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的那碗牛肉麵

2021-01-16 文談雜誌

       

圖片來自網絡


        蘭州,古稱「金城」,位於中國版圖的西北方,是一座依河而生的城市,也是唯一一座黃河穿越城區中心而過的省會城市。即使你從未去過蘭州,「蘭州牛肉麵」這個傳播甚廣的特色小吃,也大抵是聽說過甚或在別處品嘗過。

      我是蘭州人,是那種一口湯下肚就可分辨出此牛肉麵是否正宗的蘭州人。喝口湯就能明辨一碗牛肉麵的地道與否,還真不是我一人的獨門秘籍,那是經由每個土生土長的蘭州人代代傳承而來的群體味蕾記憶。

       自學生時代起,牛肉麵就是我的早餐最愛,雖不至於天天喝湯吃麵,但一周總要吃上個兩三回。這個早餐習慣的終止,是在離開蘭州之後,而發覺自己對於牛肉麵摯愛的程度已達至濃烈,也是在離開蘭州之後。家鄉,實在是一個很神奇的詞語。身處家鄉時,樣樣都習以為常,離開家鄉後,每樣與之相關的事物都備感珍貴。只是,那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和家鄉的人,都是現實生活中難以遷移和複製的。而唯獨家鄉美食的味道,卻可以循著腦袋裡的記憶,一點點想起、一點點琢磨、一點點模仿、一點點復原,直到親手製作的一口湯麵下肚,家鄉和他鄉之間的千山萬水立馬就變得通暢了許多。心,或許會隨塵封記憶而糊塗了昔日,而舌尖,卻永遠不能夠。

        1919年的某日清晨,蘭州城內東城壕北口的一家麵館,陳設簡單、面積不大,眾多食客正在排隊等候,隊伍中時不時有人望向麵館深處的端面窗口。窗口內,一位頭戴白帽的回族小夥正雙手忙碌地來回拉抻著麵條。這位小夥名叫「馬保子」,是這家麵館的經營者,而這家麵館正是蘭州美食歷史上的第一家牛肉麵館。馬保子功力了得——拉麵技藝純熟、手法變化多樣,一個個麵團似俯首聽命於他指尖的靈活調遣,分分鐘幻化成一根根或細或粗、或厚或薄、或寬或窄的麵條,待入鍋沸煮片刻,迅速打撈至七八寸面碗之內,再於另一鍋盛出幾大勺鮮黃澄亮的牛肉湯,舀澆入碗,蒜苗、香菜、蘿蔔、油潑辣椒、牛肉片一樣不落地被撒落在清湯之上。一碗兼具「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之美的正宗蘭州牛肉麵,已歡歡喜喜地轉身於食客手中。待那碗熱氣騰騰的湯麵入肚,身心瞬間俱暖,內心油然吼一聲「滿腹」,這百年前蘭州人的美好一日,就正式開啟了。

       有必要說明一下,這「一清」是指肉湯的清亮鮮香,「二白」是指蘿蔔的白淨香甜,「三紅」是指油潑辣椒的鮮紅,「四綠」是指香菜蒜苗的鮮綠,「五黃」是指麵條的黃亮筋道。而那食客們所說的「滿腹」,則是蘭州土語,只有音而沒具體的字,也有人寫作「滿福」,意即「舒服」,可簡單解釋為「爽」。吃「滿腹」或「滿福」了,也就是吃爽了。一碗清湯牛肉麵吃下,有面吃有湯喝,腹飽了心也跟著暖了,這普通人新的一天怎能不踏實、不美好呢?

