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鳳凰網房產杭州站
2月份復工後,家住城西的小楊發現回家路上的一點點旁邊開了一家叫做「茶百道」的奶茶店,踩著最後一天買一送一,她買了兩款飲料回家。3個月過去,她發現這家奶茶店的外賣單量和現場排隊都遠超一點點。
回顧奶茶發展已經30年,這條賽道上已經更替了一批又一批的選手,「默默趕超」又或者「悄然退市」的情況總有發生,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奶茶發展史。
製圖 小杜
壹 90年代,奶茶1.0時代
1987年,臺灣「春水堂」發明珍珠奶茶,並於1990年登陸香港,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奶茶,便發源於臺外地區(珍珠奶茶)和香港地區(絲襪奶茶)。
隨著上世紀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90年代第一批臺商將其帶進大陸,並迅速獲得民眾的喜愛,開始攻佔街頭、校門口、公園等地,並以流動的攤位或五六平米逼仄小店的身姿出現於人前。
奶茶手推車
由於屬於新物種,且低成本,起步快,奶茶迅速佔領了市場,這便是奶茶1.0時代,彼時不流行軟歐包,「一口奶茶一口炸物」才是那個時代的標配,烤腸、雞腿、炸雞柳應勢出道。
90年代的奶茶以「推車」形式在街邊延伸,小門店也遍布街巷,卻未形成品牌意識。面對這一「bug」,成立於1997年的「快可立」在大陸迅速鋪開,設直營店並招募加盟。
隨後,「50嵐」「避風塘」等也來勢兇猛,但是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賽道上選手越多,競爭就越烈,但衝粉奶茶依舊是主流,不過一些品牌開始研發更新穎的產品,隨著椰果、果醬的應用,各種花果茶、花草茶也悄然走進視野。
快可立 圖自百度搜索
貳 千禧年後的規模化到高速發展
千禧年後的頭五六年,內地奶茶店爆炸式瘋長,品牌加速跑馬圈地,臺灣的CoCo、大陸的大卡司、街客、地下鐵等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從品牌擴張中,不難看出大陸品牌大多選擇駐紮廣州、上海,與城市等級和飲茶文化不無關係。直到如今,茶飲市場幾個頭部品牌也依然來自臺灣、廣東等地區。
2004年第一家街客在上海昌裡路開業,珍珠奶茶開始紅遍街頭。作為避風塘的加盟品牌,街客將自己定位為避風塘的奶茶外賣窗口,背靠大樹的它迅速搶灘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該品牌首創一種販賣方式,即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配料(當時主要為珍珠和椰果),此舉比一點點的「隱藏菜單」提前了整整7年時間,也一舉擺脫「商家-顧客」的單向模式,商家開始從消費者角度去思考。
彼時,華東有「街客」,華南有「地下鐵」。地下鐵亦主營外帶,它以「高品質低價格」為名,一杯奶茶價格1.5元-2元,因此也攬獲不少消費者。
街客
地下鐵
街客&地鐵鐵奶茶 圖自百度搜索
全新的品牌層出不窮,當時的奶茶市場也被兩方玩家割據,一方是有組織有規模性的有產階級,一方為零散無序的小商販。奶茶也呈現兩種形態,一是具有表演性質的現搖現調奶茶,一是原料相對簡單的砂糖加水果味調製奶茶。在這一時期,奶茶經歷了高潮也經歷了低谷。
2005年-2008年,「不含奶、奶精、塑料珍珠、添加劑、化學原料……」諸多負面新聞頻出,恰逢2000年金融危機爆發,奶茶行業第一波品牌開店潮褪去,迎來了第一次行業洗牌。
