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義工寒託班現身,家庭式託管存隱患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5日 14:1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一種新的「家庭互助式」寒託班近日在上海出現,這也引發了爭議。
寒託班就辦在家裡,通過成本分攤的方式,幾位全職媽媽或「媽媽義工」帶領孩子們遊戲、看書、吃飯……
■「家庭互助式」寒託班悄現上海
引發爭議的這個「家庭互助式」寒託班辦在上海浦東新區,一套三室兩廳的住宅雖然被劃分為活動區、作業區、閱讀區、談心區、就餐區等,但整個布置充滿家庭的溫馨。
活動區內,特意鋪設了可以防止意外傷害的泡沫塑料地板,各類兒童玩具一應俱全;作業區內,每個孩子都有一張書桌、一把椅子和一盞檯燈;閱讀區則被設計成「榻榻米」,一人多高的書架裡塞滿了中外兒童讀物。
每天,「媽媽義工」負責將孩子接來,完成作業、遊戲,晚餐後家長再將各自的孩子領回家。寒假期間,孩子們還會有計劃地接受一些英語、體育、遊戲活動類教育。
丁女士的兒子參加了這個「家庭互助式」寒託班。「兒子在這裡很開心,一頓飯常常可以吃下兩碗米飯。」丁女士認為,大家庭式的溫馨環境,讓孩子感到快樂,他們甚至會互相比賽做作業的速度。
「家庭互助式」寒託班負責人表示,「義工媽媽」本身就是母親,她們對孩子的關愛以及體察孩子心情的能力,都不是普通寒託班工作人員可以比擬的。這種人性化的託管方式,更加符合孩子、家長的需求。
事實上,在新加坡,「家庭式託管中心」相當普遍。而在國內一些大城市,不少懂得兒童教育心理重要性的年輕父母開始重視這種託管方式。據了解,這個「家庭互助式」寒託班開設的消息傳出後,前來諮詢的電話絡繹不絕。但出於保持「家庭化」、非盈利的考慮,她們並不想擴大規模,只接收了大約10個孩子。
■當「快樂」與「安全」發生碰撞
豆豆媽媽的經歷,也許能夠折射出部分家長的無奈:「孩子問我,為什麼寒假還要上課?為什麼不可以在家裡玩?」
記者發現,儘管「家庭互助式」寒託班、媽媽自發輪流集體照顧孩子的方式逐漸興起、受到歡迎,但由於其大多沒有相關資質認證,安全責任成了最大隱患。
從事幼兒教育培訓工作的蘇小姐說,一些家庭式託管中心已經開始注意細節問題,譬如使用的剪刀必須是專業的兒童安全剪刀。但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這些「非正規」的託管方式存在不少隱憂。尤其是雙方往往不籤訂合同,甚至僅僅出於朋友之間的互相信任,一旦出現意外,責任界定就會成為難題。
「家庭式的託管中心固然溫馨,但目前口碑不錯的中心,價格比較高。還有很多是小規模的託管班,而且離我們家太遠了。」一位名叫yayamama的網友說,「畢竟,價格、距離遠近等,是父母考慮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各類專業「寒託班」努力改善硬體設施、師資力量,卻很少在「軟體」配套上下功夫。年輕的父母發現,當孩子的快樂與安全要求共同出現時,常常只能選其一,難以兼顧。
■孩子需要怎樣的寒託班
採訪中不少家長提出,難道沒有一個既充滿家庭溫馨、又有安全保障的寒假託管方式?為什麼不能有更多新形式的「寒託班」?專家認為,要兩全其美有些不易,市場的多樣則需要長期探索。
據了解,家庭式託管在新加坡、美國等國家較為普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健全,社區文化建設比較成熟,家長對於孩子安全問題的擔憂大大減小。但在我國,這方面的條件相對欠缺。
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鋼表示,家庭式託管中心的「溫馨」特點,只適合小範圍實行,一旦擴大就有可能「變味」。因此,這種模式更加適合在有緊密關係的街道、社區開展。「但在許多大城市,社區文化反而沒有小城鎮的『街道文化』那麼濃厚、溫暖,高檔社區裡的家庭和孩子往往缺乏溝通、交流。」
傳統寒託班的兩大主體──培訓機構、學校,同樣面臨難題。國家特級小學教師劉雲霞分析說,如果輔導學生功課,學校往往被指責為「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但如果不上課、不檢查作業,不少家長認為寒託班「缺乏實際內容」。此外,強制要求商業化培訓機構放棄其他高利潤項目不做,開辦一個成本更高、責任更大的寒託中心,似乎不太現實。
專家提出,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可以探索社區公益性的託管方式,將社區服務完善起來,提供相應的場地和設施,孩子們可以擁有一個家庭式的環境。至於工作人員,能夠聘請到社區內的退休教師或假期休息的在職教師固然很好,還可以與一些志願者組織溝通,獲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這種模式的關鍵,是由誰來牽頭組織?」馮鋼表示,「如果沒有完善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和相關制度保證,這些設想也許只能是『紙上談兵』。」
責編: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