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B站兩個視頻,發現的問題就是:年輕一代對口語上的外來詞自然是接受度很高的,某些場合用本土詞反而很拗口(就像我們近年來流行的"diss"、「get到」,前些年的GF、BF等等),但書面上漢字詞更容易理解,濫用片假名在書面上會增加交流成本。
JR山手線新建的"高輪gateway(ゲートウェイ)"站,官方說法是「與國際接軌」所以選了外來語的名字,遭到日本國內的吐槽,有人高級黑出了下面這張圖,把山手線所有的站名都用「漢字とカタカナ」的形式改編了。給站名取名亂用外來語,簡直和國人給孩子取名"王者榮耀"一樣滑稽,所以大多日本人也不喜歡。
先總結一下幾個方面:
1.和母語是漢語有關係,不僅是由於民族主義,也與原生的語言習慣、翻譯原則有關係。原生詞彙含義不足使得借詞成為必然,只是向誰借的問題。
2.漢字詞也是借詞,由於表意+訓讀的存在使之和日語融合了,兼容性好,排除政治因素,穩定性其實比片假名書寫的英語等西方語言更強一些。所以很少將外語直接嵌入日文,這點有些中國人還不習慣,認為「既然古代引入了漢字,今日為何不能直接將英文引入日語」
3.使用和翻譯漢字詞較多的明治維新後-二戰前的時期,日本的教育讓漢字還是有比較好的根基,和漢字一直只活在精英階層的朝鮮(韓國)、越南截然不同。
4.外來語廣泛使用不是這一兩年的事。50年代的外來語表達現代新鮮感尚不算泛濫,80年代末至今則會在有些作品中泛濫過頭。
5.外來語的使用與場合有關,娛樂領域的使用頻率遠大於時政新聞。在非正式的場合,總體上使用最多的是固有詞,其次才是外來語,而正式場合除了全新概念基本還是漢詞居多。
6.電子設備允許漢字拼音輸入讓人提筆忘字,但也是漢字用新載體重生的一個好機會。
7.漢字與片假名仍將長期共存,新時代日本的漢字教育與文化活動仍然存在並推陳出新。
8.隨著漢語學習者的增多,部分漢字詞乃至現代漢語詞在未來日語尤其書面中的使用率有增加的可能。
一、外來語引入到原因分析
1.難以避免的民族主義和政治傾向,不用多說。當然比起朝韓、越南來說,日本畢竟沒有附庸國歷史壓力,活用的能力更強一些,因此不會對漢字全盤否定。日本在文化的自信比起政治軍事的自信,還要強得多,我聽說過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沒聽說過「漢字是日本發明的」。
2.誕生於華夏民族的漢字是源遠流長自源表意文字,抵禦外來語的能力很強,即使有也大多可以意譯本土化,這是當今世界絕大多數語言不具備的。日本人不覺得音譯外來文化很突兀,漢字音讀其實就是一種音譯。當然,漢字訓讀的存在對於日本保留漢字的意義非常大,使之和日語更好地結合。韓語中的固有詞沒有漢字訓讀也就是結合不夠緊密。
3.日語是音拍語言,其實漢字與日語之間的隔閡也不可謂不大。一個漢字多個讀音,想起了孔乙己的茴香豆。只不過他們在發音上做文章,我們在字形上做文章。音節的匱乏和漢字的難讀使得在非正式場合,外來語也許更易理解。
二、日語中外來語的引入歷史和心態分析
1.古代引入的漢字及其構詞法,使得日語和漢字有了充分結合,也讓日語有了書寫體系,假名是依託於漢字產生的借源文字。原生詞彙不足使得借詞成為了日本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2.沒錯,漢字詞也是外來詞,不過對於日語的影響無可取代,甚至構詞思想也得到了改進,因此在現代意義上一般不被稱為外來語,明治維新後的一段時間內引用用中國古籍來意譯概念反哺中國。明治維新到戰前也是日本漢字教育最好的一個時間段,此前平民、女性大多不識漢字。日本的漢字教育至少經歷了一個階段的平民化,大部分居民已經到了能使用較簡單的漢字,相比之下朝韓、越南的漢字一直被貴族壟斷,不夠平民化,是後來去漢字化更徹底的原因。
3.戰後削減漢字使用,保留1945個"當用漢字"(後改為"常用漢字")。
4.江戶以降,日語音節脫落嚴重,相當多的音讀漢字,讀音一致,所以當用漢字之外的字,被平假名取代後同音字更加容易產生歧義,加上日本政治上對美國為首的歐美有依附,這兩點共同作用,給了西方外來語(尤其是英語)傳播的空間,1964-1989年,外來語已經逐步充斥在日本人的生活當中,或者擴大詞彙量以示與傳統用品的區別。床——ベッド,便所——トイレ,寫真機——カメラ。
5.外來語的使用不是一天兩天了,日語漢字以外的借詞從16世紀荷蘭就開始了,但現今使用的英語詞多為明治維新以後尤其是戰後才借用的,明1958年發表的帶有科幻色彩的輕小說《餵——出來》中,英語為主的外來詞已經存在,但還不算是滿篇充斥,也就キロ——千米、メートル——米、ビル-大樓、パイプ(Pipe)——管子、トラック(Truck)——卡車等寥寥幾個,這幾個詞現在仍然常用,卡車、大樓、管子在當時來說確實可以表達比較新鮮、現代化的事物,還是比較生動的。我認為這就是輕小說中外來詞使用比較得當的典範。
當中還不難發現天際線(skyline——スカイライン)一詞,在當時確實有小清新的感覺,所以說skytree寫成片假名,不必大驚小怪,放在六十年前都不會意外。作者星新一出生於那個有大人物降生的昭和元年。
1964年開通的新幹線用的是音讀漢字詞可能與代表本土產物有關,單說線路現在更常用ライン(Line)、メトロ(metro地鐵,這個詞可能與地鐵來源於西方有關)
80年代末是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此後的非正式文本片假名真的算是「濫用」了,《挪威的森林》是這個畫風:隨便找一段話,片假名都少不了。(村上出生於49年)。此後的片假名部分被固定下來,部分出現了更替。
エリア11——十一區的概念,在世紀初就有了,用的就是英語裡的area。但「地方」一詞在今天的颱風預報等偏正式的場合還會使用。
6.外來語和漢字詞的使用頻率與場合高度相關,昭和末,生活中的外來詞已經膨脹,那時的歌曲電影動漫也有不少外來詞,也許是那個年代人們並未關注到文藝娛樂領域而更多的是時政。去看看今天的時政新聞,漢字仍然不少,片假名主要用來表記人名地名。
7.90年代以來的外來語已經不僅僅是用以表現時髦風尚,也與美國主導的發達科技擴充了詞彙量有關(如計算機網絡詞彙),表音文字的好處是傳播快而方便,因此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文獻,確實是滿篇片假名。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又不得不引入很多英語詞。
8.90年代以來的外來語已經是全球交流的必然趨勢,仔細想想,我們自己也在不自覺地使用外來語,但要麼是簡便的零翻譯縮寫(如NBA——美職籃)要麼是多年前已經內化且用漢字表達的(沙發——Sofa),當然看起來比亂拆音節、不明縮略的片假名要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