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啟蒙學習階段,家長會為孩子選擇,是否要學習英語;確定了需要啟蒙,也要確定學習方式,是線上呢,還是線下呢。選擇什麼樣的教材好呢,如何輔導口語,怎麼積累單詞,訓練聽說讀寫呢。其實,當開始了英語學習,就要做好充足的準備。並不是三分鐘熱度,今天想學了,幾天之後,就逐漸沒興趣了,不想學了。在啟蒙階段,老師可以帶領小朋友去互動遊戲,結合英語內容,鍛鍊聽說讀寫方法,從而獲得認知和進步。但家長呢,更要學會如何輔導。怎麼輔導呢,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準備了,就不會覺得厭煩。孩子學習上有所準備,就可以有足夠精力應對;如果準備不足,就會左思右想,抓耳撓腮。
初期學習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被表象所吸引。看不到問題,是因為自己沒有標準去衡量。看不清本質,是不懂得如何去獲取本質。東張西望,是對老師講的方式不感興趣。內容呢,沒有不感興趣的,只有教學方法不同而已。不管再卑微的食材,也能做出上等的菜餚。採用什麼方式,讓孩子樂於接受,善於思考,輕鬆應對,有效掌握。確實,是需要老師下功夫的。因為老師不僅要讓孩子理解,更要懂得培養孩子如何去思考,怎麼能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比如少兒英語單詞,教給孩子了。但離開了課堂,就不知道怎麼用了。或沒有實踐過,就不能駕馭語境。身臨其境的時候,也沒有信心去應對。
英語學習中,有時候,孩子已經學會了。但在考核的時候,卻又猶豫了。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呢,就是基礎不牢固,思考越遠,把握越不穩。怎麼樣夯實基礎呢,要了解英語的基礎是什麼?英語是語言,溝通的工具。工具是拿來用的,用的時候,是藉助於聽說讀寫,表現出來。聽說讀寫的過程,就是實踐。而實踐就是思維,如果沒有實踐,就沒有思維。沒有思維,也就沒辦法表現表達出來。所以,課堂上,讓孩子參與實踐活動,遊戲互動,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故事戲劇等。都是在英語環境中,藉助於事物,來鍛鍊英語思維。事物呢,是由事情和物體溝通。事情是孩子的事情,所以老師在教孩子如何做事情,如何溝通和表達。而物體呢,是客觀的,需要認知的。也只有在事情上,才會讓物體富有色彩。
學習英語呢,有時候感覺事情比較瑣碎。所以學習耐心,在事情上有耐心,學習呢,就是在學習怎麼面對和處理事情。語言的基礎呢,就是實踐。一件事,怎麼去表達呢。其實基礎就是要抓住事情的關鍵,學會怎麼去完成。那聽到這個語言,看的單詞和句子,就知道是什麼事情。思維中就有了情景,課堂上的氛圍和環境,就是語境。在語境中怎麼實踐,在思維中就有了如何實踐的方法,藉助於課本,音視頻,把方法表現出來;就完成了複習。
有時候,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也可以聽懂,為什麼呢?是因為在聽的時候,就是通過思考才能聽懂。思考是要追溯到實踐體會,才能形成迴路;如果思考不到實踐,就會一直處於思考中,而找不到落腳地;其實,就是聽不懂了。孩子能聽懂,是基於實踐。包括日常家庭和課堂互動中的參與,收穫了認知。其實,實踐呢,就是圍繞物體,在事情上下功夫。教孩子怎麼去行為和溝通。在學習單詞的時候,何嘗不是,圍繞單詞,在學習方法上下功夫呢。而方法必然結合事,才能得以展現。有時候,孩子表達表現不出來,要麼是單詞不足,要麼是做事表達能力不夠。其實,單詞不足,就是實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