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牛車水:新加坡的「紫禁城」
文\海南日報記者蔡葩
第十一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新加坡之海南烙印
新加坡政府在牛車水周邊進行大型的商業建築建設時,也充分保存了街區原有的歷史風貌和特色。劉濤攝
海南與新加坡無論是自然的、地理的還是人文的,都有著扯不斷的血脈聯繫。我們在牛車水,仿佛看到海口得勝沙路上風韻迷人的海口騎樓。
而牛車水的騎樓,就像是一幅鮮活的南洋版的清明上河圖,人類物質享受和精神生活的另一版本,你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觀感和收穫,也為海口的舊城改造提供一份有益的啟示。
文\海南日報記者蔡葩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紫禁城」。這種代表城市的老建築好比一座城市的靈魂,不僅應該被保護,它們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好比誰也不會想拆掉北京的紫禁城。
一座城市就是整個新加坡。新加坡就是一個世界少有的建築大觀園。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不同的族群聚集一處,各種建築風格的房子也隨著產生,保持完好的老建築,讓新加坡在千城一面的現代都市建設大潮中獨享一份古老而典雅的榮光,而牛車水的騎樓,更是一幅鮮活的南洋版的清明上河圖,人類物質享受和精神生活的另一版本,你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觀感和收穫,也為海口的舊城改造提供一份有益的啟示。
牛車水探尋騎樓之美
10月30日,借著第十一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在新加坡召開之際,我們前往傳說中的牛車水,開始探尋騎樓之美的快樂旅行。作為海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代表成員之一,負責開發規劃建設海口騎樓的海口旅遊投資控股集團,派出了趙愛華、王南秋和劉濤三名代表參加了這次盛會,並和我們一道前往牛車水遊覽騎樓,獲益頗多。
牛車水就是新加坡的唐人街。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在新加坡登陸後,從中國來的華人也日益增多,大部分居住在牛車水區。1828年萊佛士便將牛車水劃為華人居住區。萊佛士在設計城市時,規定所有建築物前都必須有一道寬約1.5米、有頂蓋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場所。從此,新加坡出現了由連接的廊柱構成的外廊結構的建築,這就是我們今天看見的新加坡騎樓街區。
新加坡河南面,就是我們慕名而去的牛車水(Chinatown)。它的面積和海口老城區大致相同,其建築風格也與海口老街很接近,多為二至三層的南洋騎樓建築。分為牛車路、直落亞逸街、丹戎巴葛和武吉巴梳路四個不同風格的小區和十幾條街道,並且街道有主次之分相當於坊巷;臨街的騎樓作為商鋪有各種風味的咖啡廳、美食小站,外觀顏色豐富,鮮豔奪目;內街平行於商業街的小巷作為運輸、居住和倉儲,其中丁加奴街、史密斯街則是牛車水的主要活動中心。
被現代生活包圍的牛車水,隨著時代的發展,時代潮流也滲透了它古老的肢體。值得欽佩的是,新加坡政府在其周邊進行大型的商業建築建設時,也充分保存了街區原有的歷史風貌和特色。政府大力改造後的老街區,從外在形象到內在文化的重建,極大地提升街區內市民的生活,古老的騎樓與現代生活相互輝映,從熱鬧的西式咖啡座走進幽靜的中式宗祠,讓人感覺恍如在兩個世界間流轉徘徊。無論時光如何轉變,牛車水還是牛車水,依然保持著它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歷史風貌,令人愉悅,輕聲嘆息。
新加坡《聯合早報》知名文化人韓山元先生說,經歷了二戰之後的新加坡,房屋緊缺,古舊的店屋被分割成小閣樓分租給租戶,至20世紀60年代,該地區主要的建築形式仍以二至三層的狹長的店屋為主。這種現象造成了牛車水地區超高的人口密度,而城市中心區大面積的低矮店屋也有悖於土地最佳利用原則。但是新加坡政府並沒有把古建築當作現代化建設的包袱,而是當作「城市的命脈」和歷史的饋贈,在繁榮的新加坡市區裡到處都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歷史古蹟。
