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眉吐氣奔小康——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二

2021-01-08 中國甘肅網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毛婧雯

興羊業,發「羊財」。甘肅開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精準脫貧三年行動以來,羊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優勢布局逐步形成,產業鏈條迅速延伸,「甘味」羊肉金字招牌越來越亮,全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

目前,甘肅肉羊存欄量居全國第三,共有9個百萬隻肉羊大縣,羊產業產值超250億元。紅紅火火的「羊產業」,讓千家萬戶的甘肅農民「羊」眉吐氣,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西峰區顯勝鄉嶽嶺村龍頭組58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劉宗月養羊致富,從「家徒四壁」到擁有100隻「羊資產」。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翟娜娜 攝

小農戶融入大產業

3年前,東鄉縣龍泉鎮拱北灣村村民閔德祥還是個「窮羊倌」。他養了多少年羊,可一直成不了規模,常讓羊販子低價買走。焦慮的閔德祥,想不出更多賺錢的法子。

2018年,情況發生了改變。為了讓農民儘快脫貧,東鄉縣制定羊產業計劃,不僅幫著農戶出謀劃策,還給每個貧困戶發放了2萬元產業扶持資金。

閔德祥一下子充滿了幹勁。他抓住機會,買羊「擴容」,當年出欄的40多隻羊,全賣給了合作社,收入直線上升。第二年,他又靠著縣裡給他落實的3萬元精準扶貧貼息貸款,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很快就脫了貧。

像閔德祥這樣缺錢缺門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何能迅速步入養羊致富的快車道?這和政策扶持密不可分。

據統計,2018年到2019年10月底,全省扶持種養產業落實到戶產業扶持資金155.6億元,共扶持貧困戶109.4萬戶,貧困戶的種養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規模和效益快速提升。2019年較2017年相比,全省羊存欄2000萬隻、出欄1562萬隻,分別增長8.7%、10.4%。

「一開始設計時,我們便決定把『產業扶貧』和『產業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具體說來,就是讓合作社帶領貧困戶養羊,合作社把羊分給農戶,各家各戶按照統一的標準養,這樣合作社就把農戶帶動起來了。然後,龍頭企業又帶動合作社,形成了一個『聯合體』,小農戶很快就融入到大產業中。」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告訴記者。

金塔縣東壩鎮烽火坪村的貧困戶姚鳳剛,從「扶貧羊」中汲取致富經。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劉雅雯 攝

如今,在大山深處的東鄉縣高山鄉布楞溝村,就有6家肉羊養殖合作社。

馬大五德領辦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正是其中之一。由於父輩養羊販羊,馬大五德從小耳濡目染,積累起了一肚子的「羊經」。這幾年,他通過合作社,帶領村民抱團致富。

個人養殖,不論是技術還是銷售都面臨重重困難。而馬大五德的合作社,不僅提供平價羊羔,還負責飼草供給、日常防疫。更讓鄉親們放心的是,羊養成後能以每斤高於市場價2元的價格直接賣給合作社。

統一的羊羔來源、飼料配比、養殖方式,讓品質得到了保證。有了銷售渠道,價格自然也有了保障,解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肉羊養殖也成為當地村民一個重要的增收手段。現在,布楞溝村有28戶村民,在馬大五德的合作社的帶動下,發展起了規模養殖,僅2019年,合作社就出欄羊8000隻。每戶收益少則幾萬元,多的有十幾萬元。

規模化帶來收益,收益促進規模化的形成。目前,我省形成了三大羊產業帶:以臨夏為核心的農牧交錯肉羊產業帶,以環縣、靖遠、會寧為核心的隴中隴東肉羊產業帶,以涼州、民勤、金塔為核心的河西肉羊產業帶。隨著羊產業的規模化,養殖戶脫貧增收的路徑,也越來越明晰。

產業鏈實現穩收益

「養羊大縣」環縣,現在真正將肉羊產業打造成了全縣農業經濟的「首位產業」。

近3年來,環縣積極扶持在職幹部、畜牧技術人員、未就業農牧專業大學生、村幹部、在鄉致富能人等「五類人員」創辦合作社,養羊合作社因此遍地開花。養羊專業合作社不僅覆蓋了全縣所有貧困村,也實現了全縣貧困戶入社全覆蓋。

