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地名即權力:大食東部的阿拉伯語波斯語爭奪戰

2020-12-19 網易新聞

本文節選自《大食東部歷史地理研究:從阿拉伯帝國興起到帖木兒朝時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中亞諸地》,作者:[英]斯特蘭奇,譯註:韓中義,校訂:何志龍,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九色鹿


南、北美索不達米亞這兩個地區的地名多數為阿拉伯語或阿拉美語(Aramaic),但在穆斯林徵服前,阿拉美語是當地人民的共同語言。阿拉伯語的城市名稱在現在或過去一般有特定的含義,如苦法(Al-Kūfah)城、弼斯囉(Al-Basrah)城和瓦夕的(Wāsit)城等。阿拉美語的地名一般可通過拼寫形式加以辨識,即尾音多帶長音ā,如Jabultā;同時,這種語言的地名含義也不難解釋,如`Abartā意為「地段或跨越地」,即用船隻搭建的浮橋;Bājisrā等同於阿拉伯語的拜特·吉思兒(Bāyt-al-Jisr),意為「橋屋」。古波斯語地名如Baghdād(神賜之地)已很罕見,但該地區偶爾也保留有希臘語的地名,如烏剌(Al-Ubullah)城是阿珀羅高斯(Apologos)的轉音。

小亞細亞地區曾是希臘人活動過的地帶,如前所述只是到了伊斯蘭曆5世紀(11世紀)後半葉,該地區被塞爾柱人徵服後才變成穆斯林的領土。由此可知出現的希臘地名有兩種形式—早期的(阿拉伯語)和後來的(突厥語),如塞琉斯雅(Seleucia)最初被稱作塞琉古(Salūkīyah),後來又稱瑟樂福克(Selefkeh);又如赫拉克裡亞(Heraclia)起初被稱作喜剌可剌(Hiraklah),現代稱為阿剌可利牙(Arākliyah)。塞爾柱王朝在該地的統治結束後,奧斯曼帝國繼續統治,突厥語地名自然替代了早期的希臘名稱。但就正字法而言,應該了解的是操突厥語的人對阿拉伯語發音很陌生,同理希臘人對操突厥語人的發音也很陌生,因此突厥語詞彙(如每部突厥語詞典裡查到的那樣)的拼寫常會發生變化,地名也是一樣。因此我們可以找到喀喇·喜薩兒(Karā Hisār)和喀喇·喜薩兒(Karah Hisār),喀喇·斯(Karah-sī)和喀喇斯(Karāsī),喀喇滿(Karamān)和喀喇滿(Karāmān)以及其他很多(發音相似的)地名,加以印證。


如果瀏覽一下波斯地區的地圖,就會驚奇地發現這裡的地名並沒有幾個源於阿拉伯語。除了阿札拜佔的麻喇噶(Marāghah)地區和法兒思地區的拜扎(Bayzā,或Al-Bayā,即白)城外,幾乎找不到用阿拉伯語命名的城市。穆斯林奪取薩珊王朝的領土後,他們實際上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改變(地名)名稱。很多村莊和郵傳驛站是以自然特徵和顯著標記取名的,如愛神木(Myrtle)村、駱駝村、鹽村等,用波斯語依次稱作底合·木耳得(Dih Murd)、底合·兀實土兒(Dih Ushturān)、底合·納麻(Dih Namak)。在阿拉伯地理學家的著作中,常發現這些地名已經做了翻譯,分別稱作喀兒雅·阿勒·阿思(Karyat-al-s)、喀兒雅·阿勒·加馬兒(Karyat-al-Jamāl)和喀兒雅·阿勒·米勒赫(Karyat-al-Milh),但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在波斯(Persia)地區的地名任何時期都採用波斯語名稱。此外,這裡還要指出的是,當我們說到黑森林(Schwarz-Wald)或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時,是依據說話者的語言(來確定地名含義的),但在書籍和地圖中這些名稱通常會發生變化。

需要說明的是,有時候在阿拉伯語文獻中記載了一個阿拉伯語的驛站名稱,但與之對應的波斯語名稱卻沒有流傳下來,比如「犬首」(Rās-al-Kalb)可能就是後來所稱的西模娘(Samnān)。阿拉伯人有時也用綽號來稱呼波斯地區的城市名稱,且正名和別名同時使用,比如康古瓦兒(Kanguvār),因穆斯林的騾子曾在此地被盜,因此早期穆斯林將這座城市稱作「盜賊堡」(Kasr-al-Lusus),於是波斯語的「康古瓦兒」之名,最終以阿拉伯語別名的形式保留下來。甚至穆斯林徵服者興建新的地區首府如昔剌思城時,他們很快就不再使用亦思塔赫兒[Istakhr,即珀兒斯珀裡斯(Persepolis)]的舊名稱了,而是用原來的波斯村莊名來命名新城,並長久地留存下來。像其他很多地名一樣,昔剌思之名的來源與語源,已無法探清,原因是薩珊王朝時代的古地理學著作幾乎沒有流傳至今,這是很可惜的。

