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活躍在北美大街小巷的 「吃貨小分隊」,為北美華人以及來美旅行的華人,提供符合中國人口味的當地美食指南。
吃貨小分隊近日宣布,已完成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資方為高榕資本、矽谷Uphonest Capital郭威以及志拙資本。
吃貨小分隊於2015年正式公司化運營,以城市矩陣的方式,在全美華人匯聚的12個城市設立了「分舵」,包括洛杉磯、舊金山、紐約、西雅圖、波士頓等。
根據公司提供的數據,其新媒體矩陣已積累超100萬高淨值粉絲,沉澱了超3000條食評和攻略,合作800+餐廳及100+消費類品牌客戶,2017年收入近2000萬元。
如何打動吃貨的心?吃貨小分隊發現,「美版大眾點評」Yelp從美國人偏好出發,餐廳打分和食評並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從一篇篇文章開始,吃貨小分隊開始創造從中國人口味出發的美食分享平臺。
內容生產採用PGC模式,其分發渠道包括微博、微信公眾號、網頁、Facebook、Instagram。天使輪融資後,App和小程序也著手開發,以更具工具屬性的功能性自有平臺,和本身媒體屬性形成互補。
為了低成本地獲取不同城市的美食內容,吃貨小分隊會篩選不同城市的美食達人,通過實際探店協同輸出真實、專業的內容。
吃貨小分隊創始人段方旖告訴36氪,出國在外的用戶想找到家鄉的口味,可以來到這個平臺,這是從「吃」這個入口形成的價值。
美食類公眾號已有很多,能爭取到用戶注意力的,最終仍然要回到內容質量,這和團隊的內容能力強相關。國內類似平臺36氪報導過像寫論文一樣做測評的「企鵝吃喝指南」,像寫10W+一樣開發零食產品的「艾格吃飽了」。
吃貨小分隊的差異化在於,在商業變現上,有很多不同的嘗試。
首先,嚴格的控制廣告,尤其是對於餐廳廣告,廣告數量在一周1-2篇或更少,保持內容的客觀性和中立性。
其次,在其它商業變現模式上的持續探索。比如自營電商「吃貨小賣部」。既有合作品牌在北美的售賣,比如高女婿鳳梨酥、海底撈自煮火鍋;也有自有品牌,和當地工廠合作吃貨品牌,比如自創品牌川味香腸、吃貨青團禮盒等。
在當地聚集了口碑和人氣,吃貨小分隊還嘗試在高校運營線下餐車,當天營業額6000多美元,是普通餐車的5-6倍。
此外,結合B端品牌資源和C端流量,吃貨小分隊今年3月在洛杉磯舉辦了首屆品牌美食盛典,推出美食榜單「賞味中華榜」,吸引了500名餐飲從業者,4000名中美吃貨。
吃貨小分隊2017年收入近2000萬,其中一半來自於廣告、一半來自於電商。
北美500萬華人,吃貨小分隊已經覆蓋了其中的五分之一。段方旖表示,有信心去做一個更大的市場:北美華人之外,也讓美國人了解中華美食;橫向拓展到有一定華人數量的國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同時將海外文化輸入到國內,以視頻內容、或落地活動等形式切入到國內市場。
核心團隊是一支跨界海內外、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創始人段方旖畢業於南加州大學傳媒學院,有多年4A廣告公司和跨國傳媒公司經驗;聯合創始人胡艾玲為國內資深網際網路從業者,曾任職於人人,新浪,美麗說;CMO曾任星巴克大中華區公關總監。
吃貨小分隊近期會啟動Pre-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