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味」驅走「苦瘠」:甘肅產業扶貧「四變」

2021-01-14 荔枝網新聞

  「苦甲天下」曾是甘肅最真實的寫照。如今,「牛羊菜果薯藥」特色產業體系已經形成,農資入甘熱潮湧動,掛著「甘味」品牌的農產品「抱團」闖市場……寒旱、貧乏的土地重綻新顏。

  「老三寶」變「新三寶」

  甘肅的幹部群眾常說一句玩笑話:甘肅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三寶」實為一物,玩笑中透著一股辛酸和產業難發展的無奈。

  「種洋芋不成,養牛怎麼樣?」精準扶貧行動實施以來,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峽口鎮開始引導村民發展牛羊養殖,党家墩村村民邵存娥禁不住問起身患殘疾的丈夫柏東河。

  幾年前,柏東河因意外事故喪失部分勞動力,家裡雙親年邁,家庭的重擔落在邵存娥一人身上。過去賴以生存的「三寶」也成了「雞肋」,在乾旱的黃土地裡忙碌一整年,10畝地的洋芋也僅夠滿足溫飽。

  「人不能讓生活困死。」邵存娥說,她決定養牛。2016年,種了二十幾年洋芋的邵存娥在精準扶貧貸款的支持下,養了5頭西門塔爾母牛。如今,邵存娥養牛規模從5頭擴大到21頭。養殖規模擴大還改變了家庭傳統的種植結構,她不僅將5畝馬鈴薯改種青貯玉米,今年還流轉了7畝地。

  現在邵存娥家有了新「三寶」:洋芋、牛、青貯玉米。靠養牛,邵存娥家在2018年底脫貧。最近,她正在了解小額貸款,想著年底再建一間牛棚。

  不是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而是一方人要用好一方水土。

  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像邵存娥一樣,開始換個思路謀發展。日積月累,貧瘠的隴中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成了蘋果最佳種植區;貧中之貧的「三區三州」地區形成了牛羊養殖產業帶;即便傳統的馬鈴薯產業也走上了標準化、集約化的路子,培育的良種遠銷海外……

  如今,「老三寶」變成了以果蔬、牛羊、中藥材為主的「新三寶」。在甘肅,貧困家庭大都有了2項或2項以上增收渠道。

  截至2019年底,甘肅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552萬人減少至1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9%。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統計,僅2018年至2019年底期間,甘肅依靠發展產業和勞務輸出脫貧的人口達131.45萬人,佔脫貧人口的76.8%。

  「進城謀生」變「下鄉務工」

  農村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貧困村民脫貧增收,還吸引城鎮居民到村裡務工。

  在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鎮,居民侯思思最近一直忙著在藥田裡除草,一天有110元的收入,僱她的是理川鎮汪布村的村民孫玉選。

  「每天早晨6點,有務工需求的居民便聚集在哈達鋪橋頭,招工的村民開車來接。」侯思思說,每天還包早、中兩餐,下午忙完有專車送到家門口。

  近年來,中藥材種植規模在當地不斷擴大。隴南市宕昌縣理川、哈達鋪等鄉鎮交界的拉路梁一帶,已形成11.3萬畝的中藥材種植基地。

  產業規模的擴大,催生了大量用工需求。孫玉選說,中藥材從種植到收穫需要大量人工,特別是近幾年雨水充沛,藥田鋤草比往年多了幾輪。「每次鋤草,家裡的8畝藥田需要2名務工人員忙碌半個月時間才能完成。」

  在種植中藥材之前,孫玉選在縣上的工地、餐館打零工討生活;如今城鎮居民到農村務工,自己成了用工者,他直呼沒想到。

  現在,理川、哈達鋪等鄉鎮已自發形成了到農村務工的特色勞務市場,勞動力供不應求。有幾次,孫玉選就撲了空。侯思思就是他在理川鎮招工無果後,驅車跑到幾十裡外的哈達鋪招到的。

  記者在甘肅多個縣區採訪發現,城鎮甚至縣城居民到農村務工已不是新鮮事。理川鎮鎮長李雖玉介紹,隨著農村產業不斷發展,農村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通村硬化的水泥路將村裡發展的產業與外地市場連接起來,村裡興起的合作社、企業等市場經營性主體逐漸壯大,城鎮居民到農村務工或將成為一種新趨勢。