很自然的,地名的發音是隨著歲月的嬗變而不斷發生變化的,如圖萊思思(Turaythīth)寫作土兒失茲(Turshīz);哈馬贊(Hamadhān)城的名稱在後來的書籍中寫作哈馬丹(Hamadān);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當時出現了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兩種語言拼寫(或讀音)同一地名的現象,這樣阿拉伯語的柯傷(Kāshān)用波斯語寫作柯傷(Kāshān);薩黑(Sāhik,波斯語)後來寫作察黑(Chāhik);支汗那(Saghāniyān)寫作赤鄂衍那(Chaghāniyān,波斯語)。阿拉伯語需要遵從「三字母」詞根的語法規則,於是波斯地名巴某(Bam)在阿拉伯語中必須寫作巴某(Bamm);苦木(Kum),在阿拉伯語中要寫作苦木(Kumm),這僅是遵循了阿拉伯語的正字法規則而已,但在波斯語中從來不遵守雙輔音結尾的語法規則。有時,一個地名不知為何廢棄不用了,(阿拉伯人)就用另一個名稱代替了,但波斯人仍喜歡使用原來的名稱,如最初稱為吉兒麻辛(Kirmāsīn)或吉兒密辛(Kirmīsīn)的地名,後來稱作乞裡茫沙杭(Kirmānshahān),今天簡稱乞裡茫沙杭(Kir-mānshāh)。但我們尚不清楚這些名稱的真實來歷和變化的原因。

在地名中,阿拉伯語前綴冠詞「Al」的使用顯然是極其隨意武斷的。依據嚴格的語法規則,冠詞只能附加在阿拉伯語地名之前,但不能附加在外來詞之前。但這一規則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如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絕大部分地名當然源於閃米特(Semitic)語,流經這裡的底格裡斯河被稱作底吉剌(Dijlah,無冠詞),而幼發拉底河(加了冠詞)被稱為夫剌(Al-Furāt),該詞和前一詞一樣都是外來詞。在波斯地區,隨著時間推移,阿拉伯語地名的冠詞逐漸消失,如思兒建(as-Sīrajān,阿拉伯語)變成了思兒建(Sīrjān,波斯語)。但這種使用方法很隨意,如古剌格思(Rhages)在阿拉伯語中變為剌夷(Ar-Ray),原因不明,亦思法杭(Isfahān)地區的一個古地名賈亦(Jay),不知何因,常不加冠詞。

阿拉伯人所採用的地名術語有些貧乏,這種貧乏往往會造成極大的混亂。按阿拉伯人的習慣,一個地區的首府是用該地區之名來稱呼的,即便是其自身有名稱,也是如此。這樣大馬士革城至今通常被稱作沙木(Ash-Shām)城,即「敘利亞(的首府)」;昔吉思田地區的首府疾陵城常被稱為麻地那·昔吉思田(Madinat-Sijistān),即「昔吉思田地區之城」,一般簡稱為昔吉思田(Sijistān)城。一旦一個地區有兩個首府,那自然就會引起很多混亂。有一個例證就是起兒漫地區(的首府),該地區的起兒漫(Kirmān)城在早期書籍裡是指第一首府思兒建城,後來又指現在的克爾曼城,但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城市,思兒建城被毀後,(起兒漫城)才成為首府。將中世紀地理學家所留存的地圖和現在地圖相比較,可發現被毀滅的城市名稱仍保留在現代的地區裡,如仍以已毀的思兒建城的名字來命名現代的思兒建地區;同樣的例證就是八兒答思兒(Bardasīr)城和吉魯夫忒(Jīruft)城,這兩者均是先前的重要城市,後來其名字也保留在同名的地區名稱中。總之,當時的地區之名和其首府名稱完全有可能是同一名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一個名稱就廢棄不用了。與前面相反的例證是古阿剌敦(Aradūn)地區的名稱,現在用來稱呼小城阿拉墩(Aradūn)城,該城在古代稱作(剌夷的)胡瓦耳(Khuvār)城。

