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災害最為嚴重國家 誰來擋住海浪的侵蝕? | ||||||||||||||||||||||||
IT.SOHU.COM 2005-04-11 05:56 轉自: 人民網 | ||||||||||||||||||||||||
人民網記者 傅昌波 我國70%左右的沙質海岸線以及幾乎所有開闊的淤泥質海岸線都存在海岸侵蝕現象,是侵蝕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海岸侵蝕災害不容忽視 日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夏東興就我國海岸侵蝕現象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認為,我國海岸侵蝕災害十分嚴重,不容忽視。 海岸侵蝕災害非常嚴重,長江以北重於長江以南 記者:海岸侵蝕是一種什麼樣的災害?導致這種災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夏東興:海岸侵蝕是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一種海岸災害,也是一種地質災害。簡單地說,海岸侵蝕是指海水動力的衝擊造成海岸線的後退和海灘的下蝕。 導致海岸侵蝕的原因依次為河流入海泥沙減少、人工採砂、海面上升和海岸工程等。人類活動是導致現代海岸侵蝕災害的主要因素。沿岸採砂、海岸工程建設、沿岸開採地下水和採伐紅樹林等,是人類活動直接導致的海岸侵蝕的常見原因,而河流輸沙減少和海面上升也受人類活動間接影響所致。 記者:我國海岸侵蝕災害總體情況如何,哪些地方比較嚴重? 夏東興:我國是侵蝕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70%左右的沙質海岸線以及幾乎所有開闊的淤泥質岸線均存在海岸侵蝕現象。 總體上看,長江以北的海岸侵蝕重於長江以南。從華南地區的情況看,廣東、海南、廣西三省區被侵蝕海岸長度佔其海岸總長度的比例分別為17.9%、57.3%和15.5%。 最好的治理在於減少人為破壞 記者:請問海岸侵蝕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夏東興:海岸侵蝕的直接後果是造成土地資源流失、衝毀沿岸村莊、工廠、道路、鹽田、養殖場和防護林等,影響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海岸侵蝕強烈的地方,如海南海口市的海甸島及新埠島、廣東汕尾等地,不僅受到風暴潮和巨浪的威脅,而且土地流失嚴重。海口市海甸島和新埠島長約6公裡岸線20年間損失土地約1.5平方公裡。許多海灘旅遊區的臨海設施受破壞威脅,海灘泳場的環境受破壞。部分港口及其他海岸工程設施受到威脅。如海口市汙水處理廠、海南東方市四更村的東方鹽場、海口灣西部臨海高速公路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海岸侵蝕的影響。 記者:作為研究海洋災害的專家,您認為我國在應對海岸侵蝕災害方面急需做的事情是什麼? 夏東興:對海岸侵蝕最好的治理是減少人為破壞。現在可以採取的治理辦法主要有:保護紅樹林、禁止海岸採砂、限制沿岸地下水開採、調控河流入海泥沙、修建海岸護堤等,在重要的旅遊海灘也可採用人工餵砂的方法進行養護。 我認為當前急需做的有三件事:其一,對沿海沙源進行全面調查,區分可採區域和不可採區域,在調查的基礎上劃定範圍。其二,在河流流域治理和建設水利工程時,增加「入海水沙量對海岸環境影響」的評估程序。河流入海水沙是海岸最重要的物質來源,現在水庫和堤塘的建設很多,大量河流泥沙被攔在庫內不能下瀉,導致入海水沙量急劇減少。其三,對海岸侵蝕預警線進行劃定。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對重要的岸段都劃有預警線,在預警線至海的範圍內不得建築人工構築物。而在我國不少的旅遊海岸,別墅和娛樂設施直接建在沙灘上,沿海岸地區海水自然活動空間減少,極易釀禍。 「海進陸退」下的小漁村 南瀕北部灣的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光坡鎮沙螺寮村和欄衝村,是兩個以海洋捕撈、海水養殖為主的小漁村,海岸線長12.6公裡。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紅樹林消失、海平面升高等原因,這裡的大片土地和樹林不斷被海水無情地拖入海中,海岸線不斷向內陸推進。現在,沙螺寮村和欄衝村所屬的4200畝耕地、1300畝養殖塘和當地鹽場近700畝鹽田面臨被海浪和風暴潮吞噬的危險,4000多村民的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威脅。 84歲的村民蘇相說,從現在的海岸線伸進大海約600米的地方,在他年輕的時候還是海岸。當時那裡古樹參天、鳥語花香,現已成為荒寂的海灘,漲潮後則是一片汪洋。他小時候要出海必須穿過大片紅樹林,「得走半小時左右」,現在紅樹林已經消失殆盡。 沙螺寮村黨支部書記告訴記者,20世紀60年代,全村的土地面積有11平方公裡,現只剩下6.8平方公裡。僅1980年以來,全村受「海進」侵蝕的陸地面積就達30多萬平方米,被迫搬家的村民達100多戶。 曾經數次深入實地調查的防城港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立英介紹,導致兩村面臨「海進陸退」災害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長期砍樹漚肥等人為活動導致原海岸線外的紅樹林逐漸消失,使村莊失去了保護的天然屏障;二是當地土質為典型的海灘沙壤,難以抵擋海浪的衝刷;三是受環太平洋地區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光坡鎮鎮長黃曉翊告訴記者,現在沙螺寮村下轄的欖埠村所處的海岸線已經是沙螺寮村和欄衝村的最高處,一旦出現颱風或高潮位的災害天氣,海水將很快從欖埠自然村突入兩村。2001年颱風來襲時,海水曾越過海岸線,淹沒了300多畝耕地,至今無法復耕。 《人民日報》 2005年04月11日 第五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傅昌波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