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五」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甘肅...

2020-12-23 每日甘肅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長期以來,甘肅將馬鈴薯產業作為農民解決溫飽和脫貧致富的產業大力發展。

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結合甘肅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特色產業,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

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持續穩定增加,品質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馬鈴薯產業全面升級。

2019年,全省馬鈴薯產業產值達到230億元,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建成了定西安定區、會寧縣兩個馬鈴薯百萬畝產業大縣,帶動周邊種植30萬畝以上的產業大縣8個……

昔日的「土蛋蛋」,變身貨真價實的「致富薯」「小康薯」,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依靠馬鈴薯實現脫貧致富。

洋芋花開「賽牡丹」。 (資料圖)

破解發展瓶頸 穩定產業基礎

自從把土地託管出去種植馬鈴薯,自己再在合作社務工,劉凡家的日子一下好了起來。種了大半輩子馬鈴薯,64歲的他怎麼也沒想到,靠著馬鈴薯也能有如此好的收入。

「今年託管了6畝,以前這些地都荒著,現在一畝地少說有個幾百元的收入。合作社打工每月還收入3200元。」播種的四月,劉凡在鎮裡的安泰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忙著拌種準備種植。

劉凡是安定區稱鉤驛鎮周家河村人,和當地眾多貧困群眾一樣,多年來守著旱地種馬鈴薯,「苦」上一年,不見收益。隨著近些年兒女外出打工,自己和老伴上了歲數,家裡的地多半都荒了。

馬鈴薯在哪都可以長,但定西有些土地只能長馬鈴薯。乾旱貧瘠的土地上,老百姓粗放種地,算上勞力,種一年賠一年,撂荒屢見不鮮;隨著大量勞動力出外務工,許多曾經種著馬鈴薯的土地變成撂荒地。

馬鈴薯成為定西的名片。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產業要發展,面積和產量是基礎。安定區拿出產業發展該有的定力,想方設法穩住規模。他們將焦點對準撂荒地、閒置土地,培育和壯大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戶種植,使得沉睡的土地資源被喚醒,群眾發展的積極性被極大調動。

自從鎮裡有了農機合作社,劉凡就迫不及待將土地託管給合作社,每年分紅。

「全程託管又可分為收益型全託和服務型全託兩種。收益型全託是每畝產生的利潤合作社與農戶按四六分成。服務型全託產品全部歸農民,合作社收取全程的服務費。」安泰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廷發告訴記者,2020年,合作社收益型全託800畝,預計收入14.2萬元。

不僅僅是安定區,全省各地都進行著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將旱作農業與糧食安全結合,將撂荒地與產業發展結合,將休耕與農作結合……推進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增長、產量持續提升。截至2019年,甘肅馬鈴薯面積1026萬畝、較2015年增長5.8%。

在定西舉辦的馬鈴薯大會吸引了眾多國外專家參與。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馬鈴薯種植形成規模,龍頭企業及合作社為主的新型經營主體起到關鍵的作用。激勵廣大種植馬鈴薯的貧困農戶願意種、願意多種,更是發展的關鍵。

張廷發說,為了保證貧困群眾的收益,當地早就探索出一條完整的帶動模式「藍天模式」。這是由一家在安定區巉口鎮成長起來的全國馬鈴薯澱粉行業龍頭企業——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發起的。

藍天集團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在安定區各鄉鎮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再組織各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籤訂訂單合同,統一馬鈴薯種植品種、統一收購馬鈴薯。

「藍天公司以每斤0.45元的價格與合作社籤訂訂單回收協議,合作社以每斤0.4元的價格與貧困戶籤訂收購協議,保障了農民的收益。」張延發說,目前,合作社已與貧困戶籤訂馬鈴薯供銷合同1235份,帶動貧困戶658戶,戶均種植馬鈴薯12畝,貧困戶每年增收3200元。

