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鹽通高鐵即將開通之際,「全國融媒體聚焦鹽城採風行」活動12月11日正式舉行。來自全國20多家主流媒體的總編、主任和攝影記者在鹽採風期間,他們將走進自然遺產地,用鏡頭聚焦溼地之美,用筆觸記錄水韻鹽城,通過各媒體發布平臺展示採風作品,宣傳、推介鹽城高質量發展成果。
司馬小萌
中國晚報攝影學會會長
北京晚報高級記者
蘇北騰飛重在鹽城
兩年前,我曾領著攝影小分隊一行8人去射陽縣拍丹頂鶴,發現那裡的生態環境實在太好了,跟新聞裡報導的一樣:藍天白雲,海岸森林,鶴翔藍天,鹿逐大地。特別是秋冬季節,自然保護區內,漫天的鹽蒿草為無邊的灘涂鋪上紅色植被,一望無際的蘆葦叢成了遷徙水鳥的天堂。
後來我查閱資料發現,我國有兩個地方被稱為「丹頂鶴的家鄉」,一個是黑龍江齊齊哈爾的扎龍,另一個就是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包括射陽、東臺、大豐、濱海和響水五縣(市、區)灘涂,海岸線長587公裡,總面積45.3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海岸溼地保護區,每年在這裡越冬的丹頂鶴最多時超800隻,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丹頂鶴越冬棲息地。
鹽城是溼地大市,溼地總量大,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近年來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溼地保護,將其作為「生態立市」重要抓手,溼地保護修復法規保障、環境教育成效非常突出。眼下,鹽通高鐵即將開通。鹽城市委、市政府已把接軌上海作為貫徹江蘇省委「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要求的現實路徑,推動全市各個層次到上海開展各種類型的合作交流活動,全力構築起長遠競爭優勢的戰略支點。我相信,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高鐵將為鹽城帶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
趙 昀
中國記協理事、澎湃新聞編委
讓滬鹽兩地更親近
上海、鹽城,一直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及親兄弟般的深厚感情:1968年,鹽城大豐農場總共接收了8.5萬名上海知識青年;而今,上海數百萬流動人口中13.7%來自鹽城,鹽城籍新上海人約30萬;鹽城是上海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肉盤子」,有專門供應上海的農副產品基地;鹽城的淮劇是上海戲劇市場的重頭戲;兩地在經濟產業方面的合作日益緊密。
作為一個上海人、媒體人,我對鹽城是格外熟悉、格外親近的。鹽城有我的同學;每年的「鹽城農產品上海推介會」我都會參加;經常會去上海農場參觀、採訪;到射陽縣田間地頭做過「中國農民豐收節」射陽大米專場直播;每一個鹽城「網紅」景區我都打過卡。每次到鹽城走親訪友、採訪、旅行時,我都能感受到上海與鹽城特殊的血緣親情。
這20年來,我來過鹽城有10多次之多,從第一次由南京乘坐大巴車走國道花了7個小時;到後來從上海開車走高速,不堵車的情況也需要四五個小時;再到可以「打飛的」過來。上海到鹽城的路,可謂是越來越近,然而比起兩地兄弟之情的親近,我們總覺得還是不夠近。終於,就在這個月,兩地可以真正地更加親近了——鹽通高鐵開通後,鹽城至上海的距離終於可以縮短到一個半小時了。
滬鹽兩地一下子變得更加緊密,將會續寫什麼樣的故事,我們拭目以待。
朱 琰
江南晚報副總編輯
「夜鹽城」風採迷人
晚上的鹽城市區,華燈綻放,流光溢彩。高架樞紐地段,層層疊疊,橫空穿越,很有氣勢,也讓鹽城有了大都市的氣派。這是我首次晚間自駕到鹽城的第一印象。
我以前沒有來過鹽城,這是第一次來,看到鹽城的城鄉面貌,顛覆了我的想像,親眼看到的鹽城讓我讚嘆:鹽城很美,城市很現代,交通便捷,街道整潔,市民臉上洋溢著自信與樂觀的神態。
特別是鹽城市區的高架,如巨龍一樣連通市中心與城郊,讓市區沒有了距離感;通過高架連接,上高速、坐高鐵、乘飛機、到港口,都極其方便快捷。今年底,鹽城經南通往上海的高鐵通了,大上海的輻射,會帶動鹽城的經濟更快發展、騰飛。
這次「全國融媒體聚焦鹽城採風行」活動,規劃的採風線路上,有「世遺」黃海溼地,及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鹽城的知名企業、新潮的夜消費街區等鹽城人引以為驕傲的地方,這些都讓我很期待。
