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歲貝聿銘去世: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2020-12-21 洞見

作者:洞見Neo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昨天,又一位世界級的大師走了。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在貝聿銘的百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但是,貝老留給國人最深刻的記憶,卻並非他的建築成就,而是是他背後那個生生不息的家族,孕育出大師的那片沃土。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

很多富甲一方、紅極一時的富豪家族,都逃不過這個詛咒似的命運。

但是,貝聿銘所在的貝氏家族,卻傳承了幾百年,富過15代。

而其中的奧秘,就藏在其家族的30字家訓之中。

01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為躲避戰禍,貝氏一族舉家遷到蘇州。

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醫賣藥起家,從明朝中葉開始,漸漸富甲一方。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蘇州貝氏已經成為蘇州四大豪門之一。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作為經濟重鎮蘇州的富豪,放眼全國也絕對是局指可數的頂級世家。

貝氏家族曾經輝煌到什麼程度?

首先是祖輩、父輩們在金融業開疆拓土,並轉向政壇,身居要職。

十三世孫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被稱作「顏料大王」和「金融大亨」。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參與創辦過上海銀行,其父貝祖貽青出於藍,曾在民國時期擔任中央銀行總裁,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其次是與名門通婚,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莊氏,繼母是江南名門之後,一代才女蔣士雲。

貝祖詒與妻子蔣士雲

顯赫的家世背景,曾讓貝氏一族在蘇州擁有十幾萬平的私家宅院,就連明清時期皇帝們都流連忘返的蘇州獅子林,也成了他們家的後花園。

古語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第一代白手起家,辛苦創業,發家致富;

第二代,老成守舊,艱難守業;

到了第三代,就會因為子孫不濟,坐吃山空,跌落神壇。

但是貝氏一族卻經歷了數個大時代的浪濤和風雨,不僅屹立不倒,反而歷經15代蒸蒸日上。

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貝潤生對於家風家訓的那句總結: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02

《紅樓夢》裡,在抄檢大觀園時,曹雪芹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中國人有一個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叫做「窩裡鬥」。

我們見慣了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戲碼。

多少家族的興亡,都是因為「禍起蕭牆」。

貝氏家族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就在於整個家族的團結和友愛。

作為家族最興旺的一支,貝潤生當年重金購下獅子林。

但他並沒有將其當做自己的私家園林,而是將其和整個家族共享。

並且在園子裡設立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莊,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也正因為如此,貝聿銘幼年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貝潤生這位叔祖的莊園中居住的。

少年時期的貝聿銘

蘇州園林造法自然,渾然天成的建築特點給了貝聿銘無窮無盡的靈感,成就了他追求的建築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築設計的源頭。

《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是父子之間感情篤深、互相信任,兄弟之間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夫妻之間恩愛和美、相濡以沫,一家人一條心,財富才會滾滾而來,家業才能興旺發達。

一個家族,真正的財富不在金錢的多寡,而在於關係的和睦。

互相拆臺,誰也見不得誰好,再富裕的家庭,也必會敗落。

試想一下,若是貝氏一族各個敝帚自珍,也許這個世界上就會少了貝聿銘這樣一位偉大的建築大師。

獨木不成林,若是貝家人都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那麼還有可能開枝散葉,延續如此龐大的家族嗎?

03

孟子曾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有錢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富豪之家都能被稱作豪門。

貝氏一族在商政兩界都稱得上豪門,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富可敵國之資,而是因為全族上下無一人不注重德行和節操。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從1922年起連任蘇州總商會會長7年,先後發起募捐巨款開闢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貝理泰還擔任過吳縣救火會會長,博習醫院、振華女子中學董事,和兄長貝潤生二人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

你可以看到,貝氏族人一直活躍在中國近代公益事業的第一線。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對於中國人來說,天有好善之德,人有好善之心,發之於外,就是敬天愛人,勤儉惜物,自利利他。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最風光時是當時中央銀行的總裁。

在民國那個貪腐橫行的時代,面對唾手可得的財富,貝祖詒始終潔身自好,大公無私。

後來遠赴美國,孔祥熙一人就捲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貝祖詒卻兩袖清風,沒有帶著任何一分公款,跟當時蔣、宋、孔、陳所謂四大家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直到現在貝氏一族依然堅守高潔的道德情操,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