2019年藍天公司的聯合社與26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籤訂訂單,建成澱粉加工專用馬鈴薯種植基地10萬畝。

讓貧困群眾的收益有保障,無疑是激勵群眾馬鈴薯的關鍵。

近些年,甘肅馬鈴薯產業開展產銷對接過程中,堅持政府市場兩手並用,為農戶種植馬鈴薯在收入上加了一道「保險鎖」。

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省馬鈴薯產業產銷協會和澱粉行業協會聯手運作市場,在廣泛調研全國鮮薯和澱粉供需狀況的基礎上,提出了我省產地馬鈴薯收購不低於0.5元每斤的目標價位,並及時發布價格信息,給予預期引導。

通過馬鈴薯經銷協會和澱粉行業協會有效聯合購銷大戶、加工企業攜手運作,握緊拳頭、一致對外、直銷終端,2019年甘肅實現了馬鈴薯平均每斤高於0.5元的目標價格。以馬鈴薯協會為主,共組織外銷馬鈴薯約300萬噸,銷售精澱粉、全粉及休閒食品17萬噸,較上年增收20億元以上。

綠色化標準化 產業提質升級

安定區是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被當地人稱為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嚴重製約著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解決這些問題,推廣實用有效的技術成了關鍵,提升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成了關鍵。安定區立足實際,大力引進旱作農業技術,全力打造種植地塊集中連片、配套設施完善、高產穩產、全程機械化的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全面推廣「黑膜覆蓋+脫毒種薯+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等綜合實用技術,馬鈴薯產業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

四月,正是馬鈴薯種植的好時候。月初,安定區稱鉤驛鎮就組織農機服務隊對土地進行旋耕、深松、施肥,中旬集中時間進行了馬鈴薯種植。

月末,站在稱鉤驛鎮萬畝加工型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剛剛種完馬鈴薯的土地,全部覆蓋著黑色的地膜,在陽光下閃著光,蔚為壯觀。

基地採用高產高效種植技術,按照種植品種、地膜覆蓋、配方施肥、機械耕作、病蟲害防控的「五統一」種植標準,所產馬鈴薯品質高、加工性能好。

綠色化標準化種植的馬鈴薯,已與藍天公司籤下的訂單,1畝地純收入約1400元,萬畝基地就可以創造1400萬元的價值。

甘肅大力推進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種植,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圖為民樂縣馬鈴薯收穫現場。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依託綠色標準化馬鈴薯基地建設,馬鈴薯的品種得到保證,為貧困群眾、合作社、馬鈴薯企業等參與的每個個體都帶來發展的實惠。

「公司今年已接下6萬多噸的馬鈴薯澱粉訂單,需要約20噸的鮮薯。」藍天公司董事長李幸澤說,去年,公司每斤最高收購價能達到0.6元。

從過去填飽肚子的「救命薯」,到現在帶動產業發展的「致富薯」,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每一步都走得越來越堅定,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種植基地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019年全省馬鈴薯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全省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680萬畝。全省馬鈴薯產量達到1500萬噸、較2015年增長32.7%。

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探索從未停止。在位於安定區魯家溝鎮的千畝示範點上,一個囊括馬鈴薯產業的全新技術、新品種、新機械的展示,搭建起全省乃至全國馬鈴薯種植領域最前沿的展臺。

「這是我省馬鈴薯產業新品種的擂臺、新技術的展臺、新農機具的舞臺、學習交流的平臺。」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常宏說,千畝的土地上引進了78個國內外馬鈴薯品種,其中20個在進行展示,50個在進行評比,8個在示範推廣,為各縣區進行直觀的學習做好了基礎工作。

在這裡,新技術、新品種、新農具得到進一步展示,也是在這樣的不斷探索和嘗試下,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具的不斷迭代、培育、發明,從示範田走向田間地頭,為助農增收貢獻出一份力量。

