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萬聖節即將來臨,關於中國人要不要過洋節的爭論,也逐漸變得激烈起來。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事實上,全世界各種各樣的鬼節不在少數。比如西方的萬聖節,日本的盂蘭盆節,以及因為《尋夢環遊記》廣為人知的墨西哥「亡靈節」。
外國人的鬼節,雖然也有祭拜逝去之人的意義,但從慶典儀式上來說,更像一種嘉年華。無論大人還是孩童,都會進行各種裝扮,走街串巷、表演玩樂。近年格外流行的聖誕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傳說中,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也會裝扮成各種鬼怪。因為這樣熱鬧的夜晚一般是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晚上,所以中文裡常將萬聖節前夜訛譯為萬聖節。
不過,相比中國「鬼節」,這些洋節都是晚輩了。對於有著祖先崇拜傳統的中國人而言,光是與鬼有關的重大節日就有除夕、清明、中元、重陽四個之多,其發展歷史更是源遠流長。
比如「三月三鬼下(上)山」這一句俗語就來自於上巳節,早在《論語》便有描述。而固定在農曆三月初三過節,則是在三國魏晉時期。每上巳節到來,人們便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禊儀式,後逐漸演變成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
在這裡頭,曲水流觴就比較有意思了。大家在舉行儀式之後,便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從祭拜祖先變成節日派對,這種娛樂精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過,流行與三國的上巳節,如今除了壯、侗、瑤、黎等少數民族之外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力。畢竟,自唐宋以來,節日習俗之互相影響、融合,現如今的清明節即是融合了上巳、寒食兩節而來。
既然三國時期的古人早就很Fashion地玩起了鬼節,作為後人的咱們也不妨開個腦洞,假如當年萬聖節的南瓜特色傳了進來……
所以作為一款三國卡牌TCG遊戲,咱們《英雄愛三國》帶頭自嗨!比如製造小能手黃月英,肯定迅速的將夫君諸葛亮的木流牛馬改造成裝糖道具!
東吳大小姐孫尚香,一定會立志化出最嚇人的裝扮,一定要嚇到那幫一天到晚自稱天下無敵的武將。
面對治軍嚴格的三巨頭——曹操、劉備、孫權,部下們表示終於可以在今天,有仇的報仇,有冤的報冤,反正蒙上臉,誰也不知道你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