聽說鹽城還有大縱湖、九龍口、荷蘭花海等許多景點很有名,國內外遊客不少,這次我沒時間去,等有長假機會時,一定推介親友一起,到鹽城來好好玩一玩、看一看,領略一下鹽城的風採、鹽城的魅力。
宋 捷
南通日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黃海觀瀾看鹽通
南通和鹽城,江蘇沿海兩座緊鄰的兄弟城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聯繫緊密。隨著鹽通高鐵正式通車的一天天臨近,時速350公裡的高鐵動車在鐵軌上加速飛奔呼嘯而來,一個嶄新的兩地互通新時代正在開啟。
在南通的城市朋友圈裡,幾乎沒有哪座城市比鹽城有那麼多的親緣。100年前,張謇實施「廢灶興墾」,創辦淮南草堰場大豐鹽墾股份有限公司,11.6萬南通人推著小車從家鄉出發,來到鹽城東部的沿海灘涂屯墾開荒,種植棉花。一個世紀過去了,這些南通的先驅者在鹽城艱苦創業,繁衍後代,演繹了許多精彩的鹽通「雙城記」。
毫無疑問,隨著鹽通高鐵的通車,兩地的聯繫會更加緊密,在江蘇沿海崛起、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兩座人文相親的城市都將書寫屬於自己的城市榮耀,在城市群戰略中打造強支點,讓上海北翼的「績優股」和「潛力股」大放異彩。
楊秉灝
蘇州日報報業集團融媒編委會副主任
鹽城 一座生機勃勃的城市
這次來到鹽城,一個突出的印象就是整個城市生機勃勃,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韓(鹽城)產業園加速推進,確立了機遇疊加的「鹽城身份」;成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標定了地理版圖的「鹽城空間」;進入高鐵時代,改寫了暢通八方的「鹽城時間」;躋身世遺行列,界定了資源稟賦的「鹽城價值」。曾經偏於一隅的「鹽」城,正在成為「長三角的鹽城」「中國的鹽城」,乃至「世界的鹽城」。
我這次行程關注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鹽城是如何厚植綠色家底、利用好生態品牌溢出效應的,重點採訪鹽城推進全域旅遊,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我還要關注鹽城在聚焦接軌上海,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的具體做法。採訪鹽城堅持「兩海兩綠」發展路徑,在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上是如何改革推進的,特別是實體經濟製造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新能源產業的培育,將走進企業深入採訪。
相信這次採訪,我能滿載而歸。
徐海濤
宿遷日報社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多一處「詩地」 少一個「遠方」
隨著徐宿淮鹽鐵路的開通,在宿遷人的心中更是多了一處「詩地」,少了一個「遠方」。
鹽城與宿遷都是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發展潛力巨大的城市。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的鹽城和宿遷的經濟合作緊密,文化交流頻繁,旅遊互通便利,尤其是穿越兩城市境內的大運河和鹽城黃海溼地交相輝映,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相得益彰。
2017年,在「致我親愛的家鄉——最美江蘇詩詞大會」大型全媒體活動中,一首《詠牡丹》(元·卞元亨)成為最具代表性的鹽城最美詩詞(牡丹本是手親栽,十度春風九不開。多少繁華零落盡,一枝猶待主人來。)
牡丹還是鹽城的市花,代表大美鹽城,描畫出鹽城先民在一片苦鹼土地上的奮鬥史,也反映現代鹽城像花一樣美麗。
宿遷是楚霸王項羽的故鄉,一座英雄的城市。在「宿遷精神」的指引下,建市24年來,宿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而今,鹽城是江蘇沿海中心重點城市,輻射中西部。宿遷是江蘇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門戶城市,也正在積極地發揮紐帶作用,兩座城市愈加一脈相連。
鹽城是一座因大海而生的城市,「託春風牡丹,覽海甸情潮」,祝願鹽城在遼闊海天孕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翟 明
泰州晚報總編輯
鹽泰聯繫更緊密