用優勢做文章 全產業鏈發展

種地和打工收入越來越好,讓雷應龍幹起活來更有勁。這離不開馬鈴薯種薯產業。

「以前種洋芋隨便種,根本賣不了幾個錢,最不好的時候賣給澱粉廠一斤就8分錢。如今種種薯,合作社一斤0.5元保底價收購,去年我就收入1萬多元。」雷迎龍說。

不僅如此,通過在鎮裡的馬鈴薯種薯產業園打工,雷迎龍的工資漲到4000元。一家人穩定脫貧,全靠著馬鈴薯種薯產業。

雷迎龍的家位於定西市渭源縣五竹鎮,屬於典型的高寒陰溼冷涼區,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徵非常適宜馬鈴薯種植和種薯的繁育。

「種薯很受市場青睞。去年,合作社就收購了當地農戶的種薯6500萬噸,盈利約100萬元。」產業園負責人劉永紅介紹,當地在種薯產業的發展優勢,讓他在3年前從經營商品薯轉型,專心生產起馬鈴薯種薯。

渭源縣大力發展種薯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何春喜 攝

今年,合作社將組建自己的組培室,生產脫毒瓶苗,進一步降低生產原原種的成本。合作社今年帶動833戶貧困戶建設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1500畝、一級種繁育基地2000畝。

近年來,渭源縣緊抓發展機遇,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和潛力,因地制宜推動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如今,渭源縣年外銷種薯達50萬噸以上,銷往雲南、貴州、四川、新疆、陝西等多個省份。

甘肅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薯脫毒繁育基地,年生產原原種12億粒,其中向外省銷售原原種4億粒以上、原種2萬多噸。

目前,甘肅已發展形成以中部澱粉加工型、河西沿山冷涼地區及沿黃灌區薯條薯片全粉加工專用型、隴東南早熟菜用型和高海拔地區脫毒種薯繁育四大生產基地,優勢產區面積佔全省種植面積的70%以上。

制約產業發展瓶頸在不斷突破,各地發展優勢不斷凸顯,馬鈴薯產業的潛力在哪裡?馬鈴薯種植的精準細分的背後,是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

每到馬鈴薯上市季節,在安定區巉口鎮的定西馬鈴薯產業園口精深加工區都會看到來交售馬鈴薯的各類車輛排起長隊,園區內的企業開足馬力生產,人頭攢動,一派忙碌景象。

近年來,安定區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產量130萬噸以上。為確保貧困群眾增產就能增收,安定區不斷發展壯大馬鈴薯加工企業,加強自我消化能力,穩定馬鈴薯價格,提高附加值。

經過多年發展,安定區現有馬鈴薯加工企業11家,馬鈴薯及其製品生產線49條,生產能力達62.06萬噸,形成了以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休閒食品為主的加工體系,有力地推動了馬鈴薯產業向全產業鏈、循環化發展。

渭源縣一馬鈴薯食品加工車間,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包裝。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何春喜

目前,安定區馬鈴薯產品轉化率達30%以上,有效延長了產業鏈條,實現了馬鈴薯產業就地加工增值,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在安定區,馬鈴薯加工產品由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延伸到主食粉、馬鈴薯麵粉、蛋白粉、粉皮、粉絲、粉條、水晶粉、餅乾、薯泥、糕點等主食化產品及休閒食品,加工產品不斷豐富。同時,實施了澱粉全降解環保餐盒及包裝材料項目、馬鈴薯休閒食品生產項目等精深加工項目20多個,以澱粉加工等低耗能低汙染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百味馬鈴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在全省,目前已建成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100餘家,其中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10家,馬鈴薯製品加工能力80餘萬噸,年加工鮮薯300多萬噸,加工產品已經由精澱粉為主拓展到高檔休閒食品、新型工業產品及廢渣廢水綜合利用等多種產品。

2019年,甘肅加工精澱粉12萬噸,全粉2萬噸、休閒食品及主食化產品2.8萬噸。以全產業鏈的打造為基礎,以馬鈴薯為主導產業的地區,在扶貧路上牢牢將農戶拴在產業鏈的整個生產環節。

