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分論壇現場。
技術的發展帶來大眾傳播和媒體環境的巨大變化,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如何圍繞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用戶訴求進行變革與再造,實現媒體融合?
目前,媒體融合的進程正在加快,全國各大傳媒集團均在「厲兵秣馬」。
如何轉型?
如何融合發展?
這是眾多媒體共同面對的時代命題。
無論報刊、廣電,還是網絡,都在積極擁抱這場變革。
11月17日上午,第十三屆中國傳媒年會上,三大論壇聚焦傳媒業融合創新話題,20餘位傳媒大咖成都安仁古鎮論劍,圍繞報刊如何融合創新、廣電如何融合創新,以及如何建縣級融媒體來了三場腦力激蕩。
如何緊抓傳媒業的立足點,生產權威的信息、高質量的思想、高質量的知識產品?11月17日上午,在四川成都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傳媒年會上,報刊融合創新分論壇帶給了與會者更多的思考和探索,中國行業報協會會長姚軍主持了論壇。與會者認為,每個傳統媒體的轉型,不能完全按照他人的模式去做,只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完善市場化的能力。
「作為傳統主流媒體來說,我覺得在媒體融合和轉型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一個關鍵點,就是一定要打造核心競爭力,不能轉來轉去,轉成了一般的文化產業公司,最後媒體核心競爭力沒有了,你就擔不起這個新型主流媒體的名頭。」中國記協副主席、吉林日報社社長張育新認為,轉型應該發揮媒介優勢,搭建媒體平臺,按照開放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優化配置資源,通過媒體特有的優勢,廣泛和各個行業進行跨界融合,以開放的態度來辦媒體,這是轉型的一個路徑。他認為,提煉價值、塑造價值的能力,是新型主流媒體應該打造的核心競爭力,具體表現來說,就是一定要加強新聞評論、新聞調查和政策解讀等方面的能力。
從2017年初開始,在黨建政務類的全國微信榜單裡,「黨建視點」微信號一直排名前十。是什麼樣的「法寶」,讓年輕的網民也參與到黨建宣傳中?中共四川省委《四川黨的建設》雜誌社副總編輯陳慶分享:「傳統的黨刊正在運用當下流行的老少皆宜的手段來開展傳播,比如鼓勵年輕人使用抖音。我們經常使用抖音傳播正能量,然後來開展宣傳報導工作。我們黨建視野、微信公眾號,形式非常活潑。」陳慶表示,今後如果出現新的普遍實用的傳播手段,黨刊人也會以開放心態去使用和運用,來用這樣一種形式完成好初心和職責使命。
「現在國內傳統媒體轉型,我們的理解可以有三條路。一條路像封面和澎湃這樣,做網際網路的平臺;第二條像南方都市報,做的是數據智庫,利用新的技術和手段去滿足政府新的需求;還有一種是做產業拓展,要求我們一定有市場化體制和能力。」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認為,有效轉型的核心應當是想辦法和用戶重新建立起連接,這是至關重要的。他還總結了媒體轉型的五個關鍵,包括體制機制的改革、觀念的轉變、積極植入技術基因、戰略布局能力與配置市場化的能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賴芳傑
新時代,廣電媒體如何融合創新?面臨何種挑戰,又將如何應對?
在第十三屆中國傳媒年會分論壇之一廣電融合創新分論壇上,主講嘉賓們就「新時代廣電媒體的挑戰與應對」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傳統媒體如今面臨著何種挑戰?第一個進行經驗分享的廣東廣播電視臺副總編輯、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總編輯趙隨意,提出了關於主流媒體現狀的三大思考。
「有產品缺產業」是趙隨意提出的第一點認識。他直言不諱地指出,媒體融合缺乏產業布局,而產業是媒體融合發展的根本,有產品沒產業不會得到長期可持續發展。
此外,趙隨意還提出了媒體存在「有流量缺變現」以及「有製作缺傳播」的問題。他建議,主流媒體要堅持內容為王,開展流量變現、增強知識收費的意識,努力建成「付費牆」,成立自己的版權管理機構。
如何融合創新?論壇現場,湖北長江雲媒體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編曹曦晴和山東廣電輕快雲副總經理滕永坤帶來了他們的融媒體平臺發展經驗。
曹曦晴介紹,長江雲平臺是全國首個將輿論引導與意識形態管理、政務信息公開、社會治理和智慧民生服務三者融為一體的「新聞+政務+服務」的綜合性新媒體信息服務平臺。「它具有三大創新功能,後臺打通、快速複製、一鍵部署。它通過技術創新打通後臺,使N個產品共享一個後臺,可支撐萬級產品,連接億級用戶。」而山東廣電輕快雲副總經理滕永坤直言,他們的經驗是「服務群眾,老百姓在哪兒、眼球在哪兒,服務就該到哪兒去。」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謝燃岸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作為媒體融合的最後一公裡,已成為各縣級媒體、地市級媒體的重要工作。在第十三屆中國傳媒論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分論壇上,來自全國各主流媒體、新媒體機構負責人、知名自媒體人就縣級融媒體發展的理論研究、實踐創新以及機制改革等進行了交流與討論。
如何打通這最後一公裡,央廣網總裁李向榮強調了大眾的主體地位,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發布權威信息的作用,即政務服務的功能。「讓大眾聽到中央的聲音,了解政策走向,以方便生活以及相關事務的辦理。」
「媒體+服務」這一觀點也與不少參會的傳媒人士不謀而合。安徽淮北日報社副總編輯劉永忠以自家媒體為例,表示在縣級融媒體的建設中「網際網路+服務」應該是重點但也是短板。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秘書長黃楚新表示,媒體未來的發展定是「媒體+政務」、「媒體+服務」,打造成為大眾可進入的窗口,且這種服務可以向多領域拓展。
如果對於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來說,內容和技術分別是「肉」和「骨」,那數據平臺就是「靈魂」。凡聞科技董事長王鳴指出,數據平臺既抽象但又居於核心,匯集著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全網數據信息。「大數據平臺在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作用首先一定是內容轉化為數據,數據又轉化為新的內容。」
浙江新昌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立新提出,打造縣級融媒體中心,是一個為縣級媒體「手腳解綁」的過程。
長興傳媒集團黨委委員周灩以其集團為例,對融媒體中心建設過程中相關人才激勵機制問題的解決給出了參考。「我們現在450人,在編的才百餘人,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聘用人員。在人才激勵機制上處理比較靈活,我們現在所有的中層幹部也好、骨幹也好,都是由聘用員工來擔任。」周灩解釋,因為要增強對聘用員工的激勵機制,首先就要給他們身份的體現。」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