        要說,這麼個讓人舒坦實在的吃法,還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源於很多無名者積累傳承的集體智慧,發揚光大於馬保子的勤快、善思和勇氣。1915年,家境貧寒的馬保子還只是一個肩挑扁擔、沿街叫賣「熱鍋子面」的小商販,他的活動範圍大致是在今天蘭州城內南關十字大菜市一帶。所謂「熱鍋子面」,就是將提前做好的拉麵先保存起來,等沿街叫賣有客人需要時,再在滾燙的熱湯中將早已涼透的麵條翻煮片刻,即可食用。這在當時的蘭州是一種普遍流行的吃法。優點是可保證食客能即刻吃到熱飯,尤其是在西北寒冷的秋冬時節。但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點——麵條的口感不太好,湯雖熱,但麵條是提前煮好又是久放,因而口感上缺乏筋道,麵條形制的種類也過於單一。為爭取更多的客源,為保證優質的口感,馬保子經過苦心琢磨反覆練習,終於邁出了現場拉制麵條的第一步。同時,將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麵中,一碗味道鮮美、香鬱誘人的清湯牛肉麵由此問世。再後來,力求創新的馬保子又發明出在麵粉中加入一種叫作「蓬灰水」(蓬灰即蓬柴草燒制而成的草灰)的調料,可使面變得既柔軟又有韌性,再經過「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就拉出了粗細不同的麵條。自此,蘭州牛肉麵不僅湯美面精,而且麵條的形制也是多種多樣,能夠滿足不同性格食客的各種飲食需求。麵條可大致分為九種類型:毛細、細、二細、三細、韭葉、薄寬、大寬、蕎麥稜子和二柱子。其中,「毛細」為最細,「大寬」為最寬,「二細」是最受歡迎的,「薄寬」是最為適合老幼或腸胃功能較弱的人,其餘類型則是因人而異、各取所需。

        1932年的一天,馬保子牛肉麵館內出現了一位與眾不同的年輕男子。那人約莫20多歲,面容清秀、談吐不凡,一口外鄉話表明了他非蘭州本地人。此人名叫「唐魯孫」,滿族人,本名葆森,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孫,他自幼出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均了如指掌,加之多年出外謀職、遊歷各地,是見多識廣的美食家,被譽為「華人談吃第一人」。唐魯孫此次的出現,雖是他自上海出發前往西北考察行程中的偶然經過,但是,前往馬保子牛肉麵館卻是慕名而來。對於進入麵館的第一印象,唐魯孫在之後的《什錦拼盤》一書中如此記載道:「小麵館就開在省府廣場左首……是一座沒有招牌不掛門匾的磚砌小樓。樓上待客,擺了幾張小八仙桌、幾把矮條凳兒,此外除了碗筷、油瓶、醋罐之外,空無所有。」那麼,幾乎沒什麼奢侈硬體設施的麵館內的牛肉麵,味道究竟怎樣?對此,唐魯孫給予了這樣的評價:「清醺肥菏,自成馨逸,湯沈若金,一清到底。」不以外在的堂皇來炫耀自我,只以內在的豐厚去款待南來北往的人們,這是牛肉麵的獨特魅力,更是蘭州這座城由來已久的城市傳統——足夠低調,也足夠有料。

        雖生長於盛產美食的牛肉麵故鄉,但我還真不是一個貪吃的人,充其量只可勉強算做一個愛吃的人。「貪」字下面有個「貝」,「貝」通「財」,財力豐沛、物質豐盈的人才能有貪的資格,而我沒有。繁體的「愛」字上下之間有個「心」字,我雖無財力但有心意,所以對於緣分中註定遇見的美食,皆愛。「貪」求數量多,「愛」求質量高,如此定義並無高低褒貶,全緣於自己那不爭氣的胃部結構,容積有點小,裝不了太多,所以,只能順其自然以求質優了。這種對於自己的清晰判知,有賴於30多年前一次吃牛肉麵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

