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東城一個無人車間裡,擁有機械臂的機器人將產品裝進箱子,自動噴碼機器則協助進行箱子噴碼工作,緊接著,轉運機器人將包裝好的產品運送至工廠的月臺,等待著的貨車將一箱箱糖果送往商場和倉庫。
在東莞萬江,一家企業正在為500強企業定製自動化生產線,這些生產線通過精密的加工、安裝完成後,送到國際知名品牌企業的車間裡,加入手機、通訊設備等產品組裝、檢測工作中,最後進入銷售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
以上,是東莞企業日常工作中的場景。從「東莞製造」到「東莞智造」,在12月2-4日舉行的第六屆廣東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博覽會(簡稱「智博會」)上,人們將可以看到,東莞本土知名品牌廠商出現在現場,全力展現其在防疫、醫療、食品包裝、3C電子等領域的「東莞解決方案」。
從加工小零件到為世界500強企業定製自動化生產線
在第六屆智博會上,位於東莞萬江的東莞市沃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也將參展。該公司將在現場展出全自動高速精密貼裝設備以及固態硬碟全自動包裝生產線,主要運用於3C電子、汽車電子、新能源行業、醫療食品、半導體和航空航天等領域。其中,全自動高速精密貼裝設備主要運用於精密感應元件的組裝及檢測;固態硬碟全自動包裝生產線主要應用於精密產品的套裝、封裝、貼標、檢測。
在該公司的一個車間內,東莞沃德相關負責人指著一組20多米長的生產線告訴記者,這是給泰國一家企業定製的汽車通訊設備生產線,主要是將產品自動化組裝起來,進行固化、檢測。在以前,這樣的工作需要20多個人同時操作,使用自動化設備組裝,只需要一兩個人就可以了。
沃德公司和許多東莞本土企業一樣,以前經營的是小零件加工,轉型成功後,開始組裝生產線,研發自動化設備生產。目前,該公司在業內已經頗有名氣,來自全球各地的訂單紛沓而至,定製的生產線也價格不菲,有的幾百萬元,有的則高達上千萬元。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公司精密零部件生產佔了企業營收的30%,自動化設備生產佔了公司營收的70%,企業為全世界500強企業提供自動化生產線定製服務,成功實現了「東莞製造」到「東莞智造」的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疫情初期,東莞沃德調動各方資源,在短短15天內完成了口罩機產品研發,並迅速向市場銷售500多臺平面、N95、魚形、綁帶式等各種類型的口罩機。東莞市沃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曲宏祥介紹,一是企業在自動化行業有豐富的經驗和積累,有自己的研發團隊;二是加工能力強,口罩機很多零部件都是企業自己做的,可以實現自產;三是有完善的供應鏈、有國際市場的客戶資源,因此很快就能將口罩機生產完成並推出市場。該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份,東莞沃德的營業收入達10.65億元,同比增長56.63%,利潤、產品產量等同比均有所增長。
記者了解到,目前,沃德集團紮根東莞,計劃投資3.2億元打造智能自動化裝備及檢測系統研發製造產業中心,建設公司總部、研發大樓、總裝樓及其他配套設施等,預計2022年底竣工投產。該項目是東莞市2019年重大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後,每年可實現年產值10億元。
「機器換人」後,產量由6600箱/天增加至1.6萬箱/天
東莞的製造企業中,相當一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行業企業,徐福記「機器換人」的經驗值得借鑑。位於東莞東城的徐福記將「機器換人」運用到生產的方方面面。在今年的智博會上,該企業也將參展並介紹其經驗。
在徐福記的車間裡,隨處可見機器人在工作,比如在產品轉運區域,外形像掃地機器人、實際上是大力士的AGV(智能搬運機器人)按照規劃的線路,自動運輸著一箱箱的糖果。據介紹,AGV轉運小車投入運作後,現場搬運作業人員減少100%,物料搬運及時率和準確率達到100%,其自動躲避障礙物的功能,也大大降低了車間的安全風險。
「機器換人」還提高了產量。「過去這樣一條生產線,需要33名工人協同作業,而現在實現了無人生產,機器換人也提高了產能。」徐福記工作人員指著一條無人車間生產線說道。通過生產線的智能自動化改造實現無人車間的轉變,產量從6600箱/天提升到了16000箱/天,提升了142.4 %,不僅提高了產量,還降低生產成本。
今年,徐福記投入3000萬元對沙琪瑪車間進行自動化改造。據了解,該車間每天的產能可以達到150噸左右,這個產量原本需要630名工人工作,改造後,工人人數減少近50%,同時極大提高了產能和產線的柔性化。
徐福記營運總經理虞湛介紹,食品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行業,質量問題、安全問題、成本問題等都是行業面臨的普遍難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徐福記於2016年開始嘗試著做自動化生產,「我們一個小項目一個小項目地做,不斷的試驗、更新。」三年來,在自動化改造方面,徐福記累計投入1.6億元人民幣,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前旺季的時候需要9000多名工人,現在旺季僅需要不到5000人了!」從投資回報來看,這些自動化項目基本在2-3年之內收回成本,有的甚至幾個月就已經回本了。
虞湛說,在東莞,那些自動化生產的智能製造企業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每個月他們都會派人到這些企業參觀學習。「如果從降本增效的角度去看,智能製造給傳統行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他表示,以前傳統行業「機器換人」,初期投入特別大,現在智能化「機器換人」,只要在舊的設備上安裝傳感器,就能將數據採集起來,企業再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進行調整,投入要少很多。
對於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說,徐福記模式表現出效果快、複製能力強的特點,也十分值得借鑑。
「智能製造」為東莞製造業發展增添新動能
東莞市工信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五年,東莞市先後有4家企業項目創建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項目,10家企業項目創建省級示範,12家企業項目創建市級示範。在國家、省、市智能工廠項目帶動下,結合「智能製造」政策引領,3000多個單位開展了自動化和智能化改造。項目實施單位平均產品合格率從87.21%提升到91.36%,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9.27%,勞動生產率平均提高2.48倍。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先進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508.65億元,其中,智能製造裝備實現增加值133.74億元,佔26.3%,同比增長10.4%。
東莞發展智能製造有哪些優勢?在早前舉行的第六屆廣東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東莞市副市長萬卓培表示 ,第一,東莞是製造業大市,從簡單的代工轉變成設計代工、技術品牌等,「東莞製造」實力日漸雄厚。第二,東莞地處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之間,發展製造業既是發展選擇也是區位選擇。第三,東莞在探索智能製造、推動製造業高端化的過程中,通過提前推動裝備製造智能化,培育了一批本土企業、引進了一批優質企業,例如拓斯達等知名本土企業、大族科技等新領域企業,為東莞製造業發展增添新動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蔣幸端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蔣幸端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蔣幸端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