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建成全省「獨一份」的高科技肉羊良種制種基地,從世界各地篩選引進最優良羊品種75隻,採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精尖技術,每年可輸送肉羊良種1萬隻。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毛婧雯攝

羊產業覆蓋面廣,帶動的農戶多。要讓千千萬萬的養殖戶賺到錢,光靠打造農戶+合作社的聯合體,還不能將「羊產業」真正做大做強。

一條產業鏈,讓環縣養殖戶實現了從「賣肉羊」向「賣精深加工羊肉(奶)產品」的轉變,最大限度地開發了羊產業的利潤。

在環縣的中盛農牧發展有限公司食品廠,一隻羊的各個部位被細分切割成80多種產品,按照西式羊排、涮肉、燒烤等多種系列,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需要。

「通過精細化加工、包裝,我們的羊肉產品暢銷全國25個省市及香港等地,出口阿聯等國,每年出口創匯2000萬元以上,已成為百勝(中國)、海底撈、阿西婭等知名餐飲企業的羊肉產品供應商,市場佔有率持續擴大。」該公司副總經理楊燕忠告訴記者。

據了解,環縣近年來引進了3個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落戶,建辦精深加工廠2處、萬隻以上規模肉羊良種繁育場3處、奶羊繁育場1處、肉羊制種基地1個。

依託這些「領頭羊」,環縣建立了良種繁育、技術支撐、標準化規模養殖、飼草料生產加工、屠宰加工倉儲、產銷對接、品牌營銷、金融保險支持的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循環鏈,形成了閉環的羊產業鏈條。

慶陽偉赫乳業設計建造的通風乾燥、擁有超大活動面積的現代化羊舍,為羊只提供舒適的環境和全面的營養。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毛婧雯 攝

打造一套好鏈條,獲取超額大利潤。在甘肅,越來越多的地方像環縣一樣,正依託肉羊產業鏈,將羊產業發展成為助農增收的「優勢盤」。

品牌化助力新發展

養殖形成規模後,必然要建立全產業鏈。而產業鏈建成之後,品牌的打造也就成為當務之急。

酒香也怕巷子深。很長一段時間,包括羊產業在內的我省特色扶貧產業,產出了不少優質特色農產品,但由於品牌不夠響亮,知名度不高,在全國的市場佔有率一直處於低位。

針對這一現狀,省委、省政府近兩年實施「甘味」農產品品牌營銷戰略。今年6月,我省舉辦「甘味」農產品品牌發布會暨消費扶貧宣傳推介活動。

在「甘味」品牌戰略帶動下,羊產業也迎來新發展,「東鄉手抓羊肉」「靖遠羊羔肉」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公用品牌在全國市場上越叫越響。

品牌建設,讓民勤羊肉香溢四海。為了提升民勤羊肉的知名度,當地政府結合蘇武文化,打造了「蘇武沙羊」品牌,並組織相關企業,赴全國各地參加洽談會、展銷會,短時間內便讓民勤羊肉的知名度、美譽度得以提升。2019年9月,民勤縣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譽名為「中華蘇武沙羊美食之鄉」。

民勤將蘇武沙羊作為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發展了一批擴繁場、養羊專業村、羔羊繁育戶和育肥小區,建設了一批規模化飼草基地,全縣肉羊養殖規模達到300萬隻以上。新甘肅·甘肅農民報特約記者 馬愛彬 攝

隨著品牌影響力的擴大,民勤的羊產業又上了一大臺階。縣裡除了通過補欄擴群、種羊引進、品種改良等措施擴大養殖規模之外,還積極培育企業建鏈條,發展羊肉精深加工,推動羊產業提質增效。如今,民勤縣肉羊年總產值達11.6億元,農民人均來自肉羊產業的純收入達2336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7.7%。

