓感放鬆,所以才嘆道:「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若是此時能偶遇一位大師,與他說幾句話,就更圓滿了。
  • 趙孟《紅衣羅漢圖》中的古意與禪趣
    文 | 王中旭趙孟《紅衣羅漢圖》中的古意與禪趣《紅衣羅漢圖》是趙孟佛畫的代表作品。《紅衣羅漢圖》中羅漢棲禪的圖式,與菩提樹、葛藤、春季、花等圖像元素,皆明確地體現了禪趣。當然這種禪趣並非是純粹的宗教意象,而是經趙孟轉換過的、文人所欣賞的趣味,是建立在禪師、文人相交往和儒、釋合流基礎上的。從圖式上看,趙孟沒有選擇晚唐至宋代流行的十六、十八羅漢圖,而是單尊羅漢樹下棲禪像,既契合了釋迦成佛的「古意」,亦與自己的禪坐體驗有關。
  • 王維的一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王維詩中禪的意味是內心生活中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讀者心底的本能意味,展示出一種怡然與安逸。王維以禪入詩,有時不著一絲痕跡,詩人不需要人們拋灑同情之淚,也感受不到心靈的劇烈震顫,卻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下面這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 《詩情禪趣——歷代高僧詩選》再版
    本報訊(記者 周凡愷)本市學者陳耳東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情禪趣
  • 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而當心中灑滿了靜寂溫潤的月光,也就體悟到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悅。比如詩佛王維曾有名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月夜幽林、空明澄淨,詩人在此彈琴長嘯,安閒自得、塵慮皆空。唐代另一位詩人也非常善於營造明月的意境,讀來令人咀嚼不盡。下面介紹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
    從唐代開始,很多文人墨客就開始逐漸地接納和學習禪宗,並以禪入詩,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光大了禪宗思想。而那些僧侶們也樂於和著名的文學家交往,於是便湧現了王維、蘇軾等一大批喜歡並接近禪宗的詩人。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正覺寺晚歸贈益山長老元代:薩都剌粥鼓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
  • 高僧醉乘白鶴,這首禪詩虛實難辨,卻充滿了禪趣
    一草一木皆佛性,一山一水顯禪意,禪就深藏在嫋嫋香火和悠悠鐘聲裡,也暗喻於荷韻茶香與空山鳥語中。禪宗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若是沒有感悟,縱然身處禪境之中,也不懂隨性自然、緣生緣滅。相反,即使不在禪門,只要清淨恬靜,也能感受到禪境的樂趣。下面介紹的是高僧醉乘白鶴,這首禪詩虛實難辨,卻充滿了禪趣。
  • 佛教的精靈——禪詩,禪是詩家切玉刀
    從魏晉的玄言詩到唐禪宗興起後的禪詩,佛教對詩歌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內容與詞彙上的借用,這種巨大的影響實際上促成古代詩歌審美旨趣的成熟,尤其在盛唐禪宗興起後,詩人受佛禪影響,以禪助詩、以禪入詩、以禪喻詩都深化了詩歌藝術的創作與審美。這種禪與詩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被金代元好問評為「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
  • 擁有一顆平常心,隨遇而安便是最好
    就想著:在餘下的時光,擁有一顆平常心,隨遇而安便是最好!保持平常心,隨遇而安!面對多彩的生活,就要像一個平凡人那樣去活著,像要一個詩人那樣去體驗,就要像一個哲人那樣去思考。王陽明說:「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一顆平常心,這是智慧,也是本事!
  • 茶禪| 飲茶,何以解決內心焦慮?
    禪的絕對信仰在人的內在存在裡,禪的絕對權威來自人的內心。——鈴木大拙01某日,一位「泛泛之交」邀我喝茶。我是一個完全不懂茶的人。不懂沒關係,她也只是想借喝茶的時機,跟我聊幾句賺錢的題外話。換句話說,禪和茶為什麼是一個味?對於禪的釋義,日本當代著名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說過很多:禪是自成一格的神秘主義。禪是整體的心靈。禪無定法。禪不是宗教。禪不是哲學。禪是一種宗教體驗。禪相信人的清淨自善。禪要一個人的心自在無礙。禪是訓練心靈本身,做自心的主人。
  • "禪林妙筆 丹青菩提—妙禪法師禪畫展"開幕
    2013年3月17日下午,「禪林妙筆 丹青菩提——妙禪法師禪畫展」在國藝美術館隆重開幕。本次禪畫展由新教育基金會、光明日報書畫院聯合主辦,中華佛商網承辦,國藝美術館協辦。展出了被譽為「禪畫第一僧」的妙禪法師的禪畫作品55幅。
  • 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下面分享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落葉明代:釋宗泐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瑟瑟秋風、飄飄黃葉,更讓人們體會到空寂和閒適的禪趣。首聯寫景,語言樸素、用筆平淡。「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枯萎的樹葉在瑟瑟秋風中飄飄落下,而秋風也不斷地變換方向,一陣比一陣更緊。詩人緊緊扣住秋天的特徵,烘託出秋天蕭瑟的氣氛。這變幻不定的秋風,也讓詩人思緒萬千。水天雲煙裡,他曾踽踽獨行;夢裡扁舟上,幽思也恍若碎玉滿地。
  • 貫休的五首禪詩,說理與寫景相結合,體味隱居生活的禪趣
    下面精選貫休的五首禪詩,說理與寫景相結合,體味隱居生活的禪趣。1、落花蝶醉蜂痴一簇香,繡葩紅蒂墮殘芳。因嗟好德人難得,公子王孫盡斷腸。落花時節,枝殘葉落,令人惆悵。雖然詩人並未提及一個禪字,但生命的輪迴,緣來緣去本是空的思想,卻在字裡行間體現了出來。2、春送僧蜀魄關關花雨深,送師衝雨到江潯。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 咫尺大象:劉萬鳴中國畫小品選
    後嫌宋人法雖精工,然乏於蒼莽之氣,又少寫意之趣。乃與宋人離,繼之綜採百家,工筆、寫意、南宗、北宗,集眾所善,以為己有。更自立意,以亂筆鋪底,得其蒼莽之氣。復以實筆狀其莊嚴之相,然則實處能見其空,空處見其實,謝華啟秀,通之於禪理也。其畫有古意而不同於古,有新意而不同於今,乃專為一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