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英語必修地位」的呼聲由來已久,並且不斷走強。最近,浙大的「網紅教授」鄭強又「開炮」了,公開呼籲「將英語踢出高考」,再次引起了廣泛熱議。
我國恢復高考的時間是1977年,而英語成績納入高考總分是從1980年開始的。當年將英語列為高考科目肯定是出於良好動機,但萬事都要經過實踐檢驗,最終由時間和事實得出答案。幾十年來情況發生很大變化,英語列為高考甚至成為一門主科,是利是弊,或是利多弊多,當時確實看不出來,那麼現在應該非常清楚了,也該重視進行審視,重新作出抉擇了。高考並非一成不變,而英語則是一成不變,無論如何沒有道理的。
不管當初出於何種目的,現在的英語已經異化為「高考英語」、「應試英語」、「考試英語」、「課本英語」,離其一門語言工具的本來屬性確實有些遠。現在有多少學生會用英語交流?許多學生只會做題,卻不會對話。做起題來又快又好,表達起來卻羞於出口。即便敢於說出來,也多是「方言」英語,「中式」英語。用中式思維去說英語,外國人能聽得懂?能正常交流?
學了十幾年英語,最後還是達不到順利交流的目的,難道不應反思嗎?浙江大學教授鄭強在演講中說:英語耗費了我們中國青年多少寶貴時光?這20年時間裡,我們過分地誇大了英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分量,誰說的不會外語,外語不好就是文盲?今天我要給你揭曉:文盲說的!
他還提到日本人說英語。他說,日本人說英語很不好聽,但不影響他們出得諾貝爾獎的大家。日本不是把英語看得那麼重,他們更重視自己的文化。外來文化要為自己的文化服務,立足根本,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裡,不討論英語教學如何改進,也不討論公眾早就盼望「將英語踢出高考」,而算一筆帳,我們在英語學習方面到底投入到多少,付出了直接經濟代價,收益又是幾何?幹什麼事情都不應白忙乎,從經濟效益角度看,至少應該保本,如果連本都不保住,再去做就是傻子了。
1、學英語直接開支知多少?
我們知道,學英語耗費是很高的,購買書籍、購買器材、參加培訓班都是要花錢的。有的英語班動輒成千上萬,一次補習也得幾百大元吧,參加一次考慮也得幾百上千吧。對於老百姓來說,都是大錢。那麼,老百姓在學英語方面到底花了多少錢?對於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統計過,始終是一筆糊塗帳。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提前說明一點,這只是分析,不是實際統計,別搞兩者混淆了。
暫且不計社會上學習英語方面的開支,只說登記在冊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的開支。全國有多少學生?根據2018年教育年報,各級學校在校生為281191883人(2億8千萬),具體數據見下圖。如果每名學生一年學習英語花費1000元(這是相當低的估計),全國僅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的開支就高達2800多億。
2、全國學生一年學英語開支足夠維持49所部屬高校運轉。
2800多億是一個什麼概念?教育部2019年財政撥款收支總預算15,957,436.80萬元,也就是將近1600億。這就是說,全國學生一年用在學英語的開支相當於教育部一年財政撥款的1.75倍,兩年花費比教育部三年收入還多,這是多麼驚人。
再看一看教育部直屬高校一年總收入是多少。教育部共有75所直屬高校,2019年75校總收入4248億,校均收入為56.64億,2800億相當於49所高校全年收入之和。也就是說,全國學生一年用於學英語的開支相當於教育部49所直屬高校的總收入,換句話說可以維持49所直屬高校的正常運營。這是一年的情況,十年呢,二十年呢,不敢想像。
3、全國學生一年學英語開支比75所部屬高校兩年的財政撥款還多。
再看一看教育部直屬教育一年財政撥款是多少?教育部共有75所直屬高校,2019年75校總的財政撥款是1339億,校均收入為17.85億。2800億相當於157所高校全年財政撥款之和。也就是說,全國學生一年用於學英語的開支,比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兩年的財政撥款還多,你想像得出嗎?
4、全國學生一年學英語開支足夠造12艘航空母艦。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舷號:16,簡稱:遼寧艦)是在蘇聯海軍庫茲涅知佐夫元帥級航空母艦次艦瓦良格號的基礎上建造的。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瓦良格號於烏克蘭建造時遭逢蘇聯解體,建造工程中斷。1999年,中國購買的瓦良格號,實際上只是一個空盒子,於2002年3月4日抵達大連港,2005年4月26日開始由繼續建造並改進,2012年9月25日正式交付使用。
遼寧艦造價到底是多少?具體數額眾說紛紜。有人說300億,有說700億。據外國估計,中國改造遼寧艦共花費30億美元,約合220億元人民幣。220億元被多數人所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全國學生一年用於學英語的開支,足夠製造12艘遼寧艦。十年的開支呢,就是120艘,二十年、三十年呢?
5、全民學英語開支的一半足夠3700多萬人脫貧。
學英語,開支如此巨大,那麼又有多大收益呢?這個也沒有統計數據,也沒有辦法計算,但是分析一下。
現實當中有多少人在使用英語?如果全國有1億人在使用英語,那就是全國人口的1/14;如果全國有1000萬人在使用英語,那就是全國人口的1/140。現在全國有1000萬使用英語嗎?顯然沒有。我們假設全國1000萬人在使用英語,那也只是全部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連百分之一都不到。
再假設這1000萬人學英語的成本已經全部收回,投資效益也是零。那麼,其他人在學英語方面的投資等於沒有收益,投資效益絕對是負,也就是白白的浪費。以在校生為準,畢業之後即使1%的人在使用英語,也只有28億投資收回了成本,這相對於2800多億而言,可以忽略不計。也就是說,全國學生一年在學英語方面的投資2800多億,根本沒有收益。
我們再大膽假設一下,每年2800多億的學英語開支,其中的一半收回了成本,那麼剩下的1400億就是負效益。又假設將這1400億投入到諸如扶貧、醫療、養老等方面,又將產生多大收益,又是一個什麼效果?
2019年貧困標準是3747元/年,1400億足夠3700多萬人口脫貧,你能想像得到嗎?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我們還沒有富到可以一擲千億的程度。全民學英語的確是一項燒錢的蠢事,應該重新考慮了。「將英語踢出高考」值得認真研究。你說對嗎?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