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當地時間4月14日凌晨,川普下令美軍聯合英、法對敘利亞政府軍的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三方共發射105枚遠程巡航飛彈,意在懲罰敘政府「動用化學武器」。此舉不僅令敘局勢驟然升級,還牽動中東地緣博弈變得更加複雜。
歷史上,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曾經多次以中東國家政權「動用化武」為藉口進行軍事幹預,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即是最臭名昭著的案例。2011年敘利亞危機以來,「化武危機」已經爆發了三次,前兩次為2013年的東古塔和2017年的伊德利卜。之所以西方頻頻揮舞「懲罰化武襲擊」的大棒,其根源即在於化武襲擊難以確定真正的肇事者,在戰爭中幾乎無法調查取證,極易捏造、偽造事實;同時該事件容易激起國內民眾同情、博取國會政治支持,是最「方便」的動武理由。今年的「化武」事件與去年4月的簡直如出一轍,事實真相同樣撲朔迷離。
兩次空襲的「變」與「不變」
綜合從4月7日事件爆發到14日西方飛彈落地的全過程看,今年美國的反應較之去年相比有三點「變」與「不變」。
從變的方面來看,
一是謀劃時間更長。
與去年事件爆發後不到72小時川普就下令發動空襲,但今年危機爆發後到發動襲擊用時近1周。川普先是第一時間發推指責敘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稱敘「必將付出重大代價」,猛批俄羅斯、伊朗;還取消首訪拉美行程,召集國安團隊緊急研討對策,命令美軍方提供「各類軍事選項」、「杜魯門號」航母戰鬥群開赴敘周邊海域,拉出「大幹一場」的架勢。
其次,聯合西方盟友。
與去年美國單打獨鬥不同,川普發動空襲前與英、法、沙特等盟友密集溝通,誓言將做出「聯合、有力回應」,尤其是成功動員英法盟友出動海空軍與其一道襲擊。
第三,轟炸目標更多。
與去年僅僅襲擊了1處敘利亞機場不同,今年美英法三國軍隊共轟炸了敘利亞政府的科研中心、疑似化武倉庫、軍事指揮所三處地點。從整個軍事行動的耗時上,從去年的3-4分鐘增加到了1個小時。
從不變的方面看,
一是空襲性質相同。
此次對敘利亞的空襲仍然僅限於「削弱敘利亞的化武能力」,並未擴大至敘利亞的其他軍事目標或政府機構。截至目前,美國雖有副總統、駐聯合國大使等官員口頭威脅「美軍已經準備好再次打擊」,但實際上並沒有擴大化趨勢。川普發推稱,「行動成功、任務完成」;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稱空襲「並非介入內戰,更非政權更迭」;法國總統馬克龍也稱空襲是懲罰巴沙爾動用化武,「並沒有對敘利亞宣戰」。
二是避免與俄羅斯衝突。
去年美國空襲前1小時與俄做了通報,今年儘管美強調空襲前並未通知俄羅斯,但法國則透露實際上其行動前還是與俄做了戰術層面的溝通;且俄軍也對此次行動做了充分準備,將軍艦全部部署到港口外海面,防止被飛彈擊中;俄國防部事後也表示美國飛彈並沒有進入俄責任區。
三是空襲手段一致。
從軍事戰術層面看,此次空襲美英法依然使用遠程巡航飛彈,美軍使用「戰斧」、英法均使用「風暴影」,三國戰機並未與駐敘俄空軍發生近距離戰鬥,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川普敲打俄伊敘聯盟、轉移矛盾
川普自2017年上臺以來,美國的對敘利亞政策發生明顯轉折。川普上臺之初便曾表示「巴沙爾的去留應由敘利亞人民決定」,但為什麼在去年和今年4月美國又兩次對敘政府軍發動了空襲?事實說明,不能用簡單的加減法、「去或留」等非此即彼的邏輯理解川普的對敘政策。
2018年1月17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史丹福大學發表美國對敘政策演講中,首次清晰闡述了美在敘的戰略目標,可概括為反恐、政治解決、清除伊朗影響、解決難民危機、清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五點。由此可見,反恐雖然是美國的優先目標,但並不意味著其他目標就不重要,對美國的而言,如何同時實現五大目標是其最理想的戰略選擇。而對商人出身的川普而言,更看重在追求五大目標過程中,如何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收益。
川普上臺之初便曾暗示過如果巴沙爾阿薩德政權垮臺,「伊斯蘭國」和「基地」等恐怖組織就會獲勝,放棄美國推翻巴沙爾的政策目標,聚焦打擊「伊斯蘭國」。去年4月化武事件爆發後,川普雖然下令對敘政府軍進行了首次「閃電式」空襲,但事後明確表示是為了反化學武器,並未更改其「反恐優先」的政策總基調。去年6月,川普秘密終止了美國中情局從2013年開始的扶植敘利亞反對派的計劃;7月又與普京就推動敘利亞南部地區實現「衝突降級」達成共識。2017年下半年,美國的對敘重點都是利用當地的2000名駐軍和其扶植的5萬多敘庫德武裝打擊「伊斯蘭國」,對敘利亞政府軍的行動幾乎不聞不問。
然而在俄、伊朗支持下,敘政府軍今年4月初全面收復東古塔地區,反對派丟掉敘首都周邊最後據點,陸續撤至敘北部伊德利卜。此役勝利將成為敘政府軍繼2016年底攻克阿勒頗後的最大勝利,敘首都大馬士革周邊將「無反對派立足之地」。與此同時,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3月以來頻頻向沙特首都利雅得發射飛彈,造成地面人員傷亡;4月又用無人機襲擊沙南部吉贊的阿美公司設施,沙特被迫向美求援。
美國對「俄伊敘聯盟」近期作為早已忍無可忍,苦於無處發洩,此次化武危機成其借題發揮的重要抓手。此外,國內政治也是川普對外動武的重要考量。
目前川普在國內「通俄門」調查上焦頭爛額,其私人律師辦公室4月9日突遭聯邦調查局搜查,川普急需一場「反俄軍事行動」轉移矛盾、「洗刷嫌疑」。同時,美國眾議院議長、共和黨重量級人物保羅·瑞安4月11日宣布將不再競選連任,此舉讓共和黨在11月份的中期選舉中前景堪憂,川普借對外動武可為其本黨拉抬人氣、積攢政績。
英法的「借勢」心態和武器廣告
對英、法而言,其在過去數年間對敘政策基本上無戰略獨立性,也缺乏主動性。
此次罕見地參與美國行動凸顯兩國的「借勢」心態。
對英國而言,目前與俄羅斯因「投毒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西方多國與英國站在一起驅逐俄外交官,與美國一道空襲既是對盟友的「投桃報李」,也可順道對俄羅斯出口惡氣,還能修復與西方國家盟友因「脫歐」導致的裂痕。
對法國而言,法國總統即將於4月下旬訪美,參與敘利亞空襲可以給川普「送大禮」,鞏固法美關係,同時也能展現出法國在東地中海的傳統影響力,在心理上找回當年中東宗主國的感覺。此外,英、法兩國爭相出動尖端武器參戰,不排除也有向海灣國家等潛在的軍火客戶展示武器的潛在意圖。
上次美英法聯合軍事行動還要追溯到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一打了之後給當地留下了無窮混亂。時隔多年,三國在敘利亞的行動儘管程度、規模、目標都更有限,但必然還是會讓敘利亞「亂上加亂」。事實將一次又一次的證明,外部軍事幹預只會讓災難蔓延、仇恨延續、和平遠去。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東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