  農村產業的發展還吸引不少致富能人返鄉創業,大片撂荒地得以復耕。

  兩年前,記者在甘肅省皋蘭縣三和村採訪時,村前還是雜草叢生的撂荒地。今年再次來到此地,原本撂荒的地裡種滿了馬鈴薯、「和尚頭」小麥等作物,長勢喜人。

  三和村黨支部書記袁維舜介紹,村裡有2400畝撂荒地,有不少撂荒十餘年了,今年全部復耕。

  流轉了1000畝地的焦興全告訴記者,近幾年,當地結合實際發展起了「和尚頭」小麥等特色產業,一批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提升了他流轉撂荒地發展種植業的底氣。

  「通過土地流轉,以往村民碎片化的土地被集中整合起來,便於機械化耕種,土地產出效率也提升了。」焦興全說。

  「望天收」變「旱澇保收」

  位於大山深溝的張鐵村是隴南市禮縣深度貧困村,村裡的土地以「臥牛田」「眉毛田」為主,地塊小、分散、坡度大。並且張鐵村三年兩災,滑坡、泥石流多發,「望天收」也成了村民過去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今年8月以來,連續強降雨引發了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張鐵村430畝中藥材受災,其中100畝絕收,群眾面臨返貧風險。

  與張鐵村一樣,生存條件差、產業基礎弱、自然災害多發是甘肅很多貧困村面臨的突出問題。

  今年5月末,一場冰雹讓天水市秦州區茹家灣村劉福生家的櫻桃園幾近絕收。「樹皮都被砸開了花。」他說,沒想到的是,一周後他就拿到了14200元的保險賠付。

  劉福生介紹,當地政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免費辦理了農業保險,自己一分錢沒花便得到賠付。

  農業保險極大緩解了災害對產業的影響。「這幾天,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村裡開展保險理賠工作,受災群眾很快便能拿到保險理賠款。」張鐵村村黨支部書記趙希珍介紹,村裡基本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業保險全覆蓋,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戶、存在返貧風險的脫貧戶等群體的保險覆蓋力度也在加大。

  不止如此,農業技術的應用推廣為貧困農民增產增收,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甘肅省榆中縣李家莊村,種了二十多年菜的高秀花重新當起了「學徒」,她學習的不是種「稀罕」品種,而是「不用化肥和農藥也能增產」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

  去年應用新技術後,高秀花家的2棚茄子和西紅柿不僅節省了數千元農藥、化肥成本,平均產量還提升了20%。今年,她又新增了3座大棚。

  據了解,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乾旱少雨的甘肅便通過「地膜革命」「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曾經吃「救濟糧」的定西市通渭縣,一躍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如今,水肥一體化的節水技術讓遍地不長草的茫茫戈壁灘,變成蔬菜、瓜果豐產的沃土。智能化溫室大棚讓貧瘠的隴原大地,也能結出火龍果、百香果、蓮霧等熱帶水果。設施化、機械化、智能化、數位化的現代絲路寒旱農業正在孕育新機。

  「苦甲天下」變「甘味」綿長

  在中國消費扶貧生活館甘肅館裡,統一標識「甘味」品牌的蘋果、馬鈴薯、牛羊肉、中藥材等特色農副產品,吸引眾多參觀者的眼球。

  這是甘肅正在舉行的消費扶貧月活動。去年以來,甘肅統籌六大特色產業打造一個區域品牌——「甘味」,數千種特色農副產品「抱團」闖市場,提升區域產品的競爭力和附加值。

  中國好食材股份有限公司看中「甘味」的市場潛力,今年與廣州企業籤訂了10億元的合作項目,助力「甘味」農產品與東部市場的產銷對接。公司負責人徐嫣介紹,近年來,以「牛羊菜果薯藥」為主的特色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綠色有機成為「甘味」農產品的底色,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在不斷提升。

  不止如此,一大批省內外資金足、技術強、管理優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紛紛在甘肅投資。

  金秋時節,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海升現代農業示範園裡春意盎然,新一茬彩椒已經開花,小乳瓜掛滿了藤。這個佔地20萬平方米的單棟連體現代化智能玻璃溫室,作物所需的光、熱、水、肥等,通過電腦實現自動控制。

  園區副總經理李自軍介紹,企業去年投資甘肅以來,彩椒、串番茄等果蔬年產量達5600噸,銷往國內沿海城市的高端市場。

  以往地廣人稀的區位劣勢,正成為甘肅現代農業發展的優勢。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看中了這一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在西北投資的9個現代化智能蛋雞養殖區中,有8個落地甘肅,目前均已投產運營。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統計,僅2019年甘肅培育引進投資規模千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項目就有112個。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介紹,這批投資者不要求資金、稅收等政策優惠,帶著成熟的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組織形式,真金白銀投資種植養殖業。

