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美國人造海鮮企業:人造藍鰭金槍魚,每磅5000美元

2020-12-04 澎湃新聞

最近,「人造肉」這一新鮮概念引起公眾關注。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人造肉漢堡評選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與定製癌症疫苗、核能新浪潮、靈巧機器人等並列。

人造肉到底是什麼?口味如何?是否安全?未來能否成為傳統肉類替代品?新華社記者近日實地探訪了美國一家名為「無鰭食物(Finless Foods)」的人造海鮮公司,一探究竟。

這家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埃默裡維爾市的公司創立於2016年6月,致力於利用生物技術研發人造海鮮,目前已吸引投資400萬美元。公司在美國、日本和歐洲共設有4個細胞生物實驗室。

記者在總部的細胞生物實驗室看到,這裡配備了空氣過濾設施、細胞計算機、細胞分子儀、生物分析儀等精密儀器。

人造肉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大豆蛋白肉,由大豆等植物蛋白製成,富含大量蛋白質和少量脂肪,在素食主義者中十分流行。另一類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和生物技術製造的人造肉,研究人員用胺基酸、糖、油脂等物質在器皿中培養幹細胞,讓它慢慢「長大」,其外觀、口感類似於傳統肉類。

「無鰭食物」目前主要做人造藍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被認為是製作壽司和生魚片的頂級食材,但是由於生長緩慢及過度捕撈,其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進入瀕危物種名錄。

公司執行長麥可·塞爾登告訴記者,實現藍鰭金槍魚的實驗室培養,不僅能保護海洋生態,減少能耗,還能避免人體吸收魚類在海洋環境中體內所產生的水銀、塑膠、生長激素、抗生素等有害物質。此外,實驗室合成遠快於魚類生長周期,藍鰭金槍魚在海洋的生長周期大約是3年,但在實驗室內魚肉細胞數量每24小時就能增加一倍。

科研人員介紹了人造海鮮合成的大致過程:先是通過過濾和篩選,從一塊活魚肉中提取魚肉細胞;然後在實驗室培養,實現細胞分裂,變成魚醬;之後再加入酶,提供細胞生長所需的糖、鹽、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並通過調整氣壓、酸鹼度等模擬魚體內生長環境,使細胞最終「長成」魚肉。

塞爾登表示,人造海鮮口味與真海鮮無異,目前最大障礙是成本過於高昂。實驗室培養的第一塊藍鰭金槍魚肉成本為每磅1.9萬美元(1磅約合0.45千克),現在已降到每磅5000美元,但仍比野生藍鰭金槍魚售價昂貴許多。

據他透露,公司在降低成本方面已取得進展,培養的人造海鮮產品也已通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農業部有關安全認證,預計5年內可以上市。

塞爾登對與中國開展人造合成海鮮領域合作充滿期待。「中國市場規模大,重視安全和穩定的食物供應鏈。目前『無鰭食物』正在與上海一家公司探討合作,希望未來能與中國科學家對話,在人造海鮮技術等方面開展合作。」他說。

人造肉興起的背後是人類生活方式、飲食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變革。今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客座評選人比爾·蓋茨撰文說:「下一代蛋白質不是為了讓肉更多,而是為了讓肉更好。它讓我們在不助長森林砍伐或甲烷排放的前提下,更好地供給這個人口不斷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世界,讓我們不用殺害任何動物就能享用漢堡。」

近日,美國人造肉公司「超越肉類(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股價收漲163%,成為今年以來新股上市首日漲幅最大的公司。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目前有至少9家人造肉企業,全球共有26家。美國人造肉技術領先企業計劃在2019年年底之前推出商業產品。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農業部將在今年秋季完成對人造肉檢驗和標籤的有關規定。

不過人造肉能否端上餐桌還需市場檢驗。消費者對人造肉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食物的安全性和價格的合理性等,將是人造肉能否替代傳統肉類的關鍵。