泰州歷史上和鹽城淵源很深。黃橋戰役後,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會師,是我小時候就聽說過的革命故事。鹽城的東台歷史上曾經屬泰州,著名的泰州學派領袖人物王艮就是東臺人。還有淮劇。泰州的淮劇戲迷非常多。泰州的陳德林,人稱「淮劇皇帝」,經常在鹽城一帶演出,擁有眾多的粉絲。
最近這些年,鹽城和泰州兩地報業互動很多。我多次來過鹽城。每次來都感到很親切。親身感受到鹽城日新月異的變化。這次到鹽城來之前,又傳來一個好消息:國家鐵路集團有關專家帶隊,來到泰州開展鹽泰錫常宜鐵路的現場勘探。這條鐵路開通後將極大地方便兩地的出行。鹽城和泰州的聯繫將更加緊密。據說設計時速是每小時350公裡,到時我們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鹽城了。早上在泰州吃過早茶,一一噹噹地到鹽城看丹頂鶴,參觀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吃藕粉圓子、糖麻花、阜寧大糕,還有醉螺醉蟹,最後再看一場淮劇,應該趕得上回泰州吃晚飯吧。
張 林
淮海晚報總編輯
一個讓我心扉蕩漾的魅力城市
鹽城,離淮安最近的城市,也是我到過次數最多的城市。麋鹿、丹頂鶴、荷蘭花海、黃海森林公園、新四軍紀念館、海鹽博物館……她的美麗讓我數不清,說不完;快速公交、風力發電、機場、港口……她的活力巨變讓我一次次驚嘆;「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南宋丞相陸秀夫,《水滸傳》作者施耐庵,「中國二喬」胡喬木、喬冠華,淮劇……她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我羨慕不已;最新獲得的全國文明城市桂冠讓她的神採更加熠熠生輝。
鹽城、淮安,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緊密牽手的好鄰居。奔馳的高鐵,半個多小時的路程,讓兩地離得更近、貼得更緊。鹽城,我又來了,期待看到你更多的美麗,期待你給我更多的驚喜。
王延中
棗莊日報黨委副書記、副社長
棗莊晚報總編輯
鹽城 一座英雄的城市
鹽城是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鹽阜大地的人民都作出了極大的犧牲。鹽城以烈士姓名命名的地名128個,歷史影響最早的是濱海縣的正紅鎮,是以1925年「五卅慘案」中犧牲的共產黨人顧正紅命名的。這些先烈傳承下來的紅色基因也已成為鹽城人民永遠的精神財富。
鹽城以「鹽」得名,美不勝收,有美麗的丹頂鶴、奔騰的麋鹿,有世界自然遺產——鹽城黃海溼地。
作為老區的黨報,《鹽阜大眾報》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集可讀性與服務性一體的報紙。《鹽阜大眾報》《鹽城晚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每次來鹽城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次我也是為學習而來。
張亞峰
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總編輯
城市魅力在不斷升華
這次來鹽城參加「全國融媒體聚焦鹽城採風行」,可以近距離感受水韻鹽城之美。
我們安慶與鹽城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長三角中心區27城之一,我們安慶在最西端,鹽城在最北端。最近鹽城以非常好的成績加入了全國文明城市的「朋友圈」,值得祝賀!鹽城從硬體建設到公共設施,從人居環境到道路交通,從居民收入到社會保障,都留下了一個個蝶變的華麗瞬間,城市魅力不斷得到升華,給我的印象深刻。
鹽城是革命老區之一,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都在這裡戰鬥生活過,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鐵軍精神,新四軍紅色文化在鹽城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今年底,鹽通高鐵的正式開通,將為鹽城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同時,我也留意到,產業轉型升級,鹽城選擇了中高端產業的直接落地。近年來,鹽城的大數據、智能終端、高端裝備、光伏光電、電子信息港的發展都在加速,低調的鹽城正在騰飛。
登瀛觀察,致力打造鹽城最具影響力的時政公號!
撰 稿 | 鹽阜大眾報融媒體記者 陸榮春 趙亮 徐群群 孫志華 李永寧 程蘭霞 郭敬雷
值班主任 | 江漢超
原標題:《全國融媒體聚焦鹽城採風行,聽聽大咖們怎麼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