  在農資入甘帶動下,甘肅還從生豬淨調入省份轉變為淨調出省份。僅今年上半年,甘肅淨調出生豬40萬頭,超過去年全年。

  「甘味」綿長,「苦瘠」褪色。如今的甘肅正煥發生機,綻放新顏。(記者王朋)

相關焦點

  • 「老三寶」變「新三寶」,甘肅「甘味」驅走了「苦瘠」
    新華社記者王朋攝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王朋)9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甘味」驅走「苦瘠」:甘肅產業扶貧「四變」》的報導。「苦甲天下」曾是甘肅最真實的寫照。如今,「牛羊菜果薯藥」特色產業體系已經形成,農資入甘熱潮湧動,掛著「甘味」品牌的農產品「抱團」闖市場……寒旱、貧乏的土地重綻新顏。
  • 產業做支撐 致富有甘味——甘肅打造「甘味」農產品品牌助推消費...
    產業做支撐 致富有甘味——甘肅打造「甘味」農產品品牌助推消費扶貧升級「甘味」農產品品牌發布會暨消費扶貧宣傳推介活動現場。6月21日,甘肅省委省政府在蘭州舉行「甘味」農產品品牌發布會暨消費扶貧宣傳推介活動,首次向社會各界發布《「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包含了50個區域公用品牌和150個企業商標品牌,涵蓋了甘肅「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及主要地方特色農產品。入選產品均為綠色、優質、安全可追溯的甘肅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
  • 【中國的脫貧智慧】「苦瘠」褪 「甘味」來 奮力書寫脫貧攻堅...
    2013年至今甘肅已減貧5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一半的貧困人口通過產業發展實現了脫貧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收入大幅增加同時,建立了自下而上的監督舉報機制,利用2部24小時省級投訴電話和「甘肅農村飲水」微信公眾號問題反映「直通車」,對反映的問題跟蹤問效、督促整改。產業扶貧今年以來,甘肅省堅持產業到戶精準扶持和區域產業體系構建有機結合,主攻「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大力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推進合作社規範提升,拉開架勢構建扶貧產業體系。
  • 如意甘肅助力消費扶貧 地道甘味香飄黃浦江畔
    為進一步加快脫貧攻堅步伐,推動甘肅省與長三角地區的深度合作發展,依託首屆全國消費扶貧月活動開幕之機,9月25日,由甘肅省人民政府和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聯合主辦,省農業農村廳、省文旅廳、省商務廳共同承辦的「品甘味 遊甘肅」2020長三角消費扶貧文旅周活動在浦東新區黃浦江畔——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幕。
  • 從「苦瘠甲天下」到追夢奔小康——中國扶貧「發源地」掠影
    這是寧夏西海固地區涇源縣六盤山旅遊扶貧開發試驗區(8月6日攝)。近年來,當地通過水土涵養和生態保護,已經走出了一條旅遊扶貧致富之路。翻開泛黃的史書,「隴中苦瘠甲天下」的記載不絕如縷。甘肅河西、定西和寧夏西海固地區——以「三西」並稱的這片黃土地乾旱少雨、地力貧瘠,曾被聯合國專家評價為「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1982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三西」建設的重大決策,從此開啟了我國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開發歷程。
  • 厚道甘肅「甘味」綿長——「甘味」農產品成為廣大消費者「舌尖上...
    原標題:厚道甘肅 「甘味」綿長 ——「甘味」農產品成為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記憶」厚道甘肅滋養了地道「甘味」;地道「甘味」散發著綿長醇香。甘肅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拉開架勢構建「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產業主導、地方品牌補充、依據稟賦布局、產業生態循環、產品特色突出、品質綠色安全、品牌叫響過硬的農業產業體系,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逐漸蹚出了一條「現代」方向引領、「絲路」時空定位、「寒旱」內在特質、「甘味」品牌標識的甘肅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子,並打造了獨具特色的
  • 「甘味」綠色食品規模增勢不減 持續發力產業扶貧
    (宋燕)蘭州百合、蘭州高原夏菜、定西馬鈴薯……29日,「春風萬裡 綠食有你」甘肅省綠色食品宣傳月(蘭州站)活動啟動,來自甘肅30家企業的11大類110多個綠色食品集體「亮相」。近年來,甘肅省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發展綠色優質特色農業,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和「品種、品質、品牌、標準化生產」建設(簡稱「兩個『三品一標』建設」),打造了一批具有甘肅特色的綠色、優質品牌農產品。
  • 【農民日報】隴原「甘味」分外香——甘肅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
    隴原「甘味」分外香——甘肅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綜述  農民日報記者 吳曉燕 魯明  高原夏菜、蘭州百合、靜寧蘋果、精品麩醋、胡麻油、香菇牛肉醬……日前,在甘肅省農業扶貧產業產銷協會、甘肅省農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的