甘肅有句話「洋芋花開賽牡丹」。從這幾年馬鈴薯作為甘肅「六大特色產業」發展的實際效果來看,這洋芋花不僅開得鮮豔動人,果實也是滿滿當當的,讓群眾脫了貧,更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相關焦點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馬鈴薯在保障甘肅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土豆實現了華麗蛻變,它見證了甘肅人改造山河、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的歷史進程。李旺澤,曾經在定西市安定區深耕馬鈴薯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土豆書記」。如今,作為甘肅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他對全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狀況更是如數家珍。  據李旺澤預測,全省今年銷售鮮薯500萬噸,加工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薯條、薯片、粉條、粉絲等系列產品50萬噸。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小土豆實現了華麗蛻變,它見證了甘肅人改造山河、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的歷史進程。小土豆的大產業從每年的9月底開始,剛剛從土裡刨出來的馬鈴薯鮮薯便會陸續乘坐一輛輛「專車」,從定西國家級馬鈴薯批發市場出發,駛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地的終端大型市場。趕在中秋、國慶期間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 小...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百味馬鈴薯。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結合甘肅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特色產業,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持續穩定增加,品質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馬鈴薯產業全面升級。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
    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結合甘肅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特色產業,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  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持續穩定增加,品質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馬鈴薯產業全面升級。
  • 「羊」眉吐氣奔小康——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二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毛婧雯興羊業,發「羊財」。甘肅開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精準脫貧三年行動以來,羊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優勢布局逐步形成,產業鏈條迅速延伸,「甘味」羊肉金字招牌越來越亮,全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甘肅肉羊存欄量居全國第三,共有9個百萬隻肉羊大縣,羊產業產值超250億元。
  • 產業形成「小氣候」——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一
    產業形成「小氣候」——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一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侯小寶民勤溫室大棚內,村民採摘成熟蜜瓜。,與甘肅持續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密不可分。這個「美麗」的產業正式落戶天祝,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如果說規模的擴大開了個好頭,「金字招牌」的樹立則增添了發展信心。2018年11月11日,天祝縣被授予「中國高原藜麥之都」稱號。天祝縣「趁熱打鐵」,以打造全國藜麥種植中心為目標,聯合甘肅純潔高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58億元建設藜麥扶貧產業園。
  •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科技+產業扶貧:小土豆種出大產業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科技+產業扶貧:小土豆種出大產業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0日 11:25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訊(記者 王小英)「苦而不可居」、「隴中苦瘠甲於天下」,這是晚清名臣左宗棠1876年對甘肅定西下的結論
  • 一顆小土豆 三個大產業—— 嵐縣土豆扶貧記
    (原標題:一顆小土豆 三個大產業—— 嵐縣土豆扶貧記)
  • 甘肅定西十年連辦馬鈴薯大會:小土豆「蝶變」大產業
    魏建軍 攝中新網甘肅定西10月18日電 (記者 魏建軍)2018中國·定西馬鈴薯大會17日開幕。全國近千名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齊聚甘肅定西,品嘗土豆盛宴,開展學術交流,推介採購招商,推動定西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貧困民眾脫貧致富。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果產業