       1984年農曆正月十八,雖已是早春時節,但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處,蘭州城內的冬天似乎仍有些戀戀不捨,道路兩旁的樹木光頭禿腦的,空氣中依舊瀰漫著寒冷的氣息。一條小巷裡,跑出來兩個十歲左右的孩子,那是我和表哥。彼時的我倆正懷揣著過年時大人們給的壓歲錢,一路你追我趕,內心盤算著——趕緊去吃一碗頭湯牛肉麵。「頭湯麵」是每天清晨6點左右各家牛肉麵館拉制好的第一碗牛肉麵,是一天中肉香最為醇厚的那碗牛肉麵,也是很多早起蘭州人的首選早餐。此時的天色早已發亮,顯然時間已過了6點,但在那個物質生活還不夠豐富的年代,對正處身體成長期的我倆來說,頭湯與否並不那麼重要,只要能吃上一碗牛肉麵就是美好和幸福的。跑進家附近的「蘭清閣牛肉麵館」,不出所料,等待端面的人早已排起了長龍,有數的座位上都坐著吃麵的人。為不耽誤時間,我倆默契分工,我來排隊,表哥去買票。那時,吃牛肉麵的第一步是需要先去收銀臺開票的。從排隊到端面再到吃上面,全程都需自個兒獨立完成。不像如今的飯館,食客大多都是可以坐著點餐、坐著等待,少了麻煩,可也少了翹首期盼美食的那份樂趣。20世紀80年代,物質生活雖逐步好轉,可與今天相比卻是天壤之別,即使購買牛肉麵這樣的日常小吃,還需要鈔票加糧票。

       還清楚記得,那時的牛肉麵是分大小碗的,兩種面的價格都是每碗二角八分錢,不同在於面碗的大小不同,而且,大碗需要一張3兩糧票、小碗需要一張2兩糧票。買好票的表哥替我排起了隊,突然用手指使勁戳了戳麵館一角的方位。我心領神會,匆忙彈起箭步、一屁股穩穩噹噹坐在了那角落裡的一個空位上,愉悅地想像著表哥手端牛肉麵款款走來的場景。排隊等面的人很多。可不一會兒,表哥就如我所願地端來了兩碗面。插話一句,蘭州牛肉麵廚師的功夫不僅在於可以拉出若干種花樣不同的麵條,更在於他們還有一種功夫——不是一碗一碗地煮麵,而是在一口大鍋中同時沸煮十幾碗面,並且從不混雜、各入各碗。對於這一點,唐魯孫也曾有詳細的記載:「十幾碗面同時下鍋,或粗或細,有圓有扁,雖然花色繁多,可是有條不紊。大師傅不像臺灣下面,用一隻竹編笊籬連挑帶撈,他只用一雙長點兒的筷子,一撈一碗不多不少,分量、火候全都恰到好處。」面碗有點燙,表哥順勢將兩碗面放在了我面前的桌上,他四處張望,沒發現第二個空座,就準備端起碗向外走。一見這架勢,我立馬也起了身,想跟著他一起往外走。表哥一把壓住了我的肩膀,再次放下面碗,在我耳邊壓低聲音說:「你坐下!女娃哪能在外邊吃呢?!放寬心坐著吧!」那個年代,牛肉麵館的面積都不很大。當麵館內人擠人沒地兒坐的時候,男人們往往會端起一碗麵徑直走向門外,只要瞅見門口的一塊空地,直接蹲下就開吃,很是豪爽。這也難怪表哥阻止了我出門蹲吃的慾念:所有道沿上蹲著吃麵的人堆裡,是不可能找到一位女性的。蹲著吃麵,那是男性的專利。

       「嗯……嗯……」表哥似乎還說著什麼,但是含含糊糊、支支吾吾,完全聽不清楚。聞著面前這碗面的牛肉香,我咽了下口水,不耐煩地打斷他:「知道啦,知道啦!」平日裡大大咧咧的表哥,此時一副謹小慎微的樣子,把聲音壓到更低:「你這碗,是3兩的!」說完,邊擠了擠不怎麼大的眼睛邊端著面碗往出走。「3兩?哦!」我明白了,煮麵師傅將我這碗2兩的面錯給成3兩的了。我有點緊張,怕被發現,但更多的是竊喜:「3兩?天吶,竟然可以多吃一兩啊!」很慚愧,已被食慾衝昏了是非曲直的我,雖然一邊頻繁在腦海中閃現著師長們的苦口教誨,一邊還間歇插播著被發現後接受懲罰的可怕畫面,但是,我的嘴巴還是固執地一口一口喝湯吃麵。