養殖規模化、全產業鏈化、品牌化。甘肅羊產業扶貧奏響的「三重奏」,不僅讓整個羊產業得以協調、遞進式的發展,而且讓脫貧致富的步子走得更加穩健、持續。在隴原大地,越來越多的貧困戶正靠著羊產業,日子過得「喜洋洋」。

相關焦點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馬鈴薯在保障甘肅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土豆實現了華麗蛻變,它見證了甘肅人改造山河、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的歷史進程。  對甘肅來講,馬鈴薯是既能保障糧食安全又能為農顯著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30萬畝,馬鈴薯總產量預計達到1500萬噸以上。近期我們組織技術人員在安定等地實地測產,畝產量均在2噸以上。從測產看預計全省今年外銷銷售鮮薯500萬噸。」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馬鈴薯在保障甘肅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小土豆實現了華麗蛻變,它見證了甘肅人改造山河、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的歷史進程。小土豆的大產業從每年的9月底開始,剛剛從土裡刨出來的馬鈴薯鮮薯便會陸續乘坐一輛輛「專車」,從定西國家級馬鈴薯批發市場出發,駛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地的終端大型市場。
  • 種草養羊走對路 「洋洋得意」奔小康——甘肅環縣羊產業發展紀實
    新華社蘭州1月3日電 題:種草養羊走對路 「洋洋得意」奔小康——甘肅環縣羊產業發展紀實  新華社記者張文靜、郭剛、程楠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養羊歷史悠久。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羊產業,推動脫貧攻堅進程。「種草養羊走對路,『洋洋得意』奔小康。」
  • 幫扶甘肅慶城縣群眾脫貧「摘帽」奔小康
    原標題:幫扶甘肅慶城縣群眾脫貧「摘帽」奔小康   南開區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
  • 港媒:「羊」眉吐氣 「咩」文化扮靚羊城
    港媒:「羊」眉吐氣 「咩」文化扮靚羊城 2015-02-16 09:50:32無論曾經遇到多少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告訴自己:拿出信心,以堅定的意志與行動力,為自己打造充滿希望、得意「羊羊」的一年。香港《大公報》16日文章稱,羊年將至,作為羊城的廣州今年大打羊年宣傳牌,推出「咩」系列羊城文化宣傳,由馬年「馬上有」切換到羊年「咩都有」。
  •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甘肅省拉開架勢構建產業扶貧...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薛硯「咩……咩……」提著一筐飼草,環縣曲子鎮西溝村村民宋萬裡來到羊圈裡餵羊,圈裡37隻湖羊膘肥體壯。宋萬裡笑著說:「這幾年,養羊收入挺好,今年賣了近20個羊羔,掙了2萬多元。」2018年,宋萬裡收到「10隻基礎母羊+1隻種公羊」的產業扶持「大禮包」,蓋圈舍、搭草棚有政府補助支持,精準扶貧貸款和到戶產業資金入股村裡的合作社,每年還有5000元分紅,一家人靠養殖「羊」眉吐氣,2019年順利脫貧。宋萬裡一家靠養殖2019年順利脫貧。
  • 伊利探索實踐精準扶貧模式用產業帶動「伊起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伊利集團積極探索實踐「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推進脫貧攻堅。全面脫貧「三步走」 鄉村振興奔小康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伊利將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貧困戶在脫貧的基礎上不返貧,進而實現鄉村振興。
  • 產業形成「小氣候」——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一
    產業形成「小氣候」——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一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侯小寶民勤溫室大棚內,村民採摘成熟蜜瓜。,與甘肅持續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密不可分。這個「美麗」的產業正式落戶天祝,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如果說規模的擴大開了個好頭,「金字招牌」的樹立則增添了發展信心。2018年11月11日,天祝縣被授予「中國高原藜麥之都」稱號。天祝縣「趁熱打鐵」,以打造全國藜麥種植中心為目標,聯合甘肅純潔高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58億元建設藜麥扶貧產業園。
  • 金融扶貧興產業 趕著黃牛奔小康
    自2017年成為金融貸款信用村以來,該村累計放貸扶貧小額信貸150萬元、惠農貸500萬元,用金融貸款前後購進基礎母牛500餘頭,為發展肉牛養殖奠定了基礎。「我是2014年的建檔立卡戶,這幾年黨的扶貧政策好,給我們辦理金融貸款幫助我們發展肉牛養殖,我用了9萬元貸款,購買9頭牛,現在我的牛已經發展到23頭,到年底還能發展幾頭,不用幹別的就靠養牛我也能奔小康了。」建檔立卡戶張金虎這樣介紹道。
