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毛婧雯
興羊業,發「羊財」。甘肅開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精準脫貧三年行動以來,羊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優勢布局逐步形成,產業鏈條迅速延伸,「甘味」羊肉金字招牌越來越亮,全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
目前,甘肅肉羊存欄量居全國第三,共有9個百萬隻肉羊大縣,羊產業產值超250億元。紅紅火火的「羊產業」,讓千家萬戶的甘肅農民「羊」眉吐氣,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西峰區顯勝鄉嶽嶺村龍頭組58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劉宗月養羊致富,從「家徒四壁」到擁有100隻「羊資產」。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翟娜娜 攝
小農戶融入大產業
3年前,東鄉縣龍泉鎮拱北灣村村民閔德祥還是個「窮羊倌」。他養了多少年羊,可一直成不了規模,常讓羊販子低價買走。焦慮的閔德祥,想不出更多賺錢的法子。
2018年,情況發生了改變。為了讓農民儘快脫貧,東鄉縣制定羊產業計劃,不僅幫著農戶出謀劃策,還給每個貧困戶發放了2萬元產業扶持資金。
閔德祥一下子充滿了幹勁。他抓住機會,買羊「擴容」,當年出欄的40多隻羊,全賣給了合作社,收入直線上升。第二年,他又靠著縣裡給他落實的3萬元精準扶貧貼息貸款,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很快就脫了貧。
像閔德祥這樣缺錢缺門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何能迅速步入養羊致富的快車道?這和政策扶持密不可分。
據統計,2018年到2019年10月底,全省扶持種養產業落實到戶產業扶持資金155.6億元,共扶持貧困戶109.4萬戶,貧困戶的種養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規模和效益快速提升。2019年較2017年相比,全省羊存欄2000萬隻、出欄1562萬隻,分別增長8.7%、10.4%。
「一開始設計時,我們便決定把『產業扶貧』和『產業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具體說來,就是讓合作社帶領貧困戶養羊,合作社把羊分給農戶,各家各戶按照統一的標準養,這樣合作社就把農戶帶動起來了。然後,龍頭企業又帶動合作社,形成了一個『聯合體』,小農戶很快就融入到大產業中。」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告訴記者。
金塔縣東壩鎮烽火坪村的貧困戶姚鳳剛,從「扶貧羊」中汲取致富經。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劉雅雯 攝
如今,在大山深處的東鄉縣高山鄉布楞溝村,就有6家肉羊養殖合作社。
馬大五德領辦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正是其中之一。由於父輩養羊販羊,馬大五德從小耳濡目染,積累起了一肚子的「羊經」。這幾年,他通過合作社,帶領村民抱團致富。
個人養殖,不論是技術還是銷售都面臨重重困難。而馬大五德的合作社,不僅提供平價羊羔,還負責飼草供給、日常防疫。更讓鄉親們放心的是,羊養成後能以每斤高於市場價2元的價格直接賣給合作社。
統一的羊羔來源、飼料配比、養殖方式,讓品質得到了保證。有了銷售渠道,價格自然也有了保障,解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肉羊養殖也成為當地村民一個重要的增收手段。現在,布楞溝村有28戶村民,在馬大五德的合作社的帶動下,發展起了規模養殖,僅2019年,合作社就出欄羊8000隻。每戶收益少則幾萬元,多的有十幾萬元。
規模化帶來收益,收益促進規模化的形成。目前,我省形成了三大羊產業帶:以臨夏為核心的農牧交錯肉羊產業帶,以環縣、靖遠、會寧為核心的隴中隴東肉羊產業帶,以涼州、民勤、金塔為核心的河西肉羊產業帶。隨著羊產業的規模化,養殖戶脫貧增收的路徑,也越來越明晰。
產業鏈實現穩收益
「養羊大縣」環縣,現在真正將肉羊產業打造成了全縣農業經濟的「首位產業」。
近3年來,環縣積極扶持在職幹部、畜牧技術人員、未就業農牧專業大學生、村幹部、在鄉致富能人等「五類人員」創辦合作社,養羊合作社因此遍地開花。養羊專業合作社不僅覆蓋了全縣所有貧困村,也實現了全縣貧困戶入社全覆蓋。
