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野牛,拉丁學名是Bison bison,別名是北美野牛,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牛科、牛亞科、森林亞種草原亞種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American bison,命名人為Linnaeus,命名時間是1758年。
其是北美洲的新移民,它們源自歐亞大陸的歐洲野牛,後來遷移至白令海峽。在冰川紀,大量的水流被凍成冰川,導致海平面下降,露出了亞洲和美洲之間的白令海峽的洋底大陸。有許多亞歐大陸上的動物就通過這塊洋底大橋橫渡到美洲,野牛也是其中之一。到了1萬年前,氣溫又開始上升,冰川融化,整個白令海峽又被海水淹沒。大概於10,000年前,美洲野牛取代了當時數量龐大的移居者——西伯利亞野牛。長角野牛的絕種被認為是因為生態系統的改變,克洛維斯石器文物的發展和相關技術而引致的獵殺,和不斷進步的捕獵技能所致。在同一時期,其他巨型動物消失和被適應力較好的移居的歐亞動物所取代。美洲野牛,學術上來說是這些動物的其中一類。
美洲野牛體長2.1-3.5米,肩高1.5-2.0米,成年體重350-1000千克。頭部和前半部巨大,肩膀猶如高聳的駝峰,脖子短粗健壯,頭部體積大並有寬闊的前額,雌雄野牛均有短而彎的角,可作為戰鬥和防禦之用。美洲野牛長得有一點像家養的乳牛,肩部長滿了長而蓬鬆的粗毛,沿頭部,頸部,肩部和前肢覆蓋全身。冬天的毛長是深咖啡色,夏季則較輕薄和淺色。春天時,長在身體後部及下部的柔軟茸毛會脫落。美洲野牛頭、頸和前身的毛比歐洲野牛更長更密,軀體更矮些,骨盆也更小些,它的後身沒有歐洲野牛那麼發達。總的看來美洲野牛的軀體較歐洲野牛更粗壯些,軀體和四肢不如歐洲野牛的長。它們的嗅覺好而視覺差。雌性野牛個頭比雄性小,駝峰也較小的,頸部略瘦,牛角也更為纖細。
其草原亞種棲息在草原上,結成大群,有時上千隻進行季節性遷徙。冬季向南方遷移尋找食物更豐盛的地區。春季向北方遷徙。森林亞種棲息於北美的寒帶森林,不遷徙。
美洲野牛與歐洲野牛在外表上非常相似,但習性卻發生了某些變化。歐洲野牛生活在森林中,以嫩枝葉和小灌木為食,而美洲野牛的草原亞種則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動物。美洲野牛成群一起生活,它們經常在泥土中跋涉,喜歡土浴。把軀體在大石頭和樹幹上磨蹭藉以除掉體外寄生蟲。多在早晨與傍晚覓食,其餘時間休息。遇到狼群襲擊,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裡。食草,草和莎草是該物種的主要食物,其他如開花植物,木本植物的葉子,甚至地衣。在冬季,野牛通過挖掘厚厚的積雪,尋找下面埋藏的植物。
美洲野牛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遠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俄勒岡州東部至大西洋一帶。大群美洲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來回遊蕩。它們於冬季向南遷徙,夏季時又回到北方。它們是沿著被稱為「野牛蹤跡」的傳統路線行進的。分布於加拿大;美國。區域性滅絕:墨西哥。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同時也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