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禮縣:特色「甘味」持續發力 助力全面脫貧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圖集

新華網11月27日電 題:甘肅禮縣:特色「甘味」持續發力 助力全面脫貧

新華網 李楠

11月2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最後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困擾隴原大地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此次摘帽退出的8個深度貧困縣分別是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臨夏縣,隴南市宕昌縣、西和縣、禮縣,定西市岷縣、通渭縣,慶陽市鎮原縣。

其中,擁有「秦皇祖邑·三國勝地」美譽的甘肅禮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先秦文化與中華原生文明的搖籃,黃河仰韶文化與長江巴蜀文化的交匯點。

禮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秦巴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甘肅省深度貧困縣,2013年底,該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5萬戶15.41萬人,貧困發生率32.32%。

想方設法扶貧,真心實意濟困。1994年,中央確定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定點幫扶禮縣,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後,中央明確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繼續定點幫扶禮縣。近日,新華網跟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前方禮縣進行實地走訪,一起來看禮縣如何大力扶持支柱產業,進一步實現全面脫貧。

扶持電商 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禮縣地處西漢水上遊淺山河谷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土地肥沃、光照充沛、水源充足,晝夜溫差大。

禮縣作為蘋果生產重點縣和國家級蘋果原產地保護示範區,目前已形成沿西漢水上遊兩岸及其支流60公裡的蘋果產業帶,總面積達60萬畝,禮縣蘋果作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深受國內外市場和廣大消費者歡迎,通過跨境電商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走進禮縣永興鎮捷地村的禮當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禮當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庫房的牆壁上高高懸掛著「質量就是生命,客戶就是上帝」的紅色條幅,條幅下面是禮當家的員工,正有條不紊地根據流水線的速度配合完成蘋果分選線的工作。

作為禮當家創始人趙映激動說:「今年禮當家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幫扶下,新引進了甘肅省第一條全球先進的綠萌『呵福』式智能蘋果分選線,分選線設備通過電子稱重、圖像識別、紅外光譜分析等科技手段處理,對果品著色、形狀、大小、瑕疵等外在品質進行篩選分級。」

據了解,智能蘋果分選線可以對果品的成熟度、糖酸度、褐變、黴心等內部品質進行科學精準檢測。趙映認為:「智能選果線啟動和使用標誌著禮縣蘋果產業現代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在外打工13年後,返回家鄉創立了禮當家,在照顧家人的同時,還能為禮縣的蘋果產業發展出一份力。」作為返鄉創業青年的趙映感觸頗深。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扶貧幹部、禮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建勇,是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禮縣的第34位掛職幹部。他表示,為了更好的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且不返貧,禮當家與18戶貧困戶達成長期收購協議,在高於市場價0.2元/斤的基礎上採購蘋果26萬斤,戶均增收5000元。截至目前,禮當家和30餘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成購銷協議,供應端合作企業60餘家,2020年採購蘋果4000多萬斤,累計銷售1287萬元。

據了解,禮縣制定電商發展扶持激勵政策,實施培訓千名電商和培育千家網店的「雙千工程」,創新代銷幫扶、代購幫扶、產業幫扶、就業幫扶、股金幫扶、信息幫扶「六位一體」電商扶貧模式。

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協調下,禮縣蘋果也成功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與此同時還建成「禮縣農業標準服務平臺」,推動國家蘋果全程機械化生產標準化示範區建設,讓更多的百姓受益。

數據統計顯示,禮縣全縣累計實現電商交易額24.1億元(線上交易9億元),今年電商銷售總額3.64億元,其中線上交易1.47億元,直接帶動貧困戶2631戶11524人。

創新發展機制 培育壯大大黃產業

作為國家級大黃生態原產地保護示範區和出口大黃質量安全示範區,禮縣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非常適宜中藥材生長,當地有中藥材152科629種,種植面積達12萬畝,禮縣大黃屬於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黃芪、黨參、當歸等道地藥材品質上乘,市場銷量好。

在位於海拔2000米左右的禮縣洮坪鎮大山村的劉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三三兩兩的婦女們,正席地而坐,拿刀將剛挖出來的新鮮大黃進行削皮的工作。

「每天務工費100元,每戶貧困戶年務工收入8000到12000元。」禮縣洮坪鎮大山村的劉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大山村副書記劉馬武對新華網說。

劉馬武介紹,大山村有貧困63戶,按照貧困戶發展產業意願,有20戶在劉馬專業合作進行入股,共入股20萬元,由合作社發展中藥材產業,每年按8%進行分紅,每戶每年分紅800元,吸納不能外出的貧困戶就近在合作社進行務工。