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建成全省「獨一份」的高科技肉羊良種制種基地,從世界各地篩選引進最優良羊品種75隻,採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精尖技術,每年可輸送肉羊良種1萬隻。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毛婧雯攝
羊產業覆蓋面廣,帶動的農戶多。要讓千千萬萬的養殖戶賺到錢,光靠打造農戶+合作社的聯合體,還不能將「羊產業」真正做大做強。
一條產業鏈,讓環縣養殖戶實現了從「賣肉羊」向「賣精深加工羊肉(奶)產品」的轉變,最大限度地開發了羊產業的利潤。
在環縣的中盛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食品廠,一隻羊的各個部位被細分切割成80多種產品,按照西式羊排、涮肉、燒烤等多種系列,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需要。
「通過精細化加工、包裝,我們的羊肉產品暢銷全國25個省市及香港等地,出口阿聯等國,每年出口創匯2000萬元以上,已成為百勝(中國)、海底撈、阿西婭等知名餐飲企業的羊肉產品供應商,市場佔有率持續擴大。」該公司副總經理楊燕忠告訴記者。
據了解,環縣近年來引進了3個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落戶,建辦精深加工廠2處、萬隻以上規模肉羊良種繁育場3處、奶羊繁育場1處、肉羊制種基地1個。
依託這些「領頭羊」,環縣建立了良種繁育、技術支撐、標準化規模養殖、飼草料生產加工、屠宰加工倉儲、產銷對接、品牌營銷、金融保險支持的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循環鏈,形成了閉環的羊產業鏈條。
慶陽偉赫乳業設計建造的通風乾燥、擁有超大活動面積的現代化羊舍,為羊只提供舒適的環境和全面的營養。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毛婧雯 攝
打造一套好鏈條,獲取超額大利潤。在甘肅,越來越多的地方像環縣一樣,正依託肉羊產業鏈,將羊產業發展成為助農增收的「優勢盤」。
品牌化助力新發展
養殖形成規模後,必然要建立全產業鏈。而產業鏈建成之後,品牌的打造也就成為當務之急。
酒香也怕巷子深。很長一段時間,包括羊產業在內的我省特色扶貧產業,產出了不少優質特色農產品,但由於品牌不夠響亮,知名度不高,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一直處於低位。
針對這一現狀,省委、省政府近兩年實施「甘味」農產品品牌營銷戰略。今年6月,我省舉辦「甘味」農產品品牌發布會暨消費扶貧宣傳推介活動。
在「甘味」品牌戰略帶動下,羊產業也迎來新發展,「東鄉手抓羊肉」「靖遠羊羔肉」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公用品牌在全國市場上越叫越響。
品牌建設,讓民勤羊肉香溢四海。為了提升民勤羊肉的知名度,當地政府結合蘇武文化,打造了「蘇武沙羊」品牌,並組織相關企業,赴全國各地參加洽談會、展銷會,短時間內便讓民勤羊肉的知名度、美譽度得以提升。2019年9月,民勤縣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譽名為「中華蘇武沙羊美食之鄉」。
民勤將蘇武沙羊作為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發展了一批擴繁場、養羊專業村、羔羊繁育戶和育肥小區,建設了一批規模化飼草基地,全縣肉羊養殖規模達到300萬隻以上。新甘肅·甘肅農民報特約記者 馬愛彬 攝
隨著品牌影響力的擴大,民勤的羊產業又上了一大臺階。縣裡除了通過補欄擴群、種羊引進、品種改良等措施擴大養殖規模之外,還積極培育企業建鏈條,發展羊肉精深加工,推動羊產業提質增效。如今,民勤縣肉羊年總產值達11.6億元,農民人均來自肉羊產業的純收入達2336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7.7%。
養殖規模化、全產業鏈化、品牌化。甘肅羊產業扶貧奏響的「三重奏」,不僅讓整個羊產業得以協調、遞進式的發展,而且讓脫貧致富的步子走得更加穩健、持續。在隴原大地,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正靠著羊產業,日子過得「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