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壽司之神》中,米其林三星主廚小野二郎感慨:捏了一輩子的壽司,年輕時唾手可得的上等食材,如今卻因為壽司店的大量需求陷入短缺。藍鰭金槍魚便是其中一種。
金槍魚又稱鮪魚,因肉質肥厚多脂而多用作壽司和刺身的食材。日本料理中也根據金槍魚身體不同部位脂肪含量的差別為魚肉定級。對於一些比較講究的日式料理餐廳來說,藍鰭金槍魚肚子上的脂肪含量較高的那一部分肉,無疑是製作刺身的頂級食材。
但是,由於過度捕撈,太平洋地區的金槍魚產量急劇減少,而在一些商人眼裡,稀缺的資源正式他們從市場裡撈金的大好時機。在墨西哥南部的海灣地帶,金槍魚漁場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漁民捕撈大量金槍魚幼魚,將其放入網箱養大後再高價出售。
80%藍鰭金槍魚銷往日本
遊弋在海中的金槍魚種群裡,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由於受市場歡迎程度高,成為捕獲量最大的一種金槍魚,這意味著,其數量正急劇減少。
儘管日本與世界各大主要金槍魚產地相距甚遠,但是全球各地捕獲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中,10條有8條最終會出現在日本的市場上。
墨西哥灣是最大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產地,在這裡捕獲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除了銷往日本,還進入美國,中國,韓國等飲食習慣偏好魚類的市場。
並且,隨著日式料理在全球的普及,世界各地對太平洋藍鰭金槍魚食材的需求不斷增大,導致各大產區一哄而上的過度捕撈,最終,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價格居高不下。
藍鰭金槍魚的體型一般能夠1到3米,體重在150公斤左右。據媒體報導,2013年,一條重200公斤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在日本以176萬美元的天價售出。
「滅絕危險正在增加」
由於名聲鵲起而引發的過度捕撈嚴重危及了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種群數量。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11月發布的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將太平洋藍鰭金槍魚與河豚一起列為「滅絕危險正在增加」的瀕危物種。
IUCN稱,目前對太平洋藍鰭金槍魚來說最大的威脅是對幼年(未排卵)魚群的過度捕撈,多數這種情況發生在日本附近的西太平洋海域。但是,日本方面已經表示,為保護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數量,會更密切關注漁業捕撈狀況。
在墨西哥灣,現在較為「流行」的做法是,把大量捕獲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放進恩塞納達港附近的海水網箱中進行養殖。從而提高魚肉的油脂含量,獲得更大的商業價值。
除了墨西哥以外,在澳大利亞的南部海岸和義大利東部的亞得裡亞海附近,各個種群的金槍魚都被大量趕進海水養殖場中。
但是,僅僅這個過程就花費了養殖企業巨大的成本。「其實不是很划算,」來自史密森學會的漁業科學家布魯斯?科萊特(Bruce Collette)說,「為了要得到一條達到預想尺寸的大魚,他們一下子要捕這麼多小魚,如果不是因為金槍魚這麼值錢的話,這樣做實在很不划算。」
科萊特說,太平洋藍鰭金槍魚雖然偏好溫暖的海水,但是它在冷水中同樣能存活,這在金槍魚種群中是很少見的。多數藍鰭金槍魚實際上是在日本或韓國附近海域繁殖出生的,但是幼魚在生長過程中會隨洋流遠距離遷徙到墨西哥灣附近進行繁殖。
科萊特稱,相比起他在1958年出海捕魚的時候,現在的金槍魚數量減少了80%到90%左右。「對金槍魚捕撈來說,現在真是僧多肉少。」
配額制捕撈
目前世界各國在藍鰭金槍魚的捕撈上採取配額制,對於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日本當局表示,從2015年起,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幼魚的年度捕撈配額將嚴格控制在4007噸以內。
而墨西哥則將今年規定海域內的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捕撈配額定為5000噸。
在大西洋,負責大西洋和地中海金槍魚資源保護的大西洋金槍魚保護國際委員會(ICCAT)在2010年曾把東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全球配額削減到14900噸。
11月,ICCAT表示,考慮到大西洋地區藍鰭金槍魚資源正在逐步復甦,明年有可能將配額提高到23000噸,未來三年內將東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區藍鰭金槍魚年度捕撈配額增加20%,而西大西洋金槍魚捕撈配額將在未來兩年增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