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7年,NASA向太空中發射了一艘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取名為「旅行者1號」,在過去的42年裡,旅行者1號一直在太陽系中逐一拜訪各個星球,根據資料顯示,在1979年,旅行者1號成功接近木星,並且飛過木星系統。然後在1980年,旅行者1號又成功的飛過土星系統,為人類首次提供了關於木星、土星和其衛星等最詳細的照片。
經過數據反饋,在2012年的時候,旅行者1號就已經飛抵太陽系的邊緣,進入星際介質。同時,在2018年初,旅行者1號如果沒有被科學家們假想中的「奧爾特星雲」所束縛,那麼它就已經成功飛出了太陽系,進入到星際空間之中。科學家表示,一直到2025年之後,旅行者1號將伴隨著燃料的徹底耗盡,與地球永遠失去聯繫。而在那之前,它將繼續為人類工作,為我們傳回非常精彩的照片。
不過,我們都知道太陽系並不是一個圓,太陽系是一個扁平的結構,這也就表示,如果旅行者1號從地球上出發,一直向上飛去,那麼很快它就可以飛出太陽系。聽起來好像這個說法並沒有任何的問題,那麼,為何旅行者1號沒有選擇這麼做呢?
科學家介紹,雖然從太陽系中各個行星運行的軌道來分析,太陽系看起來是一個扁平的形狀,但是其實太陽系的引力並沒有因為形狀的扁平而不同,相反的,無論在黃道面的那個方向,相同距離下,所受到的太陽引力都完全一致。因此,旅行者1號完全沒有任何必要從上飛出太陽系,因為即使這樣,它也絲毫不會比現在快,沒有任何的優勢。
而且,人類的技術也完全不允許。科學家說,目前人類發射的宇宙飛船和探測器,都沒有辦法從黃道面的上下方前行,而旅行者1號在離開地球後,也正因為它是沿著黃道面的方向不斷地向太陽系外飛去,所以,它才能獲得最大的逃逸速度,同時,還可以借力使力,通過幾大行星的引力作用,向太陽系的外圍出發。
同時,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點,科學家表示,一開始設計旅行者1號出發的路線,就是為了讓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太陽系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它沿著黃道面的上下方前行,那麼根本沒有辦法完成這個任務。
除了旅行者1號,科學家們還曾發射過一顆名為旅行者2號的探測器,不過,在離開地球不久,旅行者2號就與地球失去了聯繫,有一種觀點認為,旅行者2號被外星人給截獲了,當然,官方給出的解釋則是系統故障。而旅行者1號,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飛出太陽系的探測器,不僅成為了「大明星」,而且也為人類傳遞迴了非常豐富的珍貴資料,如今我們對於太陽系外側的行星研究,也都得益於旅行者1號為我們傳回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