       直到數分鐘後,表哥端著空碗再次走到我的面前。此時,我已經撐得腰杆直挺。擔心被人聽見,我就用哀求的眼神告訴表哥:「吃不下了。」然而,這並沒有引發他的同情心。表哥用嚴厲的眼神回復我:「不行!」我知道,浪費糧食是可恥的,尤其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記得,最終我還是吃完了那碗面,雖然過程很艱難。吃完之後走出麵館的姿勢我也記得,腰杆筆直。之所以在這個故事的開頭,能夠清晰準確地寫下發生的時間,實在是年少時經歷的印象太過深刻啊。

       成年離開家鄉後,我曾多次在異地吃過掛有「蘭州牛肉拉麵」招牌的牛肉麵,總感覺缺點啥,總感覺不是那個味兒。吃過若干家他鄉的牛肉麵之後,我總結出了自己辨識正宗牛肉麵的秘法:一,進店之前,可抬頭仰望麵館招牌,如果寫有「蘭州牛肉拉麵」,只一個多餘的「拉」字,就可斷定此非正宗;二,進店之後,如果無法在端面窗口看到後堂師傅是如何揉面、拉麵的,也就是說,後堂牛肉麵的製作流程完全是封閉的,就可斷定此非正宗;三,端面時,煮麵的師傅不問你需要的面的形制,不來一句:「你要個啥的呢?」而是悶聲不響地直接盛出一碗千篇一律的細面,就可斷定此非正宗。以上三種,雖不能涵蓋所有,但是只要具其一二,即可判出個子醜寅卯。

       有人說,地方美食的產生、傳承和發展的軌跡,和這片土地特殊的自然氣候息息相關。蘭州雖乾燥少雨,但在北山山區生長並種植著一種獨特的小麥——「和尚頭」, 因其麥穗沒有麥芒,光禿禿的像和尚的頭,故名。這種小麥產量不高,無法雜交培育,但因其麵筋含量很高,便成為蘭州牛肉麵麵粉的獨特供給者。而蘭州的南面是甘南草原,其盛產犛牛,是牛肉麵中牛肉的獨特來源。只有純淨的草原才能孕育出純粹的犛牛,用純粹犛牛肉燉煮而成的湯才能造就蘭州牛肉麵湯的與眾不同,無有異味、肥瘦適中。獨特的地理條件,帶來了遊牧文化與農業文化匯合交融的新文明,加之伊斯蘭文化在麵食製作上的精湛技藝,一碗蘭州牛肉麵裡竟然匯集了多元文化的乾坤——漢族的糧食、藏族的犛牛和回族的麵食技藝和諧共生。

       難怪,離開了家鄉的熱土,就難以在舌尖上捕捉到那碗蘭州牛肉麵的正宗,也難以在心頭放下吃一碗地道蘭州牛肉麵的踏實啊。

       2014年,「80後」計算機博士鄧毓博放棄了在蘭州大學教書的工作,帶領數位博士和碩士,拜師於一位有著幾十年拉制牛肉麵經驗的老人為師。經過前後8個月的傳統牛肉麵的學習,以及在規模化生產、長途保險運輸等問題上的攻克,一種名為「牛大坊」的速食牛肉麵以快捷食品的方式,通過網絡購物,將蘭州牛肉麵以新面貌推向了蘭州以外的千面世界。

        2018年戊戌二月清晨,我們一家三口心滿意足地吃完了三袋烹煮過的「牛大坊」,剛有點「滿腹」的感覺,誰知家中小兒來了一句:「我發現,任何一種說是最好吃的牛肉麵的味道,都比不上蘭州城裡最普通的一家牛肉麵館的味道……」我原本以為,這個已經在他鄉成長了六年、不會說一句蘭州方言的孩子,早已淡忘了那個不夠繁華的家鄉,可是,就在一次舌尖上的化學反應之後,那血脈裡流淌的基因卻不加掩飾地就跳了出來。