據了解,今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2020年定點扶貧工作計劃》,明確了18項主要任務、204條具體落實措施,對禮縣在幫扶力度上給予更大傾斜支持,舉全局、全系統之力,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綜合運用資金幫扶、產業幫扶、智力幫扶、消費幫扶、黨建幫扶、就業幫扶等多種形式,全力支持禮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支持協調下,2020年被列為第十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國家大黃良種繁育標準化示範區項目承擔單位。合作社每年籤訂收購訂單種植300畝、協議收購90000多公斤。」劉建勇說,對有意願種植的農戶提供技術、籤訂收購協議鼓勵發展中藥材產業,合作社和農戶籤訂保護收購協議,以高於市場價格5%的價格進行收購,一定程度上激勵了貧困戶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內生動力。

發展產業是脫貧攻堅的核心動力,劉建勇說:「由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直屬單位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派出專家組,幫助禮縣制定從大黃的育種、種植、加工、流通全鏈條的技術要求,實現對各個環節的標準化管理,確保藥材道地性。」

此外,劉建勇表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還協助國藥集團下屬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建設禮縣大黃產業園,該項目集種苗培育、生產加工、交易市場、大健康產品研發於一體。目前一期工程已封頂即將竣工。項目全部運營後將實現年產值1.1億元,帶動全縣11個鄉鎮150多個村莊15萬群眾穩定增收。

「苦瘠不再,新程已啟。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推動新業態在貧困山鄉湧現。因為有著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全產業鏈的幫扶,禮縣大黃產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禮縣大黃研究院負責人韓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大黃由原來每畝產250公斤到現在每畝產300公斤。預計到2025年,全縣的產值也將由現在的1.8億元增加到6億元。

據了解,今年以來,禮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全面推進掛牌督戰,聚焦未脫貧的43個貧困村、1.21萬貧困人口,實行「一村一方案、一事一專班」,相關政府部門表示,禮縣將全面補齊短板弱項,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通過大力發展當地優勢產業,帶動經濟飛速發展。