(原標題:記者調查:人造肉離我們有多遠?——探訪美國人造海鮮企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記者調查:人造肉離我們有多遠?探訪美國人造海鮮企業
    新華社洛杉磯5月27日電記者調查:人造肉離我們有多遠?——探訪美國人造海鮮企業  新華社記者譚晶晶  最近,「人造肉」這一新鮮概念引起公眾關注。
  • 人造肉之後,就是人造海鮮,BYND暴漲400%
    另一類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和生物技術製造的人造肉,研究人員用胺基酸、糖、油脂等物質在器皿中培養幹細胞,讓它慢慢「長大」,其外觀、口感類似於傳統肉類。   人造海鮮?   洛杉磯記者探訪了美國一家名為「無鰭食物(Finless Foods)」的人造海鮮公司,一探究竟。
  • 藍鰭金槍魚也要被做成細胞肉,目前一斤要 1 萬美元
    美國第一家細胞魚肉公司 Finless Foods 獲得風險投資機構 Draper Associates 領投的 35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並稱明年底以前要將人造藍鰭金槍魚價格降至和普通藍鰭金槍魚一樣。目前前者的價格是 1 萬美元一磅,後者每磅則在 12-77 美元之間。
  • 一千多年前 南京就有「人造肉」?
    孟祥忍說,目前全球熱炒的人造肉是3.0版本,即利用動物幹細胞和生物技術製造的人造肉,但還處在研發階段,因成本較高,尚未實現商業化。「這類人造肉比較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但對於企業來說,成本太大了。」據《中國漁業報》,美國一家名為「無鰭食物」的人造海鮮公司,實驗室培養的第一塊藍鰭金槍魚肉成本為每磅1.9萬美元(1磅約合0.45千克),即使現在已降到每磅5000美元,但仍比野生藍鰭金槍魚售價貴許多。
  • 人造肉,徵服口味挑剔的中國人?一千多年前,南京就造出初代人造肉
    孟祥忍說,目前熱炒的人造肉是3.0版本,即利用動物幹細胞和生物技術製造的人造肉,但還處在研發階段,因成本較高,尚未實現商業化。「這類人造肉比較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但對於企業來說,成本太大了。」   據《中國漁業報》報導,美國一家名為「無鰭食物(Finless Foods)」的人造海鮮公司,實驗室培養的第一塊藍鰭金槍魚肉成本為每磅1.9萬美元(1磅約合0.45千克),即使現在已降到每磅5000美元,但仍比野生藍鰭金槍魚售價貴許多。
  • 世界上最貴的十大海鮮 藍鰭金槍魚一條要173,600美元
    鰻魚是美國特有的海鮮,它們的價格估計為每磅2000美元,並不是每個人都買的起,又因為鰻魚的生長時期很長,所以全世界都面臨著市場上大鰻魚的嚴重短缺。8、河豚藍鰭金槍魚是非常昂貴的海鮮食品,在整個魚市場中都很罕見,據說金槍魚是世界上最貴的魚。它在世界各地都有銷售,售價達數十萬美元。
  • 人造肉餡鮮肉月餅將上市,別慌,現在很貴你買不起
    據悉,開發這個人造肉產品的植物肉品牌「Starfield」稱,已經和素食企業「鴻昶生物科技(蘇州)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鴻昶將在 Starfield 中佔股,共同啟動植物肉新項目。同時,Starfield 已經和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李健博士達成合作意向這一消息又一次把「人造肉」概念帶火了,此前,「人造肉」這一產業領域得到了大企業家比爾·蓋茨、李嘉誠等人的青睞。
  • 全球「人造肉」初探,它安全嗎?|素食|人造肉|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
    美國一家名為「無鰭食物(Finless Foods)」的人造海鮮公司,通過實驗室培養的第一塊藍鰭金槍魚肉成本為每磅1.9萬美元(1磅約合0.45千克),現在已降到每磅5000美元,但仍比野生藍鰭金槍魚售價昂貴許多。更不用說還有造價32萬美元的「牛肉餅」。高昂的生產成本是「細胞肉」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 人造肉快OUT啦!「人造金槍魚」正蓄勢待發
    但到目前為止,海鮮產業中還沒有類似的成功案例。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科技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今年夏天孵化的初創企業Kuleana希望能在這個領域有所突破。據了解,YC(在業內更為常見的稱呼)的方法和想法幫助孵化了像Airbnb、Dropbox和Stripe這樣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但要想進入YC似乎比進入哈佛更難。
  • 人造肉正式開售,它究竟怎麼「造」的?
    這種植物蛋白肉的製作,比眼下流行的辣條、素雞等「素肉」在工藝上更為複雜——傳統的豆製品素肉,是將大豆直接用於素肉生產,而植物蛋白肉採用了大豆分離蛋白為原料進行製作(這需要榨油企業首先把大豆油去掉
