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正式公布。杭州師範大學3項課題獲得立項,立項數位列省內高校(不含浙大)第一名。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層次最高、權威性最強、競爭最為激烈的項目,是衡量一所學校人文社科科研實力和水平的重要標誌。今年立項的364個項目集中在147家高校和科研機構。
杭師大人文學院徐越教授申報的《20世紀中葉浙江方言調查資料的整理、研究與資料庫建設》榜上有名。該項目的研究對象「20世紀中葉浙江方言調查資料」,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全國唯一展開全面深入方言調查所得資料,反映的是半個多世紀前或更早時期浙江省的方言全貌。但近一個甲子以來,漢語方言發生了巨大變化,浙江老派方言特點的流失日趨嚴重。
徐越介紹,本項目在整理20世紀中葉浙江方言72個點的方言調查資料的同時,將從語音、詞彙和語法三方面對浙江方言展開綜合研究,歸納其共同特點,比較其內部差異,探討其特殊語言現象。在此基礎上,將以原有資料中重點方言3700多個字音、1300條詞語和180條語法例句的調查內容為依據,在相同地點對新派方言展開新一輪調查,探討浙江方言近60年來的變遷。
徐越和浙江方言打交道已有三十多年。她的父親徐青教授是王力先生的學生,一位著名語言學家,早年中文系學生用的《現代漢語》教材上就有徐青的名字。「我小時就經常看到父親一動不動地坐在書桌前,早晨我出門時他是這個姿勢,晚上我回家時他還是這個姿勢。」徐越告訴記者,她對語言的敏感、對語言學的興趣,從小就在潛移默化中薰陶出來了。
對浙江方言的研究,一做就是數十個寒暑。但在徐越看來,尋找語言之間的「秘密」是很有趣的事。更重要的是,方言是一種文化,同時又是文化載體。「可以說,方言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徐越認為,浙江方言的「存古性」尤其明顯,比如在杭州方言中,有「敲瓦片兒」一說,意思是一起消費、費用平攤,類似「AA制」。「但從『敲』字保留白讀音,發音近『考』這一點來看,杭州市民的這種消費方式由來已久,是一種傳統。」
這次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研究,除了對未來漢語研究提供方言語料、為語言教學提供參考外,還將藉助浙江方言的研究,梳理和弘揚浙江歷史傳統與文化資源。「課題預計要做7到8年,最後形成完整的『浙江方言資料庫』,以便今後進一步研究、開發和利用。」徐越說,現在科技突飛猛進,據說當一種方言的樣本儲備達到一定量後,哪怕這種方言將來不幸消失了仍可以復活。(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