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認為在靜中方知禪趣,原話就在他的詩裡!

2020-12-17 觀人文

古語云:世殊事異,靜躁不同。當人在煩躁不安時,容易胡思亂想,心緒不寧。這時就需要尋求一些慰藉,譬如能從禪理中獲取內心的安寧和釋然。

韋應物曾經寫了一首禪詩名叫《神靜師院》,原文如下: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氣微。經聲在深竹,高齋獨掩扉。憩樹愛嵐嶺,聽禽悅朝暉。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當中的禪趣不言自明,還包含了淡淡的喜悅之情。喜的是身處靜謐的環境,樂的是可以聆聽經聲,當然還能感受野鳥的叫聲。

久在官場的韋應物頓感放鬆,所以才嘆道:「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若是此時能偶遇一位大師,與他說幾句話,就更圓滿了。然而,整首詩從頭到尾都沒有寫到僧侶。

雖無一字僧侶的禪言,但詩篇流露的禪趣不減分毫。事實上,韋應物已經巧妙地把大師的形象融入詩句裡了,詩人耳邊的經聲、腳下的路和眼中的景致就是證明。

相關焦點

  • 佛教的精靈——禪詩,禪是詩家切玉刀
    此時,玄言詩開始與佛學相融,這為後來禪詩的興起打下了比較紮實的基礎,但當時有不少名士亦認為佛不如玄,有佛徒才思不濟的看法,這表現於對當時重要的佛教詩人、般若學學者支道林,名士們既有推崇,又有輕視、揶揄,這些人在《世說新話)裡多有記載禪詩包括抒禪趣、寫禪境、述禪理的詩作,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以禪入詩。在唐代有「詩佛」之稱的大詩人王維通過詩篇宣揚禪理。
  • 王維的一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王維詩中禪的意味是內心生活中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讀者心底的本能意味,展示出一種怡然與安逸。王維以禪入詩,有時不著一絲痕跡,詩人不需要人們拋灑同情之淚,也感受不到心靈的劇烈震顫,卻在無形中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下面這首禪詩,恬靜淡泊,大徹大悟,富有禪趣。
  • 趙孟《紅衣羅漢圖》中的古意與禪趣
    揮豪(同「毫」)不假意經營,我知顧陸非同調。當時西域多象龍,獨畫棲禪了真妄。巖石寧須著(同「著」)幼輿,凌煙不必求諸將。誰呼胡僧從定起,向人不語惟彈指。顴頰深眸貫雙耳,歸渡流沙三萬裡。我獨何人甘陸沈,著腳紅塵十丈深。長松有約從公去,南嶽天台無處尋。
  •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
    老和尚早上起床晚了,聽見鳥叫,賦詩一首,充滿禪趣寫詩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和心態,禪,同樣也是如此。在我國,有一種詩叫做禪詩,富含禪意。當然禪詩也並非一定是出家人所作,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蘇軾,曹雪芹等知名大家都是寫禪詩的高手。
  • 韋應物很經典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生僻字,讀後卻令人回味無窮
    韋應物是我國中唐時期詩人。因做過蘇州刺史,故世稱「韋蘇州」。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王孟韋柳」,同為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其詩以五言絕句著稱,風格古樸淡雅,語言簡潔樸素,有「五言長城」之稱。沈德潛曾在《說詩晬語》中說:「五言絕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蘇州之古淡,併入化境」。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秋夜寄邱員外》,便是韋應物的五言絕句代表作之一。這首詩主要表達的是韋應物在秋夜對隱居朋友丘丹的思念之情。古樸淡雅是這首詩的風格,所以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生僻的語言,甚至初讀你不以為意。但它語淺情深,言簡意長,再讀你便會發現它是經典,餘味無窮。
  • 貫休的五首禪詩,說理與寫景相結合,體味隱居生活的禪趣
    下面精選貫休的五首禪詩,說理與寫景相結合,體味隱居生活的禪趣。1、落花蝶醉蜂痴一簇香,繡葩紅蒂墮殘芳。因嗟好德人難得,公子王孫盡斷腸。落花時節,枝殘葉落,令人惆悵。很多詩人都曾感懷落花,李商隱有詩「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宋祁也嘆息「墜素翻紅各自傷,青樓煙雨忍相忘。」本來是花開豔麗,芬芳惹得「蝶醉蜂痴」,可是一朝風狂雨大,花期一過、朱顏衰老,竟墮落殘紅遍地,真是令人憐惜。公子王孫們紛紛嗟嘆,好花不過季,善人更難得。雖然詩人並未提及一個禪字,但生命的輪迴,緣來緣去本是空的思想,卻在字裡行間體現了出來。
  • 唐代韋應物一首抒發自己胸懷的詩,後世評論頗具爭議
    這是韋應物晚年任蘇州刺史時創作的一首文士宴集的五言古詩。名為文人「宴集」,實際上是詩人居安思危的抒懷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唐代:韋應物兵衛森畫戟,宴寢凝清香。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煩痾近消散,嘉賓復滿堂。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
  • 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而當心中灑滿了靜寂溫潤的月光,也就體悟到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禪悅。比如詩佛王維曾有名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月夜幽林、空明澄淨,詩人在此彈琴長嘯,安閒自得、塵慮皆空。唐代另一位詩人也非常善於營造明月的意境,讀來令人咀嚼不盡。下面介紹寒山的一首禪詩,平淡自然,明白如話,卻充滿了禪趣。