阿拉伯人所使用的自然地理術語也並不豐富。著名的獨立山峰一般有專門的名稱[如Damāvand(達馬萬德山);Alvand(阿兒宛)],但對連綿的山脈通常未給出專門的名稱。阻斷拜佔庭之地的陶魯思(Taurus)大山脈一般被(不恰當地)稱作吉八兒·魯昆(Jabal Lukkām),但準確地來說,其所指僅是陶魯思山脈的分支;阿勒不兒茲山脈是一條將裏海和波斯高原分割開來的著名山脈,但阿拉伯地理學家沒有專門為這條綿長山脈的各座山峰命名。大的湖泊通常有其專稱,如麻哈魯(Māhālū)湖、札剌(Zarah)湖和赤查思(Chīchast)湖等,但更多的湖泊通常以湖邊的主要城市命名,如兀兒密牙(Urmīyah)湖、凡(Vān)湖,也稱阿兒吉失(Arjīsh)湖。海的命名無特別之處,其名稱取自沿海的地區和主要城市之名。裏海通常稱為陀拔思單(Tabaristān)海,或歧蘭(Gīlān)海、朱裡章(Jurjān)海、八苦(Bākū)海,後來又稱作可薩(Khazar)海,因中世紀早期可薩王國位於其北岸。接照同樣的方式,鹹海(Aral)稱為花剌子模海,波斯灣以同樣方式稱為法兒思(Fārs)海。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你所不知道的塔吉克:國名大食、首都星期一、粟特人的末日……
    2.通行波斯語在中亞五斯坦中,塔吉克是其中唯一不說突厥語的。他們的官方語言達裡語屬於印歐語系波斯語的一種,形成過程中受到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吐火羅語(巴克特裡亞語)及粟特語的影響,11世紀發展成熟。
  • 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的兩大帝國,為了趕上唐朝,爭奪世界土地,阿拉伯帝國集中全國之力發展軍事水平。但是, 由於重視軍事而忽視經濟發展,導致農業發展落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無力東進。1258年,阿拔斯首都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徵統帥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國滅亡。
  • 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大食,又叫作「大寔」或「多氏」,是唐代以來對阿拉伯帝國的稱呼。古代中國和古代的阿拉伯很早就發生了聯繫。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班超奉命出使西域,曾派其特使甘英出使大秦(即古代羅馬),甘英出使大秦的途中,就曾到達過古代的阿拉伯。
  • 成人阿拉伯語入門
    成人阿拉伯語入門,目前我校開設:粵語、英語、俄語、泰語、日語、韓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波斯語、土耳其語、希伯來語、緬甸語、印尼語、保加利亞語、羅馬尼亞語、荷蘭語、希臘語等培訓課程。
  • 阿拉伯語的文化危機:捲土重來的東方主義
    同世界上大多數語言一樣,阿拉伯語長久以來也有著標準語和方言的區別。在古蘭經降臨之前,阿拉伯半島就有數種不同的方言存在。在古蘭經降世之後,出於對古蘭經解讀的需要,形成了古典阿拉伯語的基礎,即阿語使用者常說的「Fusha」。但是教法學的發展和古典阿拉伯語的出現並沒有終結方言的存在。
  • 阿拉伯世界的三個大食國家(白衣、黑衣、綠衣)簡單的描述一下
    黑衣大食推翻了白衣大食,綠衣大食從白衣大食手裡搶走了埃及。首先是白衣大食,是阿拉伯帝國在四正統哈裡發之後的朝代,一般稱為倭馬亞王朝。因阿拔斯王朝尚黑,稱為黑衣大食。909年,阿卜杜拉·馬赫迪自稱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和阿里後代,徵服了摩洛哥,後攻下埃及,遷都開羅,自稱哈裡發,史稱法蒂瑪王朝。
  • 「書摘」《群眾與權力》|命令-螫刺:反抗-逆轉-解除
    梵文中的肉這個字是 mamsa,它可以分成音節來解釋:mam即「(吃)我」,sa即「他(吃)」;因此 mamsa即「(吃)我—他(吃)」,我在此世吃他的肉,他在彼世吃我;這便解釋了「肉之肉性」的種種方式。肉的自然肉性就在其中,這便是肉這個字的真正含義。這是用最簡潔的表達形式說明逆轉的概念,並將它蘊於肉的概念之中。我吃他:他(吃)我。
  • 吐蕃與黑白兩道大食都有過交往,有關這個國家的史料記載很少
    阿拔斯王朝於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中國古代史籍稱之為"黑衣大食"。作為西亞地區的強大帝國,向與東亞文明交匯的東方擴張勢力範圍是必然的。這個交匯點的位置就是中亞地區,包括中國新疆。長子額敏成為皇太子,被封為西部和首都,次子買蒙成為第二皇太子,被封為東部,駐守呼羅珊首都穆魯。從歷史上看,"分裂封國"的制度帶來了幾乎100%的內戰概率。果然,哈倫·賴世德剛剛咽氣,兩個兒子就打了起來。東部統治者麥蒙運氣不佳,呼羅珊內部叛亂不斷,四處燃燒。西哥砍刀磨得鋒利,時刻惦記著自己的脖子。
