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情人節」,很多人都會想到西方的「2月14日情人節」;而說到中國情人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七月初七七夕節」。但是從歷史淵源和實際表現來看,七夕是最不正宗的情人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和「三月初三上巳節」才算得上「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
七夕節之所以被當成「情人節」,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但實際上,七夕節的內涵更多是乞巧節。七夕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也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織女的誕辰。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七夕節乞巧是向七姐(織女星)祈求心靈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摘自百度百科)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雙方對愛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因此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如果非要給一個什麼稱呼的話,應該稱它為「中國愛情節」。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摘自百度百科)所以,不管從節日發展、內涵來看,還是從節日習俗來看,七夕節都算不上真正的「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
從習俗上來看,元宵節比七夕節更稱得上是「中國情人節」。因為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天,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的習俗。另外,元宵節活動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比如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由於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時足不出戶,在元宵節這天可以破例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不少多情男女藉機物色心上人,擦出愛的火花,因此,元宵節這天也就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所以,雖然元宵節的由來不是為了撮合男女相會,但從習俗來看,元宵節比七夕節更具有「中國情人節」的味道。
上巳節
說到「上巳節」,大家可能很陌生,但是它才應該是最正宗的「中國情人節」——每年的三月初三。
早在周朝,「三月三」就是法定情人節的地位。《周禮地官媒氏》中記載有:「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春秋時代,《國風鄭風溱洧》描寫鄭國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遊春的詩。當時鄭國的風俗,三月上巳日這天,人們要在東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寧。
魏晉時代,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稱曲水宴)的節日,並由此而派生出上巳節的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聞名於世的《蘭亭集序》就是在「三月三」這天由大書法家王羲之所作。
唐朝,大詩人杜甫的《麗人行》中描寫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
到了宋朝,理學當道,春遊宴飲情人男女授受不親,有傷風化,因此被禁止了,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更加如此。三月三的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
從發展上看,三月三歷史悠久;從習俗上看,三月三給古代男女提供了一個相會的機會;從時間上看,三月三是在萬物復甦的春天,是最適合談戀愛的時候。所以,三月三才應該是最正宗的「中國情人節」。
由於各種原因,至今沒有官方意義上的「中國情人節」,在廣大逐利的商家的渲染下,傳統習俗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實在是一種遺憾!
互動話題:在你心目中,哪個才算得上「中國情人節」?歡迎在評論區表達你的看法,更多內容請關注全平臺自媒體@西南官話八級王黃璜,不錯過西南地區精彩內容,合作可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