  • 冬天的梵淨山,是禪也是詩
    梵淨山該是一支禪。佛也駐足,寂靜肅穆,清心寡欲遠離世俗人煙。 梵淨山應是一首詩。風景如畫,靈動生趣,意蘊無窮,精妙絕倫。 禪 禪是靜修,是堅守與克制,是心無雜念無欲無求。禪是慈悲,是包納萬物,心存善念。
  • 一首網上傳了多年的趣詩,被認為是陸遊寫的,很美卻不適合當眾讀
    多年來網上一直流傳著一首名為《臥春》的趣詩,寫得很有意思,很美卻不適合讀出聲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便認為這是南宋大詩人陸遊所寫。陸遊作為一位詩壇高手,是南宋詩壇的代表人類,其一生共有9000多首詩傳世,其中也不乏一些趣詩、雜詩,比如他為愛貓寫下的數首詩就頗有打油詩的風味。但就算再詼諧,陸遊的詩卻從不出律,從這一點來看這首《臥春》就不會是出自陸遊之手。另外,在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以及《全宋詩》中都沒有找到這首詩。
  • 韋應物思念朋友睡不著覺,便外出散步,寫了一首詩,卻成為經典!
    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種情感洶湧的詩文的表面,詩人的描繪方式卻是非常的平淡,就如同平日裡的閒話一樣,但平實的語言往往充滿著只可意會的魅力。唐代詩人中有一位非常特殊的詩人,用「浪子回頭」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他是誰呢?就是韋應物。
  • 韋應物一首描寫雨的詩,僅僅二十八個字,卻是意境全出!
    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韋應物一首描寫雨的詩,那便是他最為著名的《滁州西澗》,相信喜愛詩詞的朋友,對於韋應物的這首詩,一定是不會陌生,在這首詩中,詩人把那種濛濛細雨,描寫的非常的唯美,同時也在這首詩中,把暮春時節的情景描寫的繪聲繪色。
  • 新·特色讀物禪趣與平常心———《禪趣小品》自序
    現代禪學對禪的理解更加貼近大自然,更加貼近社會人生。從自然現象來說,滿天星鬥是禪,清風徐來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鬱郁黃花是禪;滿目青山是禪,潺潺流水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江河是禪。從社會人生來說,助人為樂是禪,無私奉獻是禪;吃飯睡覺是禪,擔水劈柴是禪;一言一語是禪,一舉一動是禪;一呼一吸是禪,一唱一和是禪。禪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觸目皆是。
  • 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
    下面分享明代詩僧的一首禪詩,散發深秋氣息,蘊含空寂禪趣。落葉明代:釋宗泐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但看階下滿,不覺樹頭空。瑟瑟秋風、飄飄黃葉,更讓人們體會到空寂和閒適的禪趣。首聯寫景,語言樸素、用筆平淡。「一片復一片,西風與北風」,枯萎的樹葉在瑟瑟秋風中飄飄落下,而秋風也不斷地變換方向,一陣比一陣更緊。詩人緊緊扣住秋天的特徵,烘託出秋天蕭瑟的氣氛。這變幻不定的秋風,也讓詩人思緒萬千。水天雲煙裡,他曾踽踽獨行;夢裡扁舟上,幽思也恍若碎玉滿地。
  • 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
    從唐代開始,很多文人墨客就開始逐漸地接納和學習禪宗,並以禪入詩,從而更好地發揚和光大了禪宗思想。而那些僧侶們也樂於和著名的文學家交往,於是便湧現了王維、蘇軾等一大批喜歡並接近禪宗的詩人。下面介紹元代才子的一首禪詩,語言清麗,寫景如畫,頷聯更充滿了禪趣。正覺寺晚歸贈益山長老元代:薩都剌粥鼓聲已罷,日暮掩柴扉。送客月在地,出山雲滿衣。燈明聞犬吠,松暗見螢飛。
  • 高僧醉乘白鶴,這首禪詩虛實難辨,卻充滿了禪趣
    一草一木皆佛性,一山一水顯禪意,禪就深藏在嫋嫋香火和悠悠鐘聲裡,也暗喻於荷韻茶香與空山鳥語中。禪宗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若是沒有感悟,縱然身處禪境之中,也不懂隨性自然、緣生緣滅。相反,即使不在禪門,只要清淨恬靜,也能感受到禪境的樂趣。下面介紹的是高僧醉乘白鶴,這首禪詩虛實難辨,卻充滿了禪趣。
  • 韋應物:半世浪子,半世詩人
    韋家是長安城中的大戶人家,他的祖輩從當朝宰相,再到朝廷命官,無一不受皇帝重用,韋應物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 再加上他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可出入宮闈,這樣的雙重身份更使他囂張跋扈到了極點。
  • 《詩情禪趣——歷代高僧詩選》再版
    本報訊(記者 周凡愷)本市學者陳耳東編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情禪趣
  • 擅寫五言古詩,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
    不過通過蘇東坡的評論來看,韋應物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大詩人。唐代寫山水田園詩的第一高手是王維,韋應物的成就緊隨其後。韋應物關注現實生活,詩中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比如「客從東方來,衣上灞陵雨。問客何為來,採山因買斧。」這樣質樸的語句,還原出生動的細節。
  • 難得有詩專門寫夏花,韋應物《夏花明》,極言夏花之絢爛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自古,在詩人眼中,春花總是「美好」「佳景」的代名詞。而在眾多詩詞中,描寫春花的不計其數。泰戈爾的《生如夏花》裡,「我相信自己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敗,妖冶如火」「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告訴我們活著就要像夏花一樣——絢爛奪目、妖冶如火、轟轟烈烈。因此,夏花,那些在烈日中怒放的花兒們,不應該被冷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