林貝聿嘉

貝聿銘的堂妹林貝聿嘉不僅擔任過香港婦女會主席,還是著名慈善家、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獲得者。

曾子曰:「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善良是一種遠見,高尚的道德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最好的護身符。

貝聿銘已經離去,但是貝氏家族自古傳承的家風並不會消失。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好的家風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永恆,但是良好的家風卻能夠保證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貝聿銘的四個子女皆優秀,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女兒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專業的高材生。

貝氏家族的優良傳承,或許遠不止15代。

相關焦點

  • 貝氏家族蘇州四富之一,富了幾百年,靠得只有30個字
    中國有句老話叫:「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這不就是一定意義上的賺錢容易,守財難。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家族故事,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這便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
  • 102歲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蘇州貝氏延續15代的榮光
    5月16日,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是橫跨兩個世紀的傳奇。在他長達60年的建築生涯裡,留下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傑作。回望他的一生,不能不提蘇州貝氏家族,這個傳承了15代的百年名門望族,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在中國時代巨變中,要找到一個幾代財富傳承的家族幾乎不可能。像貝氏家族這樣富過15代的商業世家,已經是中國近代史上罕有的家族。貝氏家族,最後的儒家追溯貝氏家族,早在清乾隆年間就以經營中藥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 打破魔咒富過16代、盛產哈佛學霸,貝聿銘家族的興旺秘訣是什麼?
    中國常常會說一句話:「富不過三代」,現實也確實是這樣,富過三代的家庭少之又少。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很難找到一條科學的路。但是有這麼一個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就是被網友稱為十六代顯赫的蘇州貝家。
  • 這個家族富了17代,上海有千套房產,網友:中國真正的貴族!
    所以如果僅僅以財富傳承的話,那麼這個家族肯定不會長久風光下去。這個家族富了17代,上海有千套房產,網友:中國真正的貴族!但是當一個家族可以傳承優良的家風,並且一直訓導後代用雙手去拼搏,用知識武裝自己,那麼這個家族不止是三代,就算是幾十代也照樣可以風光無限。因為家風家訓好比是房子的屋瓦門窗,子子孫孫就是支撐房屋的柱子,只有這些全都結結實實,沒有腐朽,房子才能百年不會倒塌。
  • 富不過三代?蘇州貝家前後延續15代,貝聿銘是最出名的族人
    在中國有一個古老的「詛咒」,叫做富不過三代,說的就是第一代人從一窮二白開始創業;到了第二代人知道自己父輩創業的艱苦,不說發展的多好,但求不會被禍害掉;到了第三代,一出生嘴裡便是含了個金湯匙,哪知道當初的落魄與艱苦,只會享受而沒有作為,因此家道中落。很多這樣的家族都脫不開這種現象。
  • 都說富不過三代,蘇州貝氏家族如何富過十五代,依舊傳承良好
    「貝」這個姓很少見,但是也讓我想起了今年上半年去世的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同樣也很知名,且活了一百多歲。沒有人會不知道羅浮宮,但是或許不是所有人知道羅浮宮前那獨一無二的玻璃金字塔建築,是出自世界知名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
  • 這個家族已富到17代!上海近千棟房都是他們的,後代都去哈佛讀書
    而說到富三代,我們可能會想到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子孫後代,還有與李嘉誠齊名的富豪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等,這些富三代也是憑藉自己的本事將家族事業發揚光大。但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很多家族財富傳到第三代手裡,基本就快消耗殆盡了。
  • 這個被稱為中國「富15代」的華人,一生到底有多牛X | 貝聿銘逝世
    多家知名媒體報導,美國的當地時間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2歲。 2019年4月26日,貝聿銘先生剛剛度過了自己的102歲生日,這位走過一個世紀的設計巨匠,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高山仰止的巨人
  • 貝聿銘去世,記者探訪貝軒大公館,還原他的兒時生活!