  • 「苦甲」不再,「甘味」綿長——脫貧攻堅的甘肅味道
    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編者按:「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三十八「苦甲」不再,「甘味」綿長——脫貧攻堅的甘肅味道自打從山裡搬上樓房,63歲的史永梅摘掉了從小就一直戴著的頭巾,燙起了捲髮,笑容時常掛在臉上。
  • 「甘味」農產品大放光彩!甘肅品牌農產品現場籤約4億元
    今天上午,在賓客雲集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甘肅省舉辦「甘味」農產品產銷對接座談會,全國各大終端市場採購商與甘肅省經銷及生產企業現場籤約,籤訂「甘味」農產品銷售訂單約6.7萬噸,籤約總金額約4億元。
  • 樹起「甘味」大招牌
    如今,「甘味」暢行。旗下「靜寧蘋果」「秦安蜜桃」「瓜州蜜瓜」「平涼紅牛」「環縣羊肉」「玉門珍好」等地方品牌層出疊現,老牌的、新晉的特產名品高舉「甘味」大招牌競相爭豔,紅透國內亦享譽海外。    「甘味」不僅驅走了「苦瘠」,也寄託著甘肅鄉村振興的希冀。全省各地特色農產品在「甘味」這個「大招牌」羽翼下,大踏步邁向「大市場」。
  • 隴原「甘味」分外香
    來源:農民日報高原夏菜、蘭州百合、靜寧蘋果、精品麩醋、胡麻油、香菇牛肉醬……日前,在甘肅省農業扶貧產業產銷協會、甘肅省農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的「甘味臻選」特色農產品推介會上,這些產自隴原大地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成了各地與會客商、代表眼中廣受追捧的「明星」:來自四川、深圳等地的商會、企業紛紛與甘肅達成了農產品供銷協議,推介會總籤約金額超過
  • 甘肅禮縣:特色「甘味」持續發力 助力全面脫貧
    圖集 新華網11月27日電 題:甘肅禮縣:特色「甘味」持續發力 助力全面脫貧新華網 李楠11月2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困擾隴原大地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 「羊」眉吐氣奔小康——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二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毛婧雯興羊業,發「羊財」。甘肅開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精準脫貧三年行動以來,羊產業規模持續擴張,優勢布局逐步形成,產業鏈條迅速延伸,「甘味」羊肉金字招牌越來越亮,全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甘肅肉羊存欄量居全國第三,共有9個百萬隻肉羊大縣,羊產業產值超250億元。
  • 中國好食材攜手「隴貨甘味」拓寬甘肅農產品銷售渠道
    24日,由中國好食材股份有限公司與「隴貨甘味」消費扶貧直營店攜手舉行的甘肅甘味農產品消費扶貧促銷活動在甘肅會展中心舉行。    促銷活動現場,推出了包括蘭州百合、隴南橄欖油、天水辣椒、定西黨參、甘南犛牛肉、武威葵花籽、臨夏杏幹、康縣香菇等數十種甘肅特色農產品。
  •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科技+產業扶貧:小土豆種出大產業
    【治國理政新實踐·甘肅篇】科技+產業扶貧:小土豆種出大產業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08月10日 11:25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訊(記者 王小英)「苦而不可居」、「隴中苦瘠甲於天下
  • 唱紅「甘味」 帶火「甘味」 ——省民進提案讓「甘味」飄香全國
    讓「甘味」更甘 我省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孕育了眾多品質優良的特色農產品。 「近年來,我省各地立足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把『水淨、土良、氣優』的環境資源特點轉化為『獨一份、特中特、好中優、錯峰頭』的多樣『甘味』品牌優勢,扶貧產業正在經歷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散到聚、從弱到強的可喜變化。」
  • 「中央媒體看甘肅」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甘肅拉開...
    這意味著,甘肅最後的「貧困堡壘」被勝利攻克。至此,全省75個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隴中苦瘠甲於天下。」千百年來,貧困的影子始終縈繞在隴原的山川大地上,而今,甘肅終於歷史性地甩掉了貧困的帽子。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 這個「雙11」,「甘味」農產品廣州館也很美
    11月11日,由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甘肅省農墾集團主辦的「甘味」農產品廣州館開館儀式暨專場推介會在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二樓國際廳舉行。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此次在廣州設立「甘味」農產品展示展銷館,可以藉助珠三角地區的資源優勢,為甘肅省的優質農產品搭建銷售平臺,拓寬營銷渠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
  • 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它沉澱了定西人「苦瘠」的過往,亦彰顯了定西人傲驕的現在,更承載著定西人希冀的未來。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