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BYND大漲13%,因為麥當勞的CEO Steve Easterbrook 在接受電視訪問的時候稱 「不排除把 Beyond Meat 引入到我們的菜單當中」。
今天延續漲勢,突破100美金,與上市25美金相比,暴漲400%
美國目前有至少9家人造肉企業,全球共有26家。美國人造肉技術領先企業計劃在2019年年底之前推出商業產品。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農業部將在今年秋季完成對人造肉檢驗和標籤的有關規定。
不過人造肉能否端上餐桌還需市場檢驗。消費者對人造肉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食物的安全性和價格的合理性等,將是人造肉能否替代傳統肉類的關鍵。
人造肉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大豆蛋白肉,由大豆等植物蛋白製成,富含大量蛋白質和少量脂肪,在素食主義者中十分流行。另一類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和生物技術製造的人造肉,研究人員用胺基酸、糖、油脂等物質在器皿中培養幹細胞,讓它慢慢「長大」,其外觀、口感類似於傳統肉類。
人造海鮮?
洛杉磯記者探訪了美國一家名為「無鰭食物(Finless Foods)」的人造海鮮公司,一探究竟。
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埃默裡維爾市的公司創立於2016年6月,致力於利用生物技術研發人造海鮮,目前已吸引投資400萬美元。公司在美國、日本和歐洲共設有4個細胞生物實驗室。
記者在總部的細胞生物實驗室看到,這裡配備了空氣過濾設施、細胞計算機、細胞分子儀、生物分析儀等精密儀器。
在人造肉之後,資本市場將關注人造海鮮,「無鰭食物」目前主要做人造藍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被認為是製作壽司和生魚片的頂級食材,但是由於生長緩慢及過度捕撈,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進入瀕危物種名錄。
實現藍鰭金槍魚的實驗室培養,不僅能保護海洋生態,減少能耗,還能避免人體吸收魚類在海洋環境中體內所產生的水銀、塑膠、生長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質。此外,實驗室合成遠快於魚類生長周期,藍鰭金槍魚在海洋的生長周期大約是3年,但在實驗室內魚肉細胞數量每24小時就能增加一倍。
人造海鮮合成的大致過程:先是通過過濾和篩選,從一塊活魚肉中提取魚肉細胞;然後在實驗室培養,實現細胞分裂,變成魚醬;之後再加入酶,提供細胞生長所需的糖、鹽、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並通過調整氣壓、酸鹼度等模擬魚體內生長環境,使細胞最終「長成」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