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世殊事異,靜躁不同。當人在煩躁不安時,容易胡思亂想,心緒不寧。這時就需要尋求一些慰藉,譬如能從禪理中獲取內心的安寧和釋然。
韋應物曾經寫了一首禪詩名叫《神靜師院》,原文如下: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氣微。經聲在深竹,高齋獨掩扉。憩樹愛嵐嶺,聽禽悅朝暉。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當中的禪趣不言自明,還包含了淡淡的喜悅之情。喜的是身處靜謐的環境,樂的是可以聆聽經聲,當然還能感受野鳥的叫聲。
久在官場的韋應物頓感放鬆,所以才嘆道:「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若是此時能偶遇一位大師,與他說幾句話,就更圓滿了。然而,整首詩從頭到尾都沒有寫到僧侶。
雖無一字僧侶的禪言,但詩篇流露的禪趣不減分毫。事實上,韋應物已經巧妙地把大師的形象融入詩句裡了,詩人耳邊的經聲、腳下的路和眼中的景致就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