責任編輯: 張欣爍

相關焦點

  • 如意甘肅助力消費扶貧 地道甘味香飄黃浦江畔
    如意甘肅助力消費扶貧 地道甘味香飄黃浦江畔 2020-09-27 12: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隴原「甘味」分外香
    正如記者在「甘味臻選」特色農產品推介會上看到的,近年來,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甘肅全力構建產業扶貧體系,打造獨具特色的「甘味」知名農產品品牌,並及時組建甘肅省特色農產品產銷協會,搭建甘肅特色農產品直銷國內外等大市場的平臺和市場體系,努力讓「甘味」特色知名農產品「香飄世界」。
  • 「甘味」驅走「苦瘠」:甘肅產業扶貧「四變」
    如今,「牛羊菜果薯藥」特色產業體系已經形成,農資入甘熱潮湧動,掛著「甘味」品牌的農產品「抱團」闖市場……寒旱、貧乏的土地重綻新顏。   「老三寶」變「新三寶」   甘肅的幹部群眾常說一句玩笑話:甘肅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三寶」實為一物,玩笑中透著一股辛酸和產業難發展的無奈。   「種洋芋不成,養牛怎麼樣?」
  • 中國好食材攜手「隴貨甘味」拓寬甘肅農產品銷售渠道
    24日,由中國好食材股份有限公司與「隴貨甘味」消費扶貧直營店攜手舉行的甘肅甘味農產品消費扶貧促銷活動在甘肅會展中心舉行。    促銷活動現場,推出了包括蘭州百合、隴南橄欖油、天水辣椒、定西黨參、甘南犛牛肉、武威葵花籽、臨夏杏幹、康縣香菇等數十種甘肅特色農產品。
  • 甘肅禮縣縣長拼多多直播賣黃芪:67萬網友圍觀,新增2萬粉絲
    東漢詞賦家趙壹、五代詩人王仁裕、元代重臣趙世延等名人的故鄉都在禮縣。近年來禮縣開發了不少特色旅遊景點,孫根林熱情地邀請網友們去禮縣觀光旅遊:「我們禮縣人民衷心歡迎全國各地朋友們的到來。」▲9月4日,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孫根林來到拼多多直播間,為當地特產代言。
  • 產業做支撐 致富有甘味——甘肅打造「甘味」農產品品牌助推消費...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洪文泉 薛 硯甘肅是傳統農業大省,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發展產業,是甘肅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指出「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 讓「甘味」特色農產品走向廣闊市場
    原標題:【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凝心聚力抓落實】   讓「甘味」特色農產品走向廣闊市場  11月底,在重慶市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
  • 「老三寶」變「新三寶」,甘肅「甘味」驅走了「苦瘠」
    新華社記者王朋攝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王朋)9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甘味」驅走「苦瘠」:甘肅產業扶貧「四變」》的報導。「苦甲天下」曾是甘肅最真實的寫照。如今,「牛羊菜果薯藥」特色產業體系已經形成,農資入甘熱潮湧動,掛著「甘味」品牌的農產品「抱團」闖市場……寒旱、貧乏的土地重綻新顏。
  • 【農民日報】隴原「甘味」分外香——甘肅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工作...
    「甘味臻選」特色農產品推介會上,這些產自隴原大地貧困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成了各地與會客商、代表眼中廣受追捧的「明星」:來自四川、深圳等地的商會、企業紛紛與甘肅達成了農產品供銷協議,推介會總籤約金額超過3億元。
  • 這個「雙11」,「甘味」農產品廣州館也很美
    11月11日,由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甘肅省農墾集團主辦的「甘味」農產品廣州館開館儀式暨專場推介會在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二樓國際廳舉行。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此次在廣州設立「甘味」農產品展示展銷館,可以藉助珠三角地區的資源優勢,為甘肅省的優質農產品搭建銷售平臺,拓寬營銷渠道,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
  • 打造「甘味」!建設咱甘肅的知名農產品品牌
    每日甘肅網8月6日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定西馬鈴薯、蘭州百合、靜寧蘋果……甘肅獨特的資源稟賦造就了許多「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特色優勢農產品。
  • 【中國的脫貧智慧】「苦瘠」褪 「甘味」來 奮力書寫脫貧攻堅...
    目前全省中小學(含教學點)網際網路接入率達到 100%,全省義務教育學校全面實現 " 班班通 "。健康扶貧甘肅省健康扶貧醫療部分脫貧標準為醫療機構 " 三個一 "、醫務人員 " 三合格 " 和服務能力 " 三條線 "。"
  • 沙漠種出南瓜之後:聚划算要幫甘肅打造十大「甘味」品牌農產品
    聚划算「聚」出來的沙漠南瓜不僅防沙治沙,向不斷南侵的沙漠發起了反擊,更帶動當地鄉親實現脫貧增收。而事實上,「沙漠南瓜」還只是聚划算助力甘肅打造的「甘味」特色農產品之一。通過聚划算,沙漠南瓜取得了銷量爆發,助力當地防沙治沙,更帶動農民脫貧增收在7月26日的阿里巴巴匯聚甘肅助力打造「甘味」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布會上,阿里巴巴宣布將集中力量幫助甘肅打造包括永昌貝貝南瓜、民勤蜜瓜、蘭州百合、金昌早酥小香梨、白銀板慄薯、民勤人參果等在內的10大「甘味」特色農產品,建設10萬畝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 ...全會精神】【凝心聚力抓落實】讓「甘味」特色農產品走向廣闊市場
    「甘味」特色農產品組團亮相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  蘭州百合、永登苦水玫瑰、天水花牛蘋果……琳琅滿目的「甘味」特色農產品借著展會的平臺走出深山、走出農家,走向大市場。  農產品能不能銷出去,能不能賣上好價錢,對於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 「凝心聚力抓落實」讓「甘味」特色農產品走向廣闊市場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凝心聚力抓落實】讓「甘味」特色農產品走向廣闊市場蘭州百合、永登苦水玫瑰、天水花牛蘋果……琳琅滿目的「甘味」特色農產品借著展會的平臺走出深山、走出農家,走向大市場。農產品能不能銷出去,能不能賣上好價錢,對於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 隴南21個品牌入選首批「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
    近日,省農業農村廳首批認定50個市縣區域公用品牌和150個企業商標品牌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其中我市6個區域公用品牌和15個企業商標品牌入選。 我市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的6個區域公用品牌為:武都花椒、文縣紋黨、隴南油橄欖、隴南綠茶、成縣核桃、康縣黑木耳。
  • 甘肅首次出口凍羊尾油 「甘味」特色進入科威特
    圖為甘肅慶陽市環縣中盛羊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無菌操作間。(資料圖) 高展 攝中新網蘭州1月14日電 (劉舒蓉)蘭州海關14日披露,日前,經蘭州海關所屬平涼海關檢疫合格,由甘肅慶陽市環縣中盛羊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重量25噸、貨值4.88萬美元的凍羊尾油順利出口科威特。這是甘肅省首次出口凍羊尾油。
  • ...全會精神」「凝心聚力抓落實」讓「甘味」特色農產品走向廣闊市場
    「甘味」特色農產品組團亮相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蘭州百合、永登苦水玫瑰、天水花牛蘋果……琳琅滿目的「甘味」特色農產品借著展會的平臺走出深山、走出農家,走向大市場。農產品能不能銷出去,能不能賣上好價錢,對於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 蘭州百合等50個區域公用品牌150個企業商標品牌入圍《「甘味」農...
    6 月 21 日,在甘肅省 " 甘味 " 農產品品牌發布會暨消費扶貧宣傳推介活動中,我省首次發布《" 甘味 " 農產品品牌目錄》。《目錄》包含了 50 個區域公用品牌和 150 個企業商標品牌,涵蓋了我省 " 牛羊菜果薯藥 " 六大特色產業及主要地方特色農產品,是是綠色、優質、安全可追溯的甘肅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
  • 「苦甲」不再,「甘味」綿長——脫貧攻堅的甘肅味道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和標誌性工程,「十三五」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全力推進搬遷安置和後續扶持各項工作,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和地方有關重點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