      每一座城都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家鄉蘭州的味道就是那碗自然質樸、濃而不膩的牛肉麵。


          責任編輯:王永莉


馬燕雲,甘肅蘭州人,歷史學博士,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相關焦點

  • 蘭州牛肉麵備受喜愛,一頭牛能夠做多少碗蘭州牛肉麵?
    蘭州牛肉麵其實就是一碗清湯麵,還會給你加幾片牛肉。湯比較名氣大點麵館會用牛肉,牛骨,貨真價實用心去做。想吃醬牛肉就得另外花錢,每斤70元~80元之間! 蘭州牛肉麵量不足,現在市內各大牛肉麵館100%量足。根據本人飯量可選擇面大面小,想吃「大寬,薄寬,韭葉,二細,三細,細的,毛細」自己叫。
  • 當牛肉麵成為兵器--在蘭州,牛肉麵帶碗就是一種兵器
    當牛肉麵成為兵器(1)〖1〗當牛肉麵成為兵器牛肉麵和《讀者》是蘭州的兩大品牌,一個滿足胃口,一個滋養精神,且都是全國各地隨處可見。以牛肉麵為例,我就分別在山東泰山之巔和廣州五羊新城見過數家麵館,足以見出牛肉麵的平民性與強大生命力。但所有離開蘭州的牛肉麵,味道全失,吃在嘴裡的,不過同任何一碗「泯然眾人矣」的牛肉麵一樣而已。
  • 熱愛蘭州只是一碗牛肉麵
    「熱愛」,在蘭州,就是一碗牛肉麵。這碗面從「一條扁擔兩口鍋」的街邊小吃起家,歷經百餘年,用它的「攢勁」徵服了全國人的味蕾,由零散街頭小館發展為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5萬餘家店鋪的「中華第一面」。如今這碗面已經成為蘭州歷史、文化、經濟的傳播大使。
  • 這一碗麵的牛肉量那可是比蘭州牛肉麵要多上數倍,來看下是什麼面
    這一碗麵的牛肉量那可是比蘭州牛肉麵要多上數倍,來看下是什麼面。很多人都覺得這碗蘭州牛肉麵吃的只有面一樣,感覺只要攪拌幾下這幾片牛肉就要融化到湯裡去了。現在越來越少的人都不會再去吃這蘭州牛肉麵了,價格貴、量還少,大家也可以看到這蘭州牛肉麵的店鋪也是沒有像以前那麼多了。
  • 《風味原產地》:那一碗牛肉麵,勾起了我對蘭州的懷念
    依稀記得15年在學校的北門附近,我和男朋友常常吃的一家回族人開的牛肉麵館裡噴香的牛大:拉得勁道纖細的麵條落入清亮的湯頭,放上幾片牛肉,撒上蔥花香菜,再來一勺紅彤彤的辣椒油——在蘭州乾燥而寒冷的冬季裡,這碗面,多少次安撫了我思鄉的胃。
  • 到底是「蘭州拉麵」還是「牛肉麵」?
    「蘭州拉麵」在蘭州可不這麼叫,蘭州人更習慣於叫「牛肉麵」。說起牛肉麵,那可真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碗麵,甚至可以說得上是一門學科了。牛肉麵的起源坊間傳說,蘭州牛肉麵起源於唐代。目前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麵始於清朝嘉慶年間,甘肅東鄉族的馬六七從陳維精處學習了小車牛肉老湯麵的製作工藝後帶到了蘭州,後又經陳氏後人陳和聲和馬保子等人的創新改良,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牛肉麵的標準。
  • 那一碗碗蘭州牛肉麵的深情
    一個兩個三四五六個人們都陸陸續續的走進了牛肉麵館子那一碗又一碗熱氣騰騰又香味四溢的牛肉麵不知給多少人帶來了幸福感和滿足感一位同事曾對我說過每天早上吃上一碗蘭州牛肉麵才會覺得生活是有滋有味的起初我還不太明白
