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球都在不斷的發展自己的經濟,在這種相互交流的過程當中,很多物種也會隨著各國的引進,從而來到其它的土地上。
這樣的情況十分常見,就像是我國早在以前就引進了桉樹、小龍蝦、巴西龜等物種,他們在中國有利有弊。
實際上這些生物算是一種入侵物種,畢竟後期的放生等因素,就會導致它們大量繁殖,從而造成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到影響。
雖然很多外來的生物都能變成咱們餐桌上的美食,但是在這些入侵物種裡,總會有一些比較難纏的物種。
在我國,就有著4種肆無忌憚的入侵物種,它們在中國十分愜意,基本上沒有天敵能克制,甚至就連「胡建人」都敢吃的廣東人都無從下嘴。
羅非魚
對於羅非魚這個外來物種,大家的看法褒貶不一,而羅非魚也算是入侵物種當中,最「極端」的物種。
有人認為羅非魚總會有土腥味,根本不好吃,而且現在南方的河流裡,總會出現羅非魚鬧窩的情況;有人認為羅非魚味道還算不錯,市場價都在十多塊錢一條。
其實造成這樣的主要原因,大概就是因為羅非魚的生長環境這個因素,野生的羅非魚的確有土腥味,但是羅非魚同時作為經濟物種,也有不少地區有養殖基地。
清道夫
清道夫和羅非魚這兩個生物,人們總會把它當成「垃圾魚」,因為它們的適應力較強,即使在下水道都能生存。
清道夫這個物種則是南方地區最常見的入侵物種,也曾聽聞廣東那邊的一些河流裡,基本上沒有其它的魚類,只剩下清道夫。
從中也能看出來清道夫的數量眾多以及繁殖能力強,而對於清道夫的治理總會遇到一些麻煩。
非洲蝸牛
這種蝸牛的老家與羅非魚一個地方,都來自非洲,羅非魚又被叫做「非洲鯽魚」,而非洲蝸牛則是非洲當地最為常見的生物。
本身非洲蝸牛的體型巨大,其危險性也比正常的蝸牛強很多,它對農田有著巨大的傷害,另外在城市裡,也會看到非洲蝸牛的身影,尤其是在下雨天的時候。
福壽螺
在廣東、福建、海南、浙江等地區的農田裡,除了能看到非洲蝸牛之外,還會看到大量的福壽螺。
這種生物大家往往會與田螺放在一起討論,可實際上,福壽螺的食用價值較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福壽螺存在大量的病菌和寄生蟲。
正因為如此,福壽螺也沒什麼人敢去吃它們,而它們又缺乏天敵,總會泛濫在農田當中。
面對這些危險性較強的入侵物種,大家都會覺得沒辦法治理了,可是以前小龍蝦也是面臨過這樣的情況,現在呢?小龍蝦早已成為經濟物種,並廣泛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只是需要對付這些入侵物種,還需要研究和開發一些方法來治理才行,這樣才能將其「變廢為寶」,更好地把它們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