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追尋城市創新「自變量」 分論壇上「大咖」分享全球創新城市經驗
浦江創新論壇,全球「大咖」雲集,大視野熱議科技創新的格局與使命。昨天,一位重磅嘉賓的發言主要內容,是一部三分鐘的動畫片。
14時20分,站在分論壇區域(城市)論壇發言席的夏洛特,是瑞典創新局局長,也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她點開的動畫片,童趣盎然——宛如橡皮泥捏出的城市車流如織,漸漸地,車道、停車場開始不斷被綠地、公園、電影院、廣場等公共空間取代,而城市節奏絲毫不亂,孩童的笑聲越來越多。帶來這一切美好改變的,正是隱於動畫片背後的城市科學規劃,以及包括自動駕駛、交通智能控制體系、衛星定位等海量高新技術的集聚。
「這代表了我們對未來智能城市的理解。」夏洛特女士用這句話總結這部動畫片,也贏得了滿場掌聲。
全球化時代背景下,世界城市的競爭以創新為主軸,已成共識。如何因地制宜,以更適合自身的範式集聚創新要素?論壇上,來自全球多個城市的觀點,新鮮而有趣。
創新要素權重不斷加大
一場基於城市的科技創新「空間革命」,正悄悄進行。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吳志強這樣表述。
當前,在創新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趨勢下,世界進入以創新要素全球流動為特徵的開放創新時代。創新資源越來越明顯地突破組織、地域、國家的界限,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城市作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近年來,仲量聯行研究部門進行追蹤城市競爭力的深度調研時,涉及300個可變性指標,其中10%與創新有關,令人關注的是,這一佔比已經比過去翻了一倍,可見其直接的創新要素在城市發展的權重不斷加大。
夏洛特女士帶來這樣的數據:全球GDP的50%,由全球300個最大的創新集群創造,其中城市比重增加。
來自法國格勒諾布爾的創新校區項目戰略委員會主任西爾維提出了城市定位的觀點。她說,「格勒諾布爾並非大城市。我們的創新發展方案是充分依賴強勢的教育資源,通過虛擬、實體等多種網絡平臺,取得與其他城市、地區在人才等多種要素上的合作互補。」在芬蘭,由政府主導的創新城市項目,讓城市管理方、企業、研發機構更好地融合併發力。值得一提的是,生態經濟、智能能源、網絡安全、未來健康等多個項目,分別以不同的城市為核心,主導推進的過程中,也成為城市因地制宜、激活創新動能的契機。
上海演繹創新「多重奏」
「創新環境必備七大要素。」仲量聯行全球研究總監羅斯瑪麗列舉:人才、信息、創意、空間、數據力、交通運輸、資金……這些要素的集聚方式,應是每個城市的「自變量」,方可得到最優解。
上海,正在走怎樣的路?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王戰教授分析專屬於這座城市的「自變量」。中心城區700餘平方公裡,非中心城區6000餘平方公裡,這一「區隔」,令上海有更大空間演繹獨一無二的創新「多重奏」。
比如,楊浦區依託區內十多所高校,成功從工業區向「知識創新區」轉型,與矽谷之道異曲同工;松江與浙江之間的高速交通成為「科技走廊」,沿線孵化大量新興科技企業,產值增長200%左右;浦東張江地區,包含信息技術及醫藥技術的兩大核心創新點,激發區域創新活力。
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繼續用好這兩大「創新戰略空間」是關鍵。王戰認為,檢驗標準可以很直觀,看出現了多少家「獨角獸企業」(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創立時間較短的企業)。目前,矽谷的數字是101家;中國共133家,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其中上海26家。「我希望未來上海的數字可以變成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