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題:瀕危藍鰭金槍魚,日本又一個「海豚灣」
新華社記者
每公斤約合3000美元!2017年年初,日本東京築地水產市場的新年拍賣,一條藍鰭金槍魚以7200萬日元成交(約合61.4萬美元)。在傳遍世界的新聞圖片中,眉開眼笑的壽司店老闆手持長刀,將鋒刃劃向這條212公斤的「魚王」。
事實上,由於生長緩慢及過度捕撈,不僅是這麼大的藍鰭金槍魚,一些漁船目前連幼魚都不放過,藍鰭金槍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經進入瀕危物種名錄。日本水產廳2月初的一份報告說,日本多個縣存在大量違規捕撈藍鰭金槍魚的情況。
對瀕危物種如此涸澤而漁,日本受到國際社會及環保組織的強烈譴責。日本國內的有識之士也認為,政府在這方面的監管形同虛設,終會損害日本國際形象和相關產業。奧斯卡獲獎紀錄片《海豚灣》讓全世界看到日本政府放縱少數漁民殘殺海豚的事實,藍鰭金槍魚的遭遇讓人們看到了又一個類似「海豚灣」的慘劇在日本上演。
瀕危擋不住濫捕
世界自然基金會專家約翰·坦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藍鰭金槍魚變成「瀕危」的主要原因就是「舌尖上的日本」需求導致的濫捕。
據介紹,藍鰭金槍魚主要分三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最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太平洋藍鰭金槍魚是「易危」,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是「瀕危」,南方藍鰭金槍魚更是「極危」,且數量在持續減少,總的來說是「瀕危」。在專業人士看來,藍鰭金槍魚的命運比「易危」等級的中國大熊貓更不容樂觀。
藍鰭金槍魚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上的重要一環,它吃一些小的魚類和甲殼類動物。如果它最終滅絕,相關海域的生態平衡可能遭到破壞。
然而,「瀕危」這個警告根本擋不住日本餐桌的需求。藍鰭金槍魚被認為是壽司和生魚片的頂級食材,一條大魚能賣出天價。在經濟利益刺激下,日本漁船大量捕撈藍鰭金槍魚,捕撈量遠超國際協商的配額。
數據顯示,太平洋藍鰭金槍魚在1961年的成魚資源量約有16萬噸,而到2014年只有約1.7萬噸,因此現在捕撈到的已多是幼魚。國際組織「中西部太平洋漁業委員會」鑑於藍鰭金槍魚現狀,2015年下調了對30公斤以下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全球捕撈量配額。日本的捕撈上限為4007噸,分配給沿海各縣。
去年12月,媒體曝光了日本長崎縣和三重縣兩地存在大量違規捕撈的情況。日本水產廳因此決定調查日本39個沿海都道府縣偷捕瞞報情況。本月3日發表的報告說,調查發現巖手、宮城、千葉、靜岡、熊本等8個縣存在違規捕撈和瞞報漏報捕撈量的情況。其中,截至2016年9月15日,三重縣已超量捕撈23噸,政府要求漁民減少捕撈量,但此後又發現53噸違規捕撈沒有申報。
坦策援引最新研究數據說,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繁殖群體數量已下降至理論推算的未捕撈情況水平的2.6%。他說,地球另一邊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也難逃厄運,日本市場的需求使其群體數量一度處於瀕危邊緣,捕撈量中的80%到90%據估計最終被送上了日本餐桌。
美國皮尤慈善基金會近日發表的一份全球金槍魚保護報告則顯示,藍鰭金槍魚目前的捕撈速度是經科學計算、可維持物種可持續發展捕撈速度的3倍。
政府監管形同虛設