  • 人造肉落伍了 歐洲公司正在研發「人造金槍魚」:生魚片口感
    最近兩年,人造肉在全球形成了一股新風潮,它們所宣傳的健康、環保理念深受一些人的歡迎。現在更高級的人造食品出來了,歐洲公司Kuleana正在研發「人造金槍魚」,號稱可以重現生魚片的口感,價格跟高端金槍魚差不多。
  • 又一人造海鮮來了!
    該公司稱,營養價值和口味均與真蝦無異,還將推出人造龍蝦、螃蟹、金槍魚和鮭魚等。根據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米歇爾·沃爾夫(Michelle Wolf)的觀點,蝦是世界上消費量最大的海鮮。「從商業角度看,有廣闊的市場機會,它才有意義。」沃爾夫說道。
  • 海鮮選擇"三色"清單:避免食用藍鰭金槍魚等
    藍鰭金槍魚  東方網5月13日消息:怎麼吃海鮮,才健康又環保?昨天,滬港海洋科普機構、自然基金會開出《海鮮選擇指引》「三色」清單,根據環境訴求,將海產品分為可食、少食、不食三類,建議食客理性消費。公眾可放心消費的海鮮歸入「綠色」,如澳洲昆士蘭野生東星斑,中國養殖的鮑魚、蛤蜊等;歸為「黃色」的海鮮,公眾應慎重選用,儘量不消費,如美國野生三文魚、中國養殖青蟹等;對於「紅色」海鮮,公眾應當避免食用,如全球範圍內野生或養殖的藍鰭金槍魚、東南亞野生老鼠斑等。
  • 美國人造蝦明年上市:營養口味與真蝦無異 還有人造螃蟹金槍魚
    來源:金融界網站9月5日,美國最大肉類加工商泰森宣布將投資初創公司New Wave foods,以海藻、大豆蛋白和天然香料為原料生產人造蝦。該公司聯合創始人表示,營養價值和口味均與真蝦無異,未來還將推出人造龍蝦、螃蟹、金槍魚和鮭魚等。
  • 我國用動物幹細胞培育出人造肉,它安全嗎?
    市場上有很多「人造肉」、「人造雞蛋」,市民們只要聽到這些詞就知道都是假的,沒法吃,都有化學危害。但是從今年開始,我們口中的人造肉就得換一層意思了。這是一種可以吃的肉,還是通過正規渠道加工而成,只是人造肉出來之後,豬肉是不是就要降價了?人人都能吃得起肉了?
  • 人造肉的下一步是人造海鮮的時代,有哪些人造海鮮?
    不同於歐美國家,主要研究漢堡肉、牛排等人造肉的「肉」品。這間公司則是因應東南亞的主食,以研究海鮮為主。包含美國知名創業公司的孵化器Y Combinator,也看好這項人造海鮮產業。然而人造海鮮最大的原因,則是因為東南亞的飲食習慣,喜歡吃海鮮人數眾多,他們看準了市場需求,並且作為一名科學家,想要在這片人造市場上,大展身手,以早年研究牛、豬、雞肉等幹細胞培養研究的經驗,用在蝦子、龍蝦等人造海鮮上。如果研發成功,也能緩解海洋資源枯竭,以及提供安全足夠的糧食。
  • 太平洋藍鰭金槍魚過度捕撈 瀕危程度堪比熊貓
    儘管日本與世界各大主要金槍魚產地相距甚遠,但是全球各地捕獲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中,10條有8條最終會出現在日本的市場上。墨西哥灣是最大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產地,在這裡捕獲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除了銷往日本,還進入美國,中國,韓國等飲食習慣偏好魚類的市場。
  • 人造肉將顛覆全球900億美元肉類市場 西方正流行昆蟲蛋白質
    在過去幾年中,每年人均消費大約95磅肉,自1961年以來,這一數字增長了44磅。這就意味著飼養的食用動物數量驚人:美國有超過3000萬頭牛,僅愛荷華州就有2100萬頭豬。自1961年以來,全球肉類產量增長了4-5倍,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全球不斷增長的人口對動物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 日本捕食全球80%的藍鰭金槍魚致其數量急劇下降
    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希望日本消費者能夠不再消費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因為由於大量捕殺,藍鰭金槍魚的數量已經在急劇下降。一直以來,日本青森縣Oma鎮都是藍鰭金槍魚的盛產地,但最近幾年,由於過度捕撈,這裡的藍鰭金槍魚數量也在急劇下滑。該鎮的藍鰭金槍魚肉色呈暗紅色,肉質鮮嫩,所以受到日本民眾的追捧,價格因此非常昂貴,當地的漁民都把其稱為「黑金」。
  • WWF專家:「舌尖上的日本」致藍鰭金槍魚生存堪憂
    藍鰭金槍魚是壽司及生魚片等日餐中使用的高級食材,因其經濟價值已被過度捕撈至危險境地。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在3種藍鰭金槍魚中,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為「易危」,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是「瀕危」,而南方藍鰭金槍魚更是「極危」,比屬於「易危」等級的大熊貓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