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7日消息,剛剛經歷過最嚴審核的乳業再度「地震」:國家食藥監總局5日公布了2014年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檢測結果,抽檢樣品1565批次,不合格樣品48批次,不合格產品被責令召回,2家企業因此失去了嬰幼兒奶粉許可證,十家企業停產整改。
專家認為,此次檢測、處罰表明,企業通過管理審核並非一勞永逸,監管永遠「在路上」,只要犯規就「罰下場」。
哪些企業上「黑榜」,又如何處罰?從抽檢的合格率看,國產抽檢樣品1365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44批次;進口樣品抽檢200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4批次,目前不合格產品均被責令召回。記者梳理發現,此次抽檢不僅對國產品牌實現了全覆蓋,還大規模地公布了不合格企業的詳細信息。
——四個品牌曾被推介「奶粉國家隊」。2013年以來,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曾牽頭對外推介了3批奶粉新產品名單,涉及了19家企業,被稱為「奶粉國家隊」。此次檢測不合格名單中,黑龍江龍丹、飛鶴、哈爾濱太子、高原之寶等4個品牌就是推介產品。
——四個進口品牌中招。進口不合格產品中有2批次存在一般風險,分別為福州迪瑞貿易有限公司經銷的原產西班牙的寶露芬品牌乳粉、武漢美斯通工貿發展有限公司經銷的原產奧地利的Holle品牌乳粉。
——兩家企業因此「失證」。此次檢測,直接導致了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因被查出黃麴黴毒素超標和阪崎腸桿菌,被依法吊銷了嬰幼兒乳品生產許可證,湖南長沙亞華乳業有限公司則被依法註銷許可證。
「吊銷和註銷的法律概念不太一樣。」上海市食藥監局一位監管人員介紹,吊銷是監管部門收回並註銷,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屬行政處罰;註銷一般是企業的正常消亡程序,例如此次亞華乳業就是企業不再生產該產品,申請註銷了許可證,最終被當地監管部門依法批准。
——十家企業「整改」。剛剛經歷換證的「生死大考」,就有數個批次出現不合格,截至目前仍有10家企業正停產整改,其中六家來自黑龍江。
哪些因素汙染嬰兒「口糧」,風險有多高?記者梳理後也發現,此次不合格的奶粉產品並非都危害食品安全,其中近一半是非安全性問題,在國產44個批次中有21個批次是包裝標籤明示值不符。例如,維生素C、銅、鐵、鋅、維生素B1等營養素指標與標籤明示的含量不符等。此次曝光企業飛鶴髮布聲明稱,造成含量不符的原因是產品標籤印刷錯誤。
還有12個批次存在營養素「虛標」問題。例如維生素C、氯、錳、硒、鐵、鈣等營養素指標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記者查閱了所有涉及的具體數值發現,這些不合格幾乎都是企業「虛標」,即明明營養素含量沒有這麼多,卻在標籤上虛標了2倍甚至3倍。
「這種『虛標』實際上是奶粉企業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一種營銷手段,突出自己的奶粉比別人的好。」上海市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說,誇大宣傳一直是奶粉行業的頑疾。
最值得關注的應該是11個危害食品安全的高風險批次,分別是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的3批次樣品檢出黃麴黴毒素M1超標;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貝登(福建)嬰幼兒營養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的5批次樣品檢出阪崎腸桿菌;楊凌聖妃乳業有限公司的2批次樣品檢出菌落總數超標,陝西金牛乳業有限公司的1批次樣品檢出硝酸鹽超標。
「這些安全性問題暴露出企業管理的漏洞。」曹明是說,黃麴黴毒素是一級致癌物,其來自於奶牛吃了黴變飼料的可能性最大;阪崎腸桿菌則可能是由於運輸過程中的包裝損壞。
2011年以來各大企業都加大了檢測力度,黃麴黴毒素更是批批必檢。「但這就像是一張一直緊繃的弓,企業一旦出現鬆懈,沒有嚴格落實檢測,就會導致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曹明是說。
哪些「緊箍咒」已祭出,還需咋收緊?2014年以來,國家多部委出臺了十幾道「緊箍咒」,分別對國產和進口奶粉進行了嚴格審核和管控,原有133家國產奶粉企業中,僅不足百家通過。2015年10月即將開始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中,更是將嬰幼兒奶粉的配方管理註冊制、禁止分裝等規定上升至法律高度。一系列監管措施均表明,在這一特殊市場,嚴控質量永遠是企業生存的第一要務。
業內人士介紹,由於競爭激烈,奶粉廠家為做大產量,往往會通過副品牌和低價格來消化一部分產能,導致同一配方濫用、品牌五花八門。「此次新食品安全法已經明確,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註冊。」乳業資深分析師宋亮說,這意味著對配方的管理將更加嚴格,配方需經監管部門審核通過、領取相關生產證後方可生產,奶粉漲價將無法「任性」。
而新規從嚴,或將迎來嬰幼兒配方乳企行業大洗牌。國家食藥監總局還要求,建立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食品安全信用檔案,主要記錄企業的生產許可信息、監督檢查信息、產品監督抽檢信息、消費者投訴舉報的處理情況,以及違法行為的查處情況等。
「奶粉生產的產業鏈條長、需要添加的輔料及營養添加劑較多,加強全程監控,建立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追溯系統非常必要。」上海市食藥監局副局長顧振華說,理想的狀態是能追溯到最上遊,奶源來自於哪個牧場、哪頭牛,甚至這頭牛的姓名和健康狀態都能顯示,這還有待加強監管倒逼企業全程嚴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