    金融投資報記者 趙曉玲 文/圖 5月16日,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走了。 這位102歲的老人,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15代望族後代傳奇華人設計師貝聿銘難忘中國 最愛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獅子林中長大 中國富過15代的貝氏望族 據《貝聿銘傳》提到在元朝末年,貝氏家族從北方遷到蘇州,並靠著賣藥起家,在清代乾隆時期,貝氏已經成為蘇州有名的望族貝氏家族中第十三代孫中貝哉安及其子孫從事金融業成就非凡,而貝潤生則被稱為顏料大王,在1917年買入獅子林,並透過七年修復整建。貝哉安即為貝聿銘的祖父,參與創辦上海銀行,亦參與創辦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即中國旅行社。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子承父業,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 富了17代的家族:上海擁千套房屋,子孫後代都要進哈佛讀書!
    有人說富不過三代,但事實證明,也有很多例外。例如,香港最富有的人李嘉誠有兩個非常能幹的兒子。即使沒有父親的幫助,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能力開創自己的事業。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現在是長和系的領頭人。李嘉誠也對李澤鉅接任以來取得的成就非常滿意。然而,中國有一個家族可以說比李嘉誠家族更強大。它不僅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而且達到了世界罕見的第17代。
  • 中國稱得上財團的只有他們一家 揭秘中國最神秘的家族
    這個家族就是榮氏家族。上世紀50年代,毛主席評價這個家族時說,「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1草根兄弟白手起家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倆是榮氏家族的第一代掌門人。
  • 富到17代的家族:在上海有近1000棟房屋,子孫後代都要進哈佛讀書
    文:秉文中國有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很多家族企業傳到第三代手裡,基本就快消耗殆盡了。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在國內,也有一些富二代、富三代不但沒有敗光家業,還帶領家族企業繼續發揚光大的。而新世界和周大福的創始人鄭裕彤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計劃退休,將家族企業移交給兒子鄭家純。但由於鄭家純能力不足,鄭裕彤又再度出山。不過,他的孫子鄭志剛卻非常爭氣,後來接管了2100億的商業帝國,算是富三代中的佼佼者。然而,和李嘉誠、鄭裕彤家族相比,國內有一個家族可以說是更加「厲害」,不僅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還富到了第17代,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見。
  • 湘江邊這一地標由貝聿銘之子設計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yù)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貝聿銘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據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投身建築事業70多年來,他的優秀作品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等等。他也被譽為是「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富不過三代.寧波這個家族,卻整整富貴了180年,如今依然顯赫
    富不過三代.寧波這個家族,卻整整富貴了180年,如今依然顯赫   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很多富可敵國名震一時的富豪家族,都逃不過這個詛咒一般的俗語。
  • 102歲貝聿銘逝世:做羅浮宮項目時只是一名「景觀設計師」
    據新華社消息,美國媒體5月16日報導,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的一生,正如他對建築與生命的感悟一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一個殷實的大戶人家。
  • 錢氏家族與第一家訓《錢氏家訓》
    引 言《家訓》是指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家訓在中國形成已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良好的作用。一部《錢氏家訓》綿延兩千年,使得錢氏家族名人輩出,特別於近代形成「井噴」,都源於《錢氏家訓》,實乃世界之一大奇觀。
  • 這個家族的富貴傳承了17代,上海有數套房產,子女進哈佛讀書
    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正常情況下,不管多麼富裕的家庭都難以富過三代,三代之外,家道註定敗落。縱觀世界歷史,幾乎都是這樣一種情況。 但是,在我國歷史之中,也有特殊的情況存在,他們是中國社會中真正的「貴族」,整整十七代過去,他們富貴依舊。究竟是哪個家族,竟然可以打破「富不過三代」的詛咒。 他們就是貝聿銘的家族,又稱貝氏家族,也是中國歷史之上最為特殊的一個家族。
  •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相當於1123個馬雲,富過八代,200年不倒
    這個神秘的猶太家族富過八代,200年不倒,所擁有的財富保守估計達50萬億美金,相當於510個比爾蓋茨,1123個馬雲,而貝佐斯的身家2000億美金左右,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差了多少
  • 探訪貝聿銘在蘇州的點滴:在家族祠堂合照中位列正中
    鍾升 攝中新網蘇州5月17日電 (記者 鍾升)17日,中新網記者走訪了蘇州城內數個與貝聿銘有淵源的場所,探尋貝老與故鄉萬裡不斷的牽絆。蘇州的山塘街在古代曾是當地最為繁華的區域。如今的七裡山塘除部分被開發為旅遊景點外,都是一派嫻靜的市井景象,唯有沿街不斷排開的會館和宗祠訴說著往日的興盛。貝家祠堂也毫不張揚地位列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