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獨家報導】
魚山路,西北起自大學路,東南至於文登路,據說是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時建設。這條新開鑿的道路穿衙門山而過,將山一分為二成了東西兩部分。120多年前它只不過是座沒名的小山頭,清政府把清軍總兵衙門建在了山腳下,人們為了方便,才將這座小山頭取名「衙門山」。
點擊查看相關報導>>>>
獨家:青島老街之一 大學路上的愜意慢生活
獨家:青島老街之二 第一大澡堂天德塘的輓歌
獨家:青島老街之三 名流薈萃的三十年代
獨家:青島老街之四 贓官巷的前世今生
獨家: 青島老街之五 林蔭掩映的建築畫廊
獨家:青島老街之六 百年廣興裡期待重生
獨家:青島老街之七 市井生活的鮮活標本
獨家:青島老街之八 多種視角凝望大教堂
獨家:青島老街之九 黃島路上的蝸居生活
獨家:青島老街之十 誰執水袖當空舞
獨家:青島老街之十一 大師已去書猶香
獨家:青島老街之十二 浙江路上的安娜與土豪
獨家:青島老街之十三 消失的青島河
獨家:青島老街之十四 百年紅房子傳奇
獨家:青島老街之十五 梁實秋的美食記憶
上世紀20年代,一條魚山路將衙門山一分為二,成了東魚山和西魚山。之後,西魚山在城市建設中被逐漸開發,東魚山則因「湛山精舍」成為青島市鄉二十四景之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東魚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小魚山公園。
魚山路是一條很有風韻的路,沿著小魚山蜿蜒起伏,伴著綠樹、修竹、草坡、老磚牆、石階梯,紅屋頂錯落鋪陳。順山勢而建在這條不到一公裡的山路上,幾乎每一個院落都是一處景點,每一座樓宇間都曾留下島城名人的足跡。
位於魚山路的俾斯麥兵營舊址始建於上個世紀初期,這所德國人修築的營房隨著歷史更迭先後駐紮過德軍、日軍、北洋軍隊以及美國大兵,如今的這裡是中國海洋大學的教學樓。而從1930年開始,這裡成為山東大學的校舍,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那段時間,這些哥德式的營房中曾留下聞一多、梁實秋、沈從文、老舍、王淦昌、童第周等學者的身影,見證了俞啟威、臧克家等人的青春歲月,在堅持「兼容並包」「教授治校」的辦學思想下 ,山東大學在青島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期,並在這座城市留下歷史記憶。
聞一多故居「一多樓」靜靜地立在海洋大學的西北角,牆壁上纏滿了樹藤。在樓前建有一座花壇,正中豎立著聞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出自他的學生臧克家。在梁實秋的描述中,聞一多很欣賞策杖而行的那種悠然態度,所以,他備了好幾根手杖。彼時的魚山路上,常見兩位長衫先生策杖同行的背影。
過了海大的門口,魚山路岔出一條支路,路中的幾座小樓就像魚嘴把大部分車流濾了出去,這條支路就幽靜了許多。支路上還有支路,應是躲在魚腹下的鰭了,不起眼,卻別有滋味。這路上有女詞人呂美蓀和海洋學家赫崇本的舊居,門扉緊閉,院裡悄無人影,等了半天也不見人。這條路上還殘存著一兩段石頭路,風吹落葉滑過,發出唰唰的聲響,腳步落下也是劈啪有聲。
魚山路上的知名建築還有很多,諸如:魚山路1號,德國人恩斯特.阿里文的住宅,建於1900年。他在青島籌建了海關,1899年任膠海關首任稅務司。1949年6月後,該住宅歸部隊所管。
魚山路2號,海關副稅司艾瑞時的住宅。1912年,中國海關第三任總稅司安格聯將這棟住宅買下,作為來青度假的別墅。現為青島海底世界辦公樓。
魚山路6號,近代名人呂海寰故居。呂海寰,山東掖縣人,清朝末年著名外交家,中國紅十字會創始人,中國近代法律開拓者之一。
魚山路33號的一幢二層小樓是語言大師、文學家梁實秋的故居。1930年至1934年,梁實秋在此居住4年,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
魚山路36號,1931年日本青島學院商業學校宿舍。1945年日本投降後,成為國立山東大學的教師宿舍,名人童第周、馮沅君、陸侃如、束星北故居。1958年,山東大學遷出青島,這裡成了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的宿舍。
魚山路37號,1934--1940年世界紅卍字會青島分會舊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該會在全國範圍內解散,魚山路37號交青島市文化古物保管委員會使用。後來先後為青島圖書館、青島博物館,現為青島美術館。(陳志偉)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