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謝惠茜
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35周年之際,慶祝光華深圳分院瑞思樓破土動工,由北大光華與瑞思集團聯合主辦的「北大光華大灣區發展論壇」於近日在深圳舉行。本次論壇以「致敬特區40載,改革創新再出發」為主題,10餘位來自政、學、企各界嘉賓齊聚深圳,建言特區發展,暢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遇。
「21年前,北大光華紮根深圳,見證與推動著特區的飛躍發展。未來,光華更將發揮智庫與人才培養的作用,為深圳及大灣區發展貢獻思想。」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表示,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是光華管理學院成立35周年,也是光華管理學院來到深圳的第21年。深圳分院是光華本部之外的第一個分院,分院的建設跟國家的發展戰略是緊密相關的。光華管理學院秉持著「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從人才培養角度,多年來在深圳培養了眾多MBA、EMBA等項目學生及校友;在學術研究領域,承接多項重大課題,產出了豐富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未來也將通過課程、活動傳遞出來,及時服務於深圳及大灣區的發展。劉俏認為,深圳的發展本身是學術的「富礦」,他希望今後在深圳開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推動深圳未來的發展。
劉俏在論壇上進一步指出,中國經濟未來最大的結構性挑戰是在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後,如何繼續保持比較高速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他提出的破題思路是: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減低對外依賴度;提升在全球產業鏈的位置,形成供應鏈閉環;提高居民消費率,提升服務消費佔比;實現投資更合理的配置,提升資本回報率;提升研發強度,大力投資基礎研究,增加教育投入;優化產業結構的變遷與人口流動等。他特別強調了大量農業轉移人口要實現市民化的問題,並提出啟動「住房公積金制度、租賃住房和REITs三位一體」的新一輪改革。對於以上挑戰,他期待深圳先行先試為改革提供經驗。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也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但也面對從未有的風險和挑戰。他認為,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首先必須用市場化的改革來破解目前的矛盾和問題。其次,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才能進一步地擴大內需、擴大市場規模,提升消費,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最後,市場化改革再出發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方向,促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
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徐憲平指出,中共中央最近出臺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他認為構建創新生態體系可從八大支點著手:第一,樹立做好已知、面向未知的創新理念;第二,培養自立自強、開放合作的創新視野;第三,打造企業為主、產學研用的創新群落;第四,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創新作用;第五,加大基礎研究、風險投資的創新投入;第六,構建科技設施、資源共享的創新平臺;第七,吸引五湖四海、卓越不凡的創新人才;第八,弘揚寬鬆包容、自由探索的創新文化,與創新結伴而行。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華為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也表達了對大灣區未來成為全球最有創新潛力、最有活力的熱土的信心。他表示,人類世界即將進入智能世界,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為基礎特徵。通過5G等技術,將萬物連接起來,把物理世界轉化為數字世界將會是未來方向;在萬物智能方面,人工智慧與行業智慧,5G等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千行百業數位化和智能化;5G將主要應用在行業,將會給自動駕駛、安全檢測、農業生產、娛樂行業等領域帶來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