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陝西藍田發現約212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
新華社西安7月14日電(記者楊一苗)由中英兩國科學家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發現一處古人類活動遺址——上陳舊石器遺址。研究顯示,該遺址出土的舊石器工具可追溯到約212萬年前。「這一結果將藍田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蹟的年代再次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從而使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古人類遺蹟點之一。」論文第一作者朱照宇13日對記者說。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英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羅賓·登內爾以及來自中國十餘個單位的研究學者歷時13年完成。
-
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甘南州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具有世界性意義。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領銜報導了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確定其形成於距今至少16萬年前。這是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首次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
-
鄭州發現4萬年前老奶奶廟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發掘現場(資料照片) 本報訊 據中央電視臺報導,考古人員在鄭州市西南郊的櫻桃溝景區內,發現距今約4萬年的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為認識中國境內及東亞地區現代人類及其文化起源與發展等一系列重要史前考古的關鍵課題
-
考古專家支招藤花落遺址保護利用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等文物考古和科研機構的20名專家學者齊聚連雲港市,共商藤花落遺址保護利用。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滕雯參加活動。 會上,與會專家以藤花落遺址價值闡釋、與中華文明起源的關係、遺址活化利用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主題,圍繞「再識藤花落遺址」「大小雙城的歷史意義」「文旅融合下的遺產保護與活用」等課題作學術報告,10餘位專家分別交流發言,為藤花落遺址保護利用建言獻策
-
經過考古等專家認定 富平銀溝遺址就是"鼎州窯"
富平銀溝遺址存在較多陶瓷燒制痕跡、也發現了多座窯爐,但究竟是不是大名鼎鼎的「鼎州窯」,多年來學界一直存在爭論。昨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日前由浙江大學和陝西省文物局主辦的「陝西富平銀溝遺址陶瓷科技考古專家討論會」在杭州市召開,與會專家認為銀溝遺址應為「鼎州窯」。
-
臺灣南科考古遺址發現稻米育種石器時代就有
來源:臺海網 臺灣南科考古遺址自二○○○年以來,陸續挖出稻米化石,總計數量將近二十萬顆,研究人員發現,稻米化石年代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五百年,從最早的大小不一到顆粒愈來愈大,推測石器時代人類已有育種觀念,且連同出土的小米、綠豆等化石,都是當時人類主要植物營養來源。
-
考古證實:甘肅白石崖溶洞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考古遺址
新華社發(李傑攝)新華社蘭州6月16日電(記者張文靜、李傑)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張東菊等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日發布了一項最新考古成果,即地處甘肅省夏河縣的白石崖溶洞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最早的考古遺址。此前,學界公認在西藏發現的尼阿底遺址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考古遺址。
-
東至華龍洞遺址入選「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近日從池州市文旅局獲悉,「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東至華龍洞遺址、蕭縣金寨遺址、桐城魏莊遺址、肥西三官廟遺址、阜南迎水寺遺址、壽縣西圈墓地、繁昌窯遺址、長豐埠裡墓群、鳳陽明中都外金水橋遺址、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等10處考古新發現入選
-
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晚更新世丹尼索瓦人DNA
此項研究,揭示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為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遺址是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考古遺址,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雙重重大突破(9)。
-
世界級考古新發現!一隻1萬多歲的「小鳥」,讓「許昌人」遺址再成焦點
近日,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距今13500年的微型鳥雕像,成為了世界考古界明星,被《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入選的這座微型鳥雕像,出土於河南許昌靈井「許昌人」遺址,距今約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約8000多年。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後,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
廣東考古界又一大喜訊!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考古專家介紹,經過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遺址建立起距今2.5萬年至1萬年連續的地層與文化序列,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個重要遺蹟,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動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文物標本一萬餘件。這一考古成果是華南史前考古重大新突破。
-
南京清涼山發現磚道 或是古清涼寺遺址
發掘現場發現的古磚道。張可 攝 市民吳先生習慣每天去清涼山散步,昨天他告訴揚子晚報記者,現在清涼寺建築的正後方,已經大範圍搭起工地圍擋,標註為「考古重地」。據考古專家分析,這是一處建築遺址,最早可以上溯到明代,與中國佛教「法眼宗」的發源地古清涼寺有密切關係。 整個發掘面積約有數百平方米,在現場主要能看到大塊磚石等疑似建築構件的遺物,嵌在土裡。經過發掘,在遺址的西北方,有一條較完整的磚道呈現出來,有四五米寬,兩米長,由大小不同,並不規整的磚塊拼接成,兩側還有類似「馬路牙」的結構。記者注意到,這條道路中間高、兩邊低,有一個弧度。
-
西侯度遺址距今243萬年 或蘊藏人類起源秘密
2018年,陝西省藍田縣上陳遺址發現126—212萬年前的人工打制石器,表明古人類可能很早就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區。而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年代及人工打制石器的最新測年是243萬年前,較上陳遺址的212萬年提前30餘萬年。 這也意味著,在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東亞地區已經出現了一種利用礫石打制石器的早期人類。
-
神秘的薩拉烏蘇5:薩拉烏蘇發現遠古人類牙齒?考古專家激動不已
上文中我們提到考古專家們發現了大量的古動物化石,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學者。而他們不僅在這裡發現了古動物化石群,還發現了遠古人類的牙齒。天津自然博物館原名天津北疆博物館,是由桑志華創辦的。現在每天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人們關注的目光。
-
「東方龐貝」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試運營
新華社西寧5月5日電(記者 白瑪央措)5月1日起,被譽為「東方龐貝古城」的青海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免費開放,截至5月3日,遺址公園共接待遊客9.4561萬人次。另一張圖片顯示的則是位於遺址西部的F23房址,一個成年男性懷抱一個小孩,小孩嘴裡還叼著飲水的小陶杯,災難永久定格了四千年前的生活瞬間。5月2日,遊客行走在喇家遺址博物館外的廣場上。
-
川大考古人開展境外考古,發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斯裡蘭卡曼泰遺址
↑行前會議海上驛站,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儘管遠在三千多公裡之外,南絲綢之路上的成都與斯裡蘭卡依舊存在千絲萬縷聯繫,近年來,成都古蜀船棺出土的玻璃珠大量的交易活動在港口發生,往來船隻會在那裡補充淡水、食物、原木等物產,珍珠、寶石、玳瑁、象牙、肉桂、胡椒等則是當時主要的貿易品。
-
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興建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二期重點打造「七彩稻城」和「特色小鎮」。總體目標是建成5A級國家旅遊景區,打造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頭山遺址修建,該遺址是中國目前所發現年代最早(距今6300年)的古城遺址,內部發現了迄今世界最早的水稻田遺蹟,有「中華城祖˙世界稻源」的美譽,其考古成果寫進了大、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湖南省首個被列入全國150處重點保護的大遺址。
-
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
據新華社拉薩7月22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日前順利結束。
-
考古發現疑似古蜀國宮殿 三星堆文化消失因洪水
隨著三星堆的最新發現,這一系列的疑問正在被一一揭開謎底。華西都市報:85年前的三星堆考古發現,揭開古蜀王國的神秘面紗。2013年1月,一處僅次於殷墟的單體建築基址出現在三星堆考古人員的面前,「古蜀宮殿」現身!
-
重磅考古:浙江發現中國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史前貝丘遺址
井頭山遺址發現和發掘為全新世以來環境變遷,海侵時間、過程及中國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的相互作用的人地關係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殊為難得的案例;典型反映全新世早中期環境變遷與中國古海岸線人類活動起源、發展的明確過程;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環境和海平面上升過程樹立精確的時空坐標;對今後中國沿海地區史前考古的探索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