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很多名字一聽就很好吃的美食。
比方說:
四喜烤麩、水晶蝦仁、醃篤鮮、
蟹殼黃、小籠饅頭,酒釀小圓子等。
用一口軟糯地道的上海話讀一遍,
仿佛它們就已經活色生香地出現在眼前了。
不過,今天打算為大家端出的是一桌子名字奇怪
卻巨好吃的上海美食!
很多都是小時候的記憶,
看看你還記得它們的滋味嗎?
包腳布
包腳布,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可能乍一聽讓人摸不清頭腦,但是老上海人都懂這種回憶的味道。包腳布是煎餅嗎?像但又不是。有人說,包腳布和煎餅的區別就好像是蛋黃條和薩其馬的區別。
看包腳布是否做的正宗,要看餅裡夾的是什麼。阿拉小辰光的包腳布,是用雞蛋餅夾油條,再加甜蜜醬或者辣椒醬、適量的榨菜、香菜,包起來就像一隻鉛筆盒一樣。
因為油條是包腳布的靈魂所在,所以包腳布攤位,必須是緊挨著油條攤,為的就是確保包腳布裡的油條剛剛出鍋。軟軟的餅皮和脆脆的油條混合著入口,好吃到心滿意足!
柴爿餛飩
上海人愛餛飩勝過愛餃子,大餛飩,小餛飩,冷餛飩相信大家都吃過。個麼「柴爿餛飩」儂吃過伐?
柴爿餛飩,顧名思義,餛飩是用柴火燒煮出來的。它通常是以流動攤的形式出現。小販推著小推車,小推車的一個個小抽屜裡放著皮子、餡子、包好的餛飩,還有蝦皮紫菜蔥花蛋皮絲等配料;當然還少不了一口燒的熱騰騰的鍋子。
柴爿餛飩有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皮特別的薄,餛飩裡的肉也極少,是用小竹爿刮上去的,但還是能吃出肉的鮮味。
這樣下出來的餛飩可以說是個個輕如蟬翼,入口即化,奇怪的是到了嘴裡又不會糊掉。冬日的夜裡熱乎乎地吃下一碗柴爿餛飩,便是記憶裡的小幸福。
老虎爪
上海人連「老虎的腳爪」都敢吃?真是逆天了!說到老虎腳爪,現在已經不多見了。這種存在於老上海人嘴裡的上海美食,其實是一種形似老虎爪子的甜烘餅,上海人把它當作一種經濟實惠的午後點心。
過去,老虎腳爪是要等早上賣完了大餅、油條後,用大餅爐剩下的餘溫烤熟的,最佳口感是在剛剛出爐的那一刻,外脆裡香,味道微甜,光是想想就口水嗒嗒滴了呢。
不過學生通常是買回來放到下午放學路上吃吃白相相的。大方的同學會扳下一隻只老虎腳趾頭,分給要好的同學一起吃。那時候的友誼真是純粹啊!
鹹酸飯
世上若有一碗黯然銷魂飯,上海人一定會大聲告訴你叫——鹹酸飯。不過這名字真是起得有點潦草,若說鹹倒也符合,酸又是從何而來呢?甚至小編一度以為是叫「寒酸飯」。
不過這並不妨礙上海人對這碗飯的喜愛。記憶裡這碗飯是奶奶的手藝,每次到了吃飯時間,若是廚房裡飄出了鹹酸飯的香味,那可是望眼欲穿,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啦。
一碗鹹酸飯用料並不寒酸,可以說還是很考究的。裡面的菜要用香萵筍的葉子,比起青菜,有種獨特的香氣。這跟現在外面小店裡的鹹肉菜飯有很大的區別。另外,飯裡還一定要有鹹肉丁,條件好的人家也可以放臘香腸。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
來源:海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