  • 【脫貧攻堅奔小康】甘肅走出一條「拉麵脫貧路」
    頭條專題   原標題:【脫貧攻堅奔小康】  甘肅走出一條「拉麵脫貧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嚴存義 杜雪琴  據我省商務部門不完全統計,目前甘肅省約有4000多家蘭州牛肉拉麵店,年營業額120億元,從業人員4萬多人。
  • 拔除窮根有「藥」方——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六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從零星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藥材原材料售賣向精深加工轉變……得益於產業扶貧的「對症下藥」,「千年藥鄉、天然藥庫」的甘肅,近3年來中藥材產業「藥香四溢」。康縣三河鎮大灣村村民收穫天麻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黃培軍 攝在標準化種植過程中,我省還實施了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既讓中藥材「長得快、吃得好」,又提升了中藥材的品質,促進了產業可持續發展。今年全省種植的中藥材,標準化率達到40%以上。
  • 凝心聚力奔小康——天水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綜述
    凝心聚力奔小康——天水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天水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水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舉全市之力盡銳出戰、攻堅克難,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 「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五」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甘肅...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長期以來,甘肅將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民解決溫飽和脫貧致富的產業大力發展。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結合甘肅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特色產業,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持續穩定增加,品質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馬鈴薯產業全面升級。
  • 百日攻堅 一線記錄:甲谷村養殖分紅 產業扶貧奔小康
    甲谷村養殖分紅 產業扶貧奔小康 8日上午,昭覺縣特口甲谷村熱鬧非凡,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因為這天是養殖專業合作社生豬養殖收益分紅大會。
  • 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題: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開欄的話:「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終將成真。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
  • 高原夏菜遠銷粵港澳大灣區助力蘭州農民奔小康
    9月22日至26日,「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西部行」走進甘肅。十餘家來自粵港澳地區主流媒體的記者「零距離」感受蘭州、武威等地在脫貧攻堅、經濟發展、文化旅遊等多領域的發展建設情況。記者了解到,小小一棵高原夏菜,既讓灣區市民的餐桌上有更多質優味美的選擇,也讓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走進小康生活。
  • 山東:三代九間棚人接力奔小康 15萬畝扶貧金銀花開滿全國
    老劉家三代小康路昔日窮山村九間棚走出大山「闖富路」,15萬畝扶貧金銀花開滿全國這幾年,隨著村民收入增加,越來越多的九間棚人住進了二層樓,開上了小轎車。在九間棚村的盤山路上,轎車逐漸替代了摩託車與自行車。
  • 南召縣小店鄉:香菇產業助力脫貧奔小康
    南召縣小店鄉:香菇產業助力脫貧奔小康河南經濟報記者周美嬌 通訊員張海濤南召縣小店鄉建坪村位於山區村落,屬演義山,這裡高山叢林圍繞,夏天是山清水秀,滿山綠油油的,空氣新鮮,冬天是滿山霧霾清涼,冷颼颼的
  • 產業扶貧結碩果 津金同心奔小康
    該項目促進了小金蘋果全產業鏈發展,實現了「造血式」扶貧。自2019年10月共享農莊運營以來,25間民宿實現營業額35萬餘元,銷售蘋果收入110萬元,木欄村實現人均增收2311.54元。木欄村村支書龍華貴說:「我們要以此為龍頭,帶動更多鄉親致富奔小康。」  蘋果林嫁接旅遊增值了,玫瑰花在對口幫扶中也開始怒放。
  • 方大特鋼員工:同吃一鍋飯 攜手奔小康
    牽手東鄉,東西合作  「全國脫貧看甘肅,甘肅脫貧看臨夏,臨夏脫貧看東鄉。」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以東鄉族為主體的縣,屬於「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堪稱「貧中之貧,困中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