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會做飯的看鍋,下一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智慧
民以食為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美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因為網絡而應運而生的吃播們層出不窮,人們的關注點也從喜歡吃美食上升到了學做美食的階段,我們的老祖宗也不例外,沒有經得住美食的誘惑,流傳出一句有一句俗語。
是啊,中國傳統文化和美食也是密切相關的,範仲淹曾言,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愛那鱸魚鮮美的味道。杜甫曾作詩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更是將食物的美妙躍然紙上,讓人嚮往。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也十分有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領略一下這不會做飯的看鍋,會做飯的看火吧。
先看前半句,說的就是不會做飯的那些人一看他們的鍋就知道了。不會做飯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懶於做飯的人,這類人只喜歡追逐美食的味道,卻對於美食的如何誕生沒什麼興趣,所以他們的鍋放在哪裡形同虛設,根本就不會產生實際的價值,時間久了鐵會生鏽,那時候的鍋多是用鐵製成的,所以長久不用就會生鏽。這也不難理解,一個東西如果不能發揮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將沒有任何價值。
而第二類人則是那些喜歡美食,熱衷於做飯,卻掌握不了烹飪美食技巧的人,這類人雖然喜歡美食,卻不懂得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鍋,很多時候調料,調味品亂用一氣,最後一個好好的鍋也會變得黯然失色,所以看一個人會不會做飯,看他的鍋就行了。
看一個人的修養境界,看他對待窮人是否還能保持風度就行了。看一個人的人品,細枝末節就能決定。
而下半句也是說一個會做飯的人就一定會十分注意做飯的火候。要想美食色香味俱全,就得不放過烹製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說細節決定成功個失敗,總在美食上也是十分的融合。
雖然食物美味,但它的烹調過程卻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從火候,用料,溫度,時間等各個方面都做好準備。而這些準備的程度和對烹飪的經驗就決定了食堂的師傅和酒店的大廚之間的區別。
一個會做飯的人,一定是面面俱到的,他們遇到食材會雙眼放光,把自己對於食物的熱愛融入到製作的過程中去,一個充滿了感情的食物加上精緻的製作手法,堪稱是完美的典範,讓人讚不絕口。
舌尖上的中國裡更是介紹了中國各地的美食,各種美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火候,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所以,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腳踏實地,一點一滴的進步,絕不能急功近利,只追求結果而不注重過程。沒錯,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對不缺乏看吳宗憲對我們帶來的俗語所帶來的寓意。無論任何人,只要一眼就可以判定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有的人熱愛生活,注重細節,有的人卻渾渾噩噩的,只知道日曆一篇一篇的向後翻,荒唐度日。所以,我們一定要謹記老祖宗的教誨,認真對待我們生命的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能多姿多彩,絕不可隨便的將自己的生活隨便的度過,這樣等來的只能是更加深刻的迷茫和很難喚醒的麻木。
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幾十年,有的人輕飄飄的活的不如一片羽毛,有的人卻改變了整個國家,拯救老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其實他們並不比我們多什麼,他們只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順著夢想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