    因此,甘肅「六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的林果產業也應時而興。  近年來,甘肅省緊盯群眾增收問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發展林果產業。從河西到隴東,從戈壁到塬上,一株株綠苗種下地,一顆顆金果結出來,貧困地區林果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林果產業已經成為甘肅脫貧攻堅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 「央視網」「薯」你行 看小土豆如何發展成大產業
    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在甘肅定西的地位從未被超越。9月24日至28日,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在甘肅定西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馬鈴薯主產縣代表和國內馬鈴薯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的企業代表齊聚定西,以「薯」為媒,探討馬鈴薯產業發展大計,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
  • ——2019年甘肅破解產業扶貧「卡脖子」難題深度解讀
    面對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省委省政府把產業扶貧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緊緊扭住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這個關鍵,構建起全省產業扶貧的「四梁八柱」。  過去一年,甘肅產業扶貧全面拉開架勢,「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量分別增長4.8%、6.1%、15.9%、16.2%、2.2%、11.1%,前三季度全省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3%,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速居全國第1位。為全省2019年淨減貧93.5萬人、31個貧困縣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
  • 【產業經】內蒙古烏蘭察布: 「小土豆」成為脫貧攻堅「大產業」
    目前,烏蘭察布人均來自馬鈴薯產業的收入已佔到種植業總收入的53%,佔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0%。繼2009年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之都」之後,今年,烏蘭察布市又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同時,「烏蘭察布馬鈴薯」還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農產品百強榜,品牌價值超過100億元,烏蘭察布的「小土豆」已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蛋蛋」。
  • 扶貧「小香薯」變身增收大產業
    盛夏時節,記者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組來到上饒市廣信區湖村鄉西龍崗村,這裡到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省交通運輸廳建管處副處長、駐上饒市廣信區湖村鄉西龍崗村第一書記廖曉鋒最近開始填寫和整理貧困戶「幸福帳單」,看到農戶的一項項收入,他不禁感嘆:扶貧「小香薯」,甜入農戶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果產業枝頭結滿「致富果」西峰區溫泉鎮劉店村的蘋果近年持續穩產增收。在脫貧攻堅的探索與實踐中,甘肅意識到,這些限制其他產業發展的因素,卻是發展經濟林果的優勢條件。因此,甘肅「六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的林果產業也應時而興。近年來,甘肅省緊盯群眾增收問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發展林果產業。
  • 拔除窮根有「藥」方——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六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從零星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藥材原材料售賣向精深加工轉變……得益於產業扶貧的「對症下藥」,「千年藥鄉、天然藥庫」的甘肅,近3年來中藥材產業「藥香四溢」。康縣三河鎮大灣村村民收穫天麻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黃培軍 攝在標準化種植過程中,我省還實施了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既讓中藥材「長得快、吃得好」,又提升了中藥材的品質,促進了產業可持續發展。今年全省種植的中藥材,標準化率達到40%以上。
  • 「甘味」驅走「苦瘠」:甘肅產業扶貧「四變」
    如今,「牛羊菜果薯藥」特色產業體系已經形成,農資入甘熱潮湧動,掛著「甘味」品牌的農產品「抱團」闖市場……寒旱、貧乏的土地重綻新顏。   「老三寶」變「新三寶」   甘肅的幹部群眾常說一句玩笑話:甘肅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三寶」實為一物,玩笑中透著一股辛酸和產業難發展的無奈。   「種洋芋不成,養牛怎麼樣?」
  • 「產業扶貧」小薯尖、大產業
    株洲新聞網11月6日訊(通訊員 肖霜)「300畝薯尖,每畝產量8000斤左右,每斤2元,在這上班每天還能領到150元左右的工資,年底還能根據合作社收益進行股份分紅……」望著綠油油的薯尖,淥口區朱亭鎮龍鳳村村民譚根深喜形於色。
  • 定西 小土豆做成大產業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易思耿安定區馬鈴薯喜獲豐收。 安定區委宣傳部供圖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通訊員 漆曼莉 王金生 易思耿曾經,馬鈴薯是定西這方土地上的「救命薯」,如今,馬鈴薯在隴中兒女手中實現了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脫貧薯」「致富薯」的華麗蛻變。
  • 東西部扶貧協作科技助推產業合作成果系列報導
    ——助力脫貧攻堅、津甘產業合作項目籤約儀式在蘭州舉行  為進一步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果,12月26日上午,「助力脫貧攻堅,津甘產業合作項目——共同開發甘草多糖院內製劑高科技項目」籤約儀式在蘭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