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犯了罪,卻想方設法找另一個人頂替自己,那麼對這個給自己頂罪的人,我們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做「替罪羊」。巧合的是,在中西方世界,都有類似的說法,可見各大文明中有很多相似的傳統。
替罪羊,顧名思義,就是用羊這種動物,來代替人承受罪罰。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替罪羊的說法是從何而來呢?為什麼人們要用羊替罪,而不是其它動物呢?難道是羊好欺負?
在西方傳說中,替罪羊一詞源自於《聖經》。據說當年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虔誠,就讓他把親兒子以撒獻祭給上帝。要知道以撒是他九十歲才有的兒子,本身也是上帝的賜福才誕生的。
所以亞伯拉罕毫不猶豫地執行獻祭的儀式,在他將要殺死自己兒子的時候,上帝派天使阻止了他。並告訴他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虔誠,林子裡有一隻羊,你把它捉來獻給上帝就行了。
這個典故本質上是說,上帝容許人們用羊來代替人類犧牲,古猶太人在過《聖經》中記載的贖罪日時,會準備兩隻羊,一隻獻祭給上帝,一隻讓它承載人們的罪惡,放歸到曠野之中,這隻羊就是所謂替罪羊。
所以說,替罪羊的本質,就是用羊來代替人的犧牲或罪惡。為什麼是羊呢?羊在《聖經》中有很多特殊的含義,而替罪的,主要是山羊,主要代表跟上帝作對的人,有時甚至是惡魔的象徵,所以用山羊獻祭或替罪也就情有可原了。
在中國古代也有類似替罪羊的說法,比如《孟子》記載,齊宣王有天偶然看見下邊有人牽來一頭牛,就問用牛幹什麼?下邊人說,新鍾鑄成,要用牛殺了祭鍾。齊宣王就說了,這牛何罪之有就要殺它,還是算了吧。
下邊人就問,那就不舉行祭鐘的儀式了?齊宣王想了想說,用一隻羊來代替吧。想不到替罪羊,竟然是替牛的。這事咱們看起來還挺搞笑的,牛可憐,羊就不可憐了嗎?其實我們還是錯怪齊宣王了。
按《禮制·王制》的說法,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可見牛在祭祀的級別上,是高於羊一個等級的,齊宣王用羊代替牛,主動降低規格,已經是頗為難得的事情了。主要是我們低估了祭祀對古人的重要性。
實際上再往前倒一倒,中國古代的替罪羊肯定不是為了替代牛,實際上,無論牛羊豬之類,都是替代人類的祭品。比如商朝就採用大規模的人祭,商朝南徵北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抓俘虜湊夠祭品。
這種情況直到周朝才逐漸好轉,用牛羊豬等祭祀本身就是為了代替人。這和《聖經》中用羊代替人向上帝祭祀是一樣的。至於中國古人也用「替罪羊」,大概是羊屬於大夫級別的祭品,用的要比牛更多。
而牛還肩負耕種的職責,用於祭祀確實比較浪費,這也是齊宣王要降低規格用羊「替罪」的原因。總之替罪羊原本就是用羊來替代人的祭品,而現代引申為頂罪的人,這好像繞了一圈又轉回去了。也算是一種諷刺吧。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