  • 蘭州這個地方新開了家牛肉麵
    今天路過蘭州四中丁字路口所處敦煌路南,新開了家牛肉麵館叫「馬有才牛肉麵」,門口掛著「開業大酬賓牛肉麵5元/碗」的橫幅,看到這進去,店裡乾淨整潔,牆上掛著宣傳燈箱,桌子上坐著吃飯的客人。掏5元錢買了碗牛肉麵,看了牆上的價目表,牛肉麵7元/碗(大酬賓完後的價格),現在市面上有些牛肉麵館是8元/碗。走到取面處,要了個細的,稍等面好後,找了個座位坐下一嘗,味道不錯。牛肉麵講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這裡基本上都有。牛肉麵是蘭州城市的招牌,走到全國各地都能見到蘭州牛肉麵館。
  • 英雄請留步,蘭州這些店家請您吃碗牛肉麵……
    3月27日,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從蘭州牛肉拉麵行業協會了解到,隨著疫情形式的逐漸好轉,蘭州牛肉麵企業全面復工復產,為了感謝奮鬥在戰疫一線工作人員,蘭州牛肉拉麵行業協會聯合太太樂、朝天香,舉行「英雄留步,我們請您吃碗麵」活動,邀請奮戰在戰「疫」
  • 蘭州馬子祿牛肉麵裝修後漲價 5元/碗
    來源:蘭州晚報  作者:記者 王洪山  2009-12-09 15:03  編輯:耿寧   馬子祿牛肉麵裝修後漲價  一碗麵賣到5元「發燒友」表示可以接受  本報訊 衷愛牛大碗的蘭州好家們,這兩天熱議的話題都是「馬子祿裝修後開業了!」
  • 蘭州牛肉麵的嬗變
    蘭州牛肉麵也是在變的。初創的馬保子牛肉麵是以「一清(湯)二白(面)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五碎(牛肉)」而著稱的。這種傳統的牛肉麵的基本風格還在,但內容卻已不斷地在添減。紅紅的辣子油已經糊住了整個碗,有的人還要再添,找的似乎就是一種烈性感覺。有的人狠命地要蒜苗香菜,仿佛是為了吃菜而不是吃麵,又好象是著意親近綠色,崇尚著自然。不少麵館出現了「加肉」的新品種,名聲較大的「馬子祿」和「蘭清閣」,傳統的清湯肉丁面改以方塊肉、「優質牛肉麵」代之,吃客摩肩接踵,十分壯觀。蘭州牛肉麵在包裝方面的嬗變,更反映了牛肉麵向現代文化的融通靠攏。
  • 蘭州牛肉麵|確認過眼神,它就是你想吃的那碗面
    一碗麵,一道湯,成了天南海北吃貨們的共同語言。說到吃麵的講究,性情豪邁的大西北人毫不遜色。一碗麵從「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色澤搭配,到湯清、肉爛、面細的精細工藝。這是生活在西北地區的人們對麵食的研究與鍾愛。尤其蘭州的牛肉麵是很多西北老食客的偏愛,特別是採用牛棒骨精心熬製的牛肉純湯。
  • 看看越南街頭牛肉麵,一碗有多少牛肉?網友:能抵20碗蘭州拉麵
    網友:能抵20碗蘭州拉麵,說到牛肉麵,相信很多人都是不陌生的,因為在國內就經常能吃到牛肉麵了,其中最經典的就是紅燒牛肉麵了,勁道的鹼水面煮熟之後,再加上長時間的燉煮的紅燒牛肉,最重要的就是要淋上牛肉湯汁,這碗紅燒牛肉麵看起來就很美味了,不知道大家喜歡吃嗎?
  • 『蘭州飄香』蘭州這座美食江湖,充滿了牛肉麵的香氣
    甘肅各地皆吃麵,蘭州背靠盛產穀物的河西走廊,自然也「面面俱到」。比如那碗在蘭州,一天能賣兩百萬碗的牛肉麵。
  • 走南闖北,忘不了金城蘭州那碗面;敦煌這碗面,一家五代經營百年
