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退臺後,除了士林官邸外,他還建造了哪些「行宮」?
「行宮」,古代指皇帝出巡時沿途建立的供休息、打尖、住宿的地方。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就有關於行宮的記載。
據悉,蔣介石夫婦到臺灣後,到處建行宮,勞命傷財。除了在陽明山修建的士林官邸外,還有多處行宮。臺北住膩了,就到這些山明水秀的地方散散心。這些行宮主要有:
慈湖官邸,位於臺北桃園縣大溪鎮東北角。因為這裡有一個較大的水面,經過人工改造後,蔣為紀念自己的母親王太夫人,就改稱這裡為「慈湖」。湖畔周圍種植了很多的花草樹木,並且仿照浙江奉化故鄉房屋的式樣,在這裡興建了一排排平房。蔣氏夫婦每個月都要來這裡小住幾天。蔣去世後,靈柩曾暫厝此地。
涵碧樓官邸,位於臺中著名的日月潭風景區內。早年日本統治時代,因為很多人到此地瀏覽,日本人在那裡修建了很多招待所,涵碧樓就是其中之一。蔣氏夫婦到這裡小住時,往往是有重大的事情需要考慮。
角板山官邸,位於臺北桃園縣境內,距離慈湖僅有10公裡遠,這裡風景秀麗,古木參天,景色宜人。
西子湖官邸,位於高雄室內。當時高雄市政府為了討得蔣氏夫婦歡心,特意在西子灣地區種植花木,修建道路,改善衛生,以便蔣氏夫婦到臺南視察時休息住宿。
不過,和上述的4處「行宮」相比,士林官邸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色,那就是現代化的通訊設備。
據悉,士林官邸工作人員的「辦公室」裡應有盡有,基於官邸的「特殊性質」,這裡的電信設施比一般電信局的設備更齊全、更先進。如收發報、高速傳真、數位式交換機等設備樣樣俱全。這裡或許比不上美國白宮那樣現代化,但是據說比起過去韓國總統居住的漢城青瓦臺官邸通信設施來,則要齊備得多。
宋美齡在蔣死後,去美十一載,士林官邸的編制,從秘書到侍衛班,依然如舊,上班照常,而且士林官邸辦公室的電信設備一切操作如常,宋美齡可以通過這裡的電信設備,隨時與島內有關人士保持密切聯繫,而且對島內的有關事務做到了如指掌。
同時,宋美齡在臺灣的親信秦孝儀經常向她匯報臺島內情況,秦孝儀無論是利用家中或辦公室電話,還是用陽明書屋之電信設施,均可輕易地與遠在美國的宋美齡保持聯繫,至於「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有事或奉命與宋美齡聯繫時,更是擁有「總統府」特設的電信設備,往來迅速,毫無困難可言。
1975年至1986年的11年間,由於宋美齡在美國居住,士林官邸一直閒置未用。為此,臺灣一些人士曾多次提出應把士林官邸交出公用的要求。有人主張把該地加以改建供公眾使用;還有人主張開放這個戒備森嚴的地區,供民眾觀賞。但是有一些人有不同意見,他們以「遺物」為藉口,主張予以保留。
1986年,宋美齡離臺11年後,又要返臺,士林官邸因此大大修整一番。因為宋美齡是一個極注重生活情趣的人,所以她對個人的起居環境極為重視,士林官邸的修葺整理,既需要符合她的原則,又得保持過去的情調,真叫整理人員頗費了一番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