行走在牛車水,每一扇窗戶每一個門,都有不同的特色異樣到文化內涵,這讓牛車水成為新加坡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武吉巴梳被稱為「會館街」,多所華族文化與宗鄉會館均座落於此;史密斯街被稱為「牛車水美食街」,其採用了戶外攤檔的概念,匯集了富有特色的各種新加坡美食;直落亞逸則以寺廟和回教堂聞名,有被重新修建為博物館的福德祠廟、天福宮、納哥德卡殿和阿布拉回教堂,等等,充滿異樣風情,具有南洋文化多元交匯卻又相互融合的特徵。
海口騎樓與南洋風
海南與新加坡無論是自然的、地理的還是人文的,都有著扯不斷的血脈聯繫。從唐宋起,海口與南洋就有交通往來,由於頻繁的商業活動和航海運輸業的不斷發展,海口商民不滿足於原地經營,紛紛走向更遠的南洋。明清兩代,從瓊州出走南洋的原住民及外地商客越來越多,這些外出謀生者歷經數代人的艱苦奮鬥,稍有積蓄便開創自己的業績。從清乾隆年間起,成功的僑商回瓊建設家園者越來越多,他們有的回來投資建設,有的則通過僑批局匯款、匯物給家鄉父老。由於僑民來往於海口與南洋,以及各國領事館的建立,受其影響,沿街的商鋪逐漸形成具有歐美、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築群。我們在牛車水,仿佛看到海口得勝沙路上風韻迷人的海口騎樓。
趙愛華女士介紹,海口騎樓建築群保存了19世紀以來海口的建築特色,也顯現了海南與南洋文化的親密淵源,近年來備受關注,與北京國子監、西藏八廓街等成為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之一。中山路的建築風格有南洋特色,窗戶為百葉窗式,與牛水車街相似,有些窗戶的拱券為南亞穆斯林古風,有些則為羅馬式拱券;樓頂簷口雕飾牆面和女兒牆(俗稱風洞牆)的浮雕多為巴洛克風格,但與牛車水街不同的是,海口騎樓背後擁有中國建築文化的傳統精神,有中原文化的根底,因此,外牆雕花更豐富,富含中國元素。
遊牛車水不僅是旅遊感受
10月29日,第十一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在新加坡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在下午的分組討論上,以「海南文化的發展和演變」為主題的研討會得到與會嘉賓的熱情關注,海南文化與南洋文化的相互關係問題被鄭重提出,其中王南秋先生提議為「海南南洋風情街」也即海口騎樓街區建立保護基金會,呼籲海外海南鄉親為搶救、保護和建設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共同努力。他們的呼聲得到嘉賓熱情的回應。
「牛車水地區的城市更新,始於對道路等公共設施的改造和隨後周邊大量的辦公樓、商廈、酒店的分批跟進,進一步繁榮了這一地區的經濟。至2002年,牛車水地區已發展成為多種建築並存、貼近城市CBD的重要商業和生活中心。」劉濤先生說。新加坡就這樣把改造物質環境與保留文化環境的對立關係轉變為互利關係,利用文化遺產為商業創造更具有吸引力的經營環境,一方面使歷史文化進入產業化,另一方面把硬性的商業推銷變成軟性的文化交流。牛車水地區改造的案例研究表明,除了城市總體規劃和舊城保護規劃之外,在產權問題的處理方面,租金管制、土地徵用法、土地出售計劃、舊城保護以及業態引導計劃等政策都對舊城改造起到了促進作用。
行走於牛車水騎樓區,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般的旅行感受,它還讓我們想起遠在海那一邊的海口。以中國歷史的悠久,古城古街之多,海口騎樓街區榮膺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美譽,面對蒼天賜給海南的這一寶物,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忽視它,讓它得到桂冠之後歸於寂寞,了無聲息。
責任編輯:甘晨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