    你想,在老家,一天三頓與面有關,早上是麵糊糊,中午是扯麵拉麵,晚上喝稀飯要吃鍋盔。在山西念書,那邊的刀削麵,剔尖,擦尖,還有撥魚兒,碗託,莜麵栲栳栳,各種麵食。隔了一條黃河,陝西這邊,油潑麵,扯麵,楊凌蘸水面,褲帶面,空心掛麵,還有臊子麵,削筋面,驢蹄子等等。
  • 大西北蘭州,一座從早到晚充斥著牛肉麵香味的城市
    而蘭州確實又是到處都有牛肉麵,來到蘭州,不吃碗香噴噴的正宗蘭州牛肉麵怎麼可以算來到蘭州。要知道,那些牛肉麵店甚至從早晨就開始營業了,那麼,早起來一碗牛肉麵也成了這個城市裡特有的享受。在現在這個季節,全國各地的溫度基本上都在十度以下了,這時候早上吃一碗冒熱氣的牛肉麵,簡直可以讓一整天都是暖和的。西北偏北,羊馬很黑,你居無定所,把牛肉麵「吃」醉。
  • 蘭州的味道——牛肉麵
    蘭州是個省會城市,也是個多民族聚集的城市,不同民族的飲食業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特別是在西關十字飲食街附近,大吃、小吃味道各色各香,各類菜式應有盡有。但百食不厭的還是那,濃濃風味的蘭州牛肉麵。南方人吃了米飯才覺得是「吃過了飯」,北方人吃了麵食才認為是「吃飽了飯」,各自都說,沒吃「米」或沒吃「面」自己都是沒有吃過飯。
  • 蘭州部分牛肉麵館恢復大小碗
    【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蘭州部分牛肉麵館恢復大小碗近日,蘭州部分牛肉麵館恢復大小碗的消息不脛而走,再次成為人們熱議話題。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多年以前,蘭州牛肉麵就有大小碗之分,但之後伴隨著幾次調價,各大麵館陸續停售了小碗面,由顧客選擇面多面少。「拒絕浪費、厲行節約」活動開展以來,甘肅各地各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紛紛發出倡議,倡導文明用餐、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營造勤儉節約氛圍。蘭州牛肉麵協會也向會員單位發出倡議,倡導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恢復大小碗。
  • 長春一蘭州牛肉麵館,午飯口能賣出300碗面,50斤牛肉!厲害了!
    先說位置,今兒推薦的這家店在亞泰大街新天地公園附近,名字叫阿丹牛肉麵,做的是地地道道的蘭州味,昨兒個和同事去看場地,誤打誤撞的進了這家店,感覺不錯,大冬天吃碗熱熱乎乎的蘭州牛肉麵,得勁!阿丹牛肉麵 ,老闆是地地道道正正宗宗的蘭州人,跟老闆一聊才知道,他做牛肉麵都已經20多個年頭了!正宗的蘭州牛肉麵,一碗麵端上來,首先就是撲鼻的香味,它的特點就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一清就是湯清,二白是裡邊的蘿蔔漂白,三紅就是辣椒油通紅。
  • 東航那碗面 一碗充滿匠心的面
    民航資源網2017年12月29日消息:自2017年6月起,「東航那碗面」陸續在上海、西安、雲南、山西、甘肅、武漢、青島、無錫、齊魯、江西、安徽、寧波等地推廣。目前,東航食品已設計並推出東東三味、蔥油拌麵、小鍋米線、熱乾麵、蘭州牛肉麵、長安3PLUS等各具地方特色的麵食產品20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