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歷來講究吃,天南地北的美食,給北京的繁榮和發展帶來獨特的動力。北京的味道,實在缺不了小吃這一味。細細想來,北京小食攤的真味就是,得用真材實料,做良心買賣!
資料圖 張風 攝
7月1日起,《北京市小規模食品生產經營管理規定》開始實施。這兩天,新規中的「小食雜店不得從事食品現場製售活動」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一度上了微博熱搜。許多網友擔心新政實施後,一些小店的烤串、烤腸等熱食將被限制,甚至不容易買到煎餅、燒餅、涼皮等早餐了。對此,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明確回應:烤串、煎餅等街邊從事食品即時加工、製作並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的經營者,通常來說應為「小餐飲店」,不能與小食雜店進行混淆。另外,食品攤販的早餐車也可以售賣早餐,並不會影響早餐的購買。
小餐飲店帶給北京人的,不僅僅是口腹之慾的滿足,還有實實在在的人間煙火。
市政府任何一項規定的出臺,都一定考慮民情民意。制定小食雜店、小餐飲店的經營規範,目的是要保障食品供應的質量,讓它們更好地為市民服務。那些昧著良心牟利的小攤販,將難以生存。用真材實料的商家,則會活得越來越滋潤。就是說,小食攤出攤並不受限,但要守新規。這當中,受惠的,自然還是廣大消費者。
老北京人做良心買賣的優良傳統,現如今的北京人不能丟。但是,憑良心三個字,甭管是過去還是當下,只作用於道德層面。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嚴格落實,才是懲善揚惡的法寶。市民所享用的街邊美味,想要有質量保障,只能靠嚴格的規則制定和監管才能實現。小食攤便民又衛生,考量的也是城市管理者的大智慧。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侯江
流程編輯:孫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