2014年,日本三重大學生物資源系副教授勝川俊雄在日本廣播協會(NHK)的相關節目上指出,日本捕撈藍鰭金槍魚存在三大問題:第一,大量捕撈幼魚。從捕獲藍鰭金槍魚的年齡構成來看,絕大多數是年齡不到1歲的幼魚,而它們要到3歲才能開始產卵。
第二,在產卵地集中捕撈。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主要產卵區位於日本專屬經濟區,每年6月至8月是太平洋藍鰭金槍魚的產卵期,日本大型圍網船隊會埋伏在相關海域,將前來產卵的金槍魚一網打盡。
第三,日本政府此前對捕撈作業幾乎沒有任何限制措施。「沿岸的釣魚業、固定網、大型圍網漁業,全年捕撈藍鰭金槍魚,想捕多少就捕多少。」
到2017年,在媒體曝光後,日本水產廳在調查報告中終於「計劃」開始對違法捕撈者追究刑責和罰款,而此前根本沒有強制懲罰性措施,只是要求各縣漁協和漁民「自主遵守」捕撈上限。
勝川俊雄承認,全世界捕撈藍鰭金槍魚最多的國家是日本,食用金槍魚也以日本人居多,「掌握藍鰭金槍魚種群恢復鑰匙的是我們日本。」
坦策認為,日本漁民大量違規捕撈藍鰭金槍魚,其他地方違規捕撈的藍鰭金槍魚也大量流入日本市場,背後的原因在於日本政府「缺少強有力的監測、管理和監察制度」。
缺乏監管的同時,日本政府在近來一些國際漁業協商中也未顯示改善的意願。在2016年中西部太平洋漁業委員會的相關磋商中,日本代表不同意調低捕撈配額,導致一些國家提出的藍鰭金槍魚保護方案無果而終。
這一態度令人想起鯨和海豚的遭遇。在國際社會普遍禁止商業捕鯨之時,日本政府依舊縱容捕鯨船以「科研」名義繼續捕鯨,回國後還送上餐桌。而讓許多人喜愛的海豚,每年經過日本太地町海域時被殘忍地集體屠殺,日本有關機構也對此縱容。紀錄片《海豚灣》曾因揭露這一真相而獲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涸澤而漁害人害己
儘管科學家早就指出鯨和金槍魚等處於海洋食物鏈最高端的海洋動物體內汞含量最高,鯨和金槍魚也已被列為瀕危物種,日本一直用「飲食文化」作為大量捕鯨、捕
金槍魚及屠殺海豚的理由。
在東京一家普通超市的水產櫃檯前,新華社記者採訪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庭主婦,她表示,各國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不太理解為什麼國際上經常有聲音批評日本人食用金槍魚和鯨肉。
但這位主婦也說,對日本過度捕撈金槍魚的情況「並不是很清楚」,她認為捕撈「應該考慮到今後」,以讓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她說,只要藍鰭金槍魚還在市場上流通,自己會繼續購買,「但如果禁止,就不吃了。」
可見,普通日本民眾還是明白不可涸澤而漁的道理,問題的關鍵還是日本政府有關方面沒有做好監管工作,以及漁業、餐飲、食品工業等利益集團的影響。
勝川俊雄指出,就算從實際利益出發,保護藍鰭金槍魚也更有好處。如果現在放過那些只有1歲的藍鰭金槍魚,等5年後再捕撈,這些金槍魚的個頭和單價都會增加不少,估計銷售金額會增加到現在的約70倍。同時,6歲的金槍魚已多次產卵,對資源恢復大有裨益,消費者也能可持續地獲得食材。
他說,日本人聽到國際社會的批評,就容易產生情緒化的反感——「不要否定我們的飲食文化」。然而,以飲食文化為理由堅持不可持續性消費,資源遲早會枯竭,文化本身也無法延續。因此他呼籲,漁業從業人員和消費者都要克制。
日本的國際形象也因此大受損害。共同社報導說,在2016年中西部太平洋漁業委員會會議上,由於日本牽頭推進的藍鰭金槍魚資源管理討論沒有進展,被與會各國集中「炮轟」。
正如日本捕鯨船用高壓水槍掃射抗議捕鯨的環保志願者,也正如《海豚灣》中湛藍的海水因殘殺海豚而泛起猩紅,瀕臨滅絕的藍鰭金槍魚將成為日本濫捕海洋動物的又一大象徵。(執筆記者:黃堃;參與記者:錢錚、華義、張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