就在此期間,據媒體爆料,珍珠奶茶的原料價格十分低廉,4.5元的「珍珠」可調配40杯奶茶,而一杯珍珠奶茶的售價在4-6元之間,暴利催生了一批品牌,比如2005年,CoCo完成100家門店,而快樂檸檬則在2007年成為了第一個進入購物中心的奶茶店。而基於羊群效應,各大品牌加盟店不斷湧現,風行茶飲、皇茶、蜜菓等各自在產品、營銷上發力,奶茶也因此進入鼎盛時期。
俞飛鴻在其電視劇裡喝蜜菓鏡頭 圖自百度搜索
叄 成熟到升級
2011年-2015年是奶茶的成熟期,該階段出現了奶蓋茶。
這一時期在眾多奶茶中,貢茶是熱度不減且逆流而上的的佼佼者,它提出了奶加茶的創新式奶茶,奶蓋茶應運而生。貢茶的奶蓋茶和以往那種茶奶混合的奶茶不同,它茶奶分明,茶底細緻地分成紅茶、綠茶、烏龍茶,再將奶油打發成輕盈的奶蓋,覆在茶上。第一次,奶茶裡同時擁有了清晰可見的茶和奶。水和奶油在透明杯子裡若即若離,入口卻交匯出令人驚喜的香甜和鹽鹹,喝完之後留在嘴巴上的「牛奶鬍子」是證明自己跟上了潮流的最佳標籤。
這種顛覆傳統奶茶調製方法的新品成了奶茶砥礪前行的道路上又一個裡程碑。奶茶又經歷了從2.0到3.0升級過渡,而至此也將意味著4.0時代的到來。
一點點可謂論證了這個過渡期,與大眾店鋪不同的正是它全新的營銷方式和操作流程,它的茶底細分得更徹底,凍頂烏龍、鳳凰單樅、鐵觀音等等茶的品名讓人眼花繚亂,客人甚至可以定製自己的特別款,後來就發展成了網絡上爆紅的「一點點隱藏菜單」,從而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去嘗鮮。
一點點隱藏菜單 圖自餐飲O2O
當一點點,貢茶等品牌在市面上大火時,喜茶也在江門誕生了。
2012年,奶茶走向「精品」概念,其直觀反映在了店鋪的外觀上,和過去即買即提走的外賣窗口或站點不同,這些店開設了精緻的坐席區,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元的茶飲消費體驗空間。此時,大資本開始進入珍珠奶茶行業,在資本加持下,休閒飲品店向品牌化方向發展,集休閒、文化、娛樂、賞食、品飲、信息交流、消費體驗等為一體的多功能複合式休閒店成為發展主流。
喜茶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它是順時革新的新鮮事物,每個季度推出的時令芝芝果味碎冰系列滿足了年輕人對潮流審美和品味的追求。喜茶在年輕的人群裡已經成了現象級的時髦品牌,對於購買能力有限但欲望無限的90後來說,動輒二三十一杯的奶茶是在房租等生活重壓下,為數不多的能彰顯精緻生活的標籤。與此同時,奈雪的茶也在逐漸跟上時代的潮流,其口號「一杯好茶 ,一口軟包」也體現了奶茶的年輕化、休閒化 。
到了2016年,奶茶市場再度開拓,因味茶、煮葉等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關注,三隻松鼠開啟了奶茶店「水+輕食」的。不久,真功夫連鎖開出了「貓熊茶布」茶飲店。
如今,茶飲市場勢頭仍在繼續高漲,被稱為「同年回憶」的娃哈哈,其第一家茶飲店也在廣州開業了;而資本也越來越活躍,機構如天圖資本、IDG資本,個人如劉強東、羽泉、周杰倫等都進入了這個賽道。
周杰倫的麥吉奶茶 圖自百度搜索
回顧30年奶茶發展,街客的販賣形式得到新的發展;地下鐵的低價策略,至今仍行之有效,尤其是在一些低線城市,比如蜜雪冰城;
回顧30年奶茶發展,我們也發現消費習慣在不斷變遷,奶茶的標配從炸物到歐包,從小窗口變身精緻社交場。
回顧30年奶茶發展史,我們驚嘆於行業洗牌一輪又一輪,有些紅極一時的品牌早已淡出視線。當茶百道開始有壓過一點點的勢頭的時候,我們從身邊的消費中還發現到古茗、麥吉等一些品牌也越來越「叫座」。
在你身邊,還有哪些茶飲品牌正一步步走進我們的生活呢?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