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期貨品種已經涵蓋了農業和化工等領域,同時,在監管層的支持下,更多的細分類領域再度被填補空白。4月30日,鄭商所推出了紅棗期貨,這也意味著我國首個乾果類期貨品種問世。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上市紅棗期貨可形成連續透明的期貨價格,可為紅棗企業和廣大棗農提供定價和避險工具,促進紅棗產業健康發展,還可通過合理設定交割質量標準,引導紅棗企業改善生產經營方式,提升產品的標準化水平和附加值,充分體現紅棗的價值,促進紅棗產業轉型升級。
《證券日報》記者從紅棗期貨上市首日表現來看,整體運行平穩,深得產業人士和投資者的青睞,當日主力合約盤終小幅走高,成交突破73萬手,整體多空持倉相對均衡。
前二十主力合計成交近43萬手
4月30日,紅棗期貨在鄭商所上市交易,首批上市交易紅棗期貨合約為CJ1912、CJ2001、CJ2003和CJ2005。《證券日報》記者從首日運行來看,紅棗期貨主力合約1912首日合計成交73.5萬手,收盤價為8840元/噸,上漲240點,盤中最高價為9020元/噸,最低價為8720元/噸。
從成交和持倉來看,前二十主力席位在紅棗期貨上市首日合計成交近43萬手,反映了紅棗期貨的推出深得產業人士和投資者的青睞;在持倉方面,前二十主力席位全年持買單量為1.5萬手,持賣單量為1.5萬手。多空持倉相對均衡,反映了上市初期運行平穩,投資者理性參與。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當日上市儀式上表示,上市紅棗期貨是資本市場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扶貧工作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紅棗產業是我國重要的農副食品產業之一,上市紅棗期貨,形成連續透明的期貨價格,可為紅棗企業和廣大棗農提供定價和避險工具,促進紅棗產業健康發展,還可通過合理設定交割質量標準,引導紅棗企業改善生產經營方式,提升產品的標準化水平和附加值,充分體現紅棗的價值,促進紅棗產業轉型升級。
據了解,我國紅棗的生產分布情況可以概括為「世界紅棗在中國,中國紅棗在新疆」。我國棗種植面積及產量居世界第一,佔世界棗種植面積及產量的98%以上。
2005年以來,我國棗樹種植面積及紅棗產量呈現不斷上升態勢。紅棗產量方面,2017年全國紅棗(乾重,下同)產量為562萬噸,較2005年增加390萬噸,十二年間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0.36%。
從長期趨勢來看,紅棗價格波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從2011年至2015年來看,紅棗生產者價格呈現出較大的下跌趨勢,其中,2013年為價格最低點,紅棗生產者價格跌至11660元/噸,從最高點至最低點,紅棗價格最大跌幅為23606元/噸。
首單紅棗「保險+期貨」項目籤訂
方星海表示,「紅棗期貨儘早發揮功能作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助力脫貧攻堅,是一件使命光榮、意義重大、工作艱巨的任務。」市場各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紅棗期貨培育與推廣力度。二是研究開展紅棗「保險+期貨」試點。相關機構要積極參與並動員各方力量,開展紅棗「保險+期貨」試點,創新試點形式,提高試點質量,推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市場模式,促進棗農穩收增收。三是加強市場監管和風險防控。
事實上,就在紅棗期貨掛牌上市當日,南華期貨與中原農險完成了首單紅棗「保險+期貨」項目的籤訂,該項目將通過金融與農業的聯動,切實保障農戶收益。當日8點59分集合競價時段,南華期貨全資風險管理子公司南華資本完成了紅棗期貨首單場外期權交易。
據了解,此次項目落地於「中國紅棗之鄉」新鄭市,是在承保「好想你」新鄭紅棗基地棗園的生產風險基礎上,進一步保障了該基地紅棗的市場價格風險。保障價格參照鄭州商品交易所紅棗期貨合約CJ1912的4月30日集合競價確定,當收穫期價格低於約定的保障價格8900元/噸時,按差額進行理賠。
同時,中原農業保險通過購買南華資本的場外看跌期權產品,轉移價格風險,南華資本同步在期貨市場進行相應的風險對衝操作,最終搭建起三方聯動的綜合風險分散體系。
此次紅棗「保險+期貨」項目創新使用遠期開始亞式看跌期權對衝風險,利用其結算價下跌時全額賠付與權利金較低的雙重優勢,增加項目運行的穩定性。拿到保單的農戶表示,「原來種紅棗總是擔心價格跌了,一年的付出都打了水漂。這次由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為紅棗價格上了「雙保險」,不用再擔心收益了,可以放心大膽地再種幾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