  • 黑衣大食白衣大食綠衣大食,你能分得清楚嗎?
    中國唐代史書中,用大食指稱信奉回教的阿拉伯地區。 白衣大食,指的是倭瑪亞王朝。這個王朝於公元661年由蘇富揚家族後裔穆阿維葉擊敗阿里派後建立的世襲哈裡發王朝,也是伊斯蘭世界第一個世襲王朝。定都於大馬士革。公元750年被阿拔斯王朝取代。白衣大食,指的是倭瑪亞王朝。
  • 看《長安十二時辰》,淺析從大食引進哪些農作物?棗椰樹、香料類
    所有的文獻資料都指向了當時一個國家大食(唐朝對阿拉伯專稱)。其實,大食人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也充當了劇情推動的線索,在劇中狼衛的家鄉被西方的大食人攻陷,狼衛求援唐朝廷,唐廷不答應出兵援助狼衛,所以唐朝成了狼衛的宿敵,狼衛誓報國讎家恨,另外,旅賁軍在造紙坊(徐賓的)中搜出了許多大食金幣,這些都是在說明,大食與唐朝交往是十分密切的。
  • 趙麗宏詩集《疼痛》被翻譯成波斯語出版,中國當代詩歌首次走進伊朗
    (朱寧/攝)  在4月24日德黑蘭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系列活動中,中國詩人趙麗宏的詩集《疼痛》作為中伊出版合作第一期成果隆重揭幕,這是中國當代詩歌第一次被翻譯成波斯語並出版,伊朗這個詩人輩出的國度第一次走進了一位當代中國詩人。
  • 資料:阿拉伯帝國
    786年;阿拉伯人陸續佔領法蘭西南部,科西嘉島;與法蘭西軍隊決戰普瓦提埃失敗,才使法國、英吉利免於被阿拉伯軍隊佔領。形成龐大的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帝國統治者阿拉伯語稱哈裡發,集政治、宗教大權於一身。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或摩爾帝國。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復興阿拉比亞自古以來的一神教伊斯蘭教 。自稱是阿拉伯和猶太人祖先的,亞伯拉罕宗教的繼承者。
  •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端阿拉伯語人才培養暨阿拉伯語專業課程思政...
    8月24至25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阿拉伯語分委員會、中國阿拉伯語教學研究會主辦,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培養院系聯盟、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東學院協辦,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承辦的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端阿拉伯語人才培養暨阿拉伯語專業課程思政雲端研討會通過騰訊會議平臺成功舉辦
  • ...原來看歷史書有說過什麼白衣大食,黑衣大食,還有綠衣大食,劉...
    阿拉伯人起源於閃米特種族,分布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 中東的古代歷史有清晰的主線:古代的蘇美爾、亞述等到波斯帝國(古、中、新三代,前538-後636共一千多年、此即稱波斯人,亦非特定種族,至今仍是伊朗主要民族)——632年以後伊斯蘭興(阿拉伯人即閃族人從阿拉伯半島發跡高舉宗教大旗進而囊括伊朗以至於西南亞大部分地區,造成統治,稱阿拉伯帝國)。
  • 中東有三大勢力:波斯、阿拉伯、突厥,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從軸心時代(公元前800~前200年)開始,亞歐大陸逐漸形成了四大文明區域,即中國、印度、波斯、希臘,連接這四大文明的是從我國東北直至東歐的遊牧世界。 2、阿拉伯帝國崛起,取代了波斯文明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滅波斯第二帝國薩珊王朝,波斯帝國亡,從此中東進入阿拉伯文明,或者說伊斯蘭文明時代。
  • 非也,曾經慘敗給大食
    在唐朝的歷史上,大唐的佛教文化圈和以大食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圈在怛羅斯( 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 打了一場決定中亞與西域未來走向的戰役,同時這也是大唐和阿拉伯國家爭奪中亞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可是這場戰役究竟是怎麼引起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