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會做飯的看鍋,下一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智慧

2020-12-22 思帆歷史趣聞

俗語:不會做飯的看鍋,下一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智慧

民以食為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美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因為網絡而應運而生的吃播們層出不窮,人們的關注點也從喜歡吃美食上升到了學做美食的階段,我們的老祖宗也不例外,沒有經得住美食的誘惑,流傳出一句有一句俗語。

是啊,中國傳統文化和美食也是密切相關的,範仲淹曾言,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愛那鱸魚鮮美的味道。杜甫曾作詩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更是將食物的美妙躍然紙上,讓人嚮往。老祖宗留下的俗語也十分有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領略一下這不會做飯的看鍋,會做飯的看火吧。

先看前半句,說的就是不會做飯的那些人一看他們的鍋就知道了。不會做飯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懶於做飯的人,這類人只喜歡追逐美食的味道,卻對於美食的如何誕生沒什麼興趣,所以他們的鍋放在哪裡形同虛設,根本就不會產生實際的價值,時間久了鐵會生鏽,那時候的鍋多是用鐵製成的,所以長久不用就會生鏽。這也不難理解,一個東西如果不能發揮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將沒有任何價值。

而第二類人則是那些喜歡美食,熱衷於做飯,卻掌握不了烹飪美食技巧的人,這類人雖然喜歡美食,卻不懂得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鍋,很多時候調料,調味品亂用一氣,最後一個好好的鍋也會變得黯然失色,所以看一個人會不會做飯,看他的鍋就行了。

看一個人的修養境界,看他對待窮人是否還能保持風度就行了。看一個人的人品,細枝末節就能決定。

而下半句也是說一個會做飯的人就一定會十分注意做飯的火候。要想美食色香味俱全,就得不放過烹製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說細節決定成功個失敗,總在美食上也是十分的融合。

雖然食物美味,但它的烹調過程卻是一門藝術,我們需要從火候,用料,溫度,時間等各個方面都做好準備。而這些準備的程度和對烹飪的經驗就決定了食堂的師傅和酒店的大廚之間的區別。

一個會做飯的人,一定是面面俱到的,他們遇到食材會雙眼放光,把自己對於食物的熱愛融入到製作的過程中去,一個充滿了感情的食物加上精緻的製作手法,堪稱是完美的典範,讓人讚不絕口。

舌尖上的中國裡更是介紹了中國各地的美食,各種美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火候,它們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所以,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腳踏實地,一點一滴的進步,絕不能急功近利,只追求結果而不注重過程。沒錯,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對不缺乏看吳宗憲對我們帶來的俗語所帶來的寓意。無論任何人,只要一眼就可以判定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有的人熱愛生活,注重細節,有的人卻渾渾噩噩的,只知道日曆一篇一篇的向後翻,荒唐度日。所以,我們一定要謹記老祖宗的教誨,認真對待我們生命的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能多姿多彩,絕不可隨便的將自己的生活隨便的度過,這樣等來的只能是更加深刻的迷茫和很難喚醒的麻木。

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幾十年,有的人輕飄飄的活的不如一片羽毛,有的人卻改變了整個國家,拯救老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其實他們並不比我們多什麼,他們只是付出了更多的努力,順著夢想一路前行。

相關焦點

  • 俗語:一等二靠三落空,老祖宗把精華留在了下一句,受用了
    俗語:一等二靠三落空,老祖宗把精華留在了下一句,受用了俗語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它可以說是我們的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俗語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實際經驗總結出來的,老祖宗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和總結將它們傳下來,人們口口相傳,通過時間的考驗,一步一步傳到了今天。所以俗語對我們來說還是一種善意的提醒,在我們迷茫的時候給我們指點人生的方向。
  • 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下半句更精華,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回到家以後,長輩教訓了我很久,很多話都忘記了,只有一句印象深刻:「如果人沒有救上來,他們家說是你推下去的,我們怎麼辦?」當時真心是一身冷汗,從此就牢牢記住了這「二人不看井」的教訓。後來才知道原來關於這種事情,還有著一句完整的俗語,「一人不看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看上去簡單尋常,其實都是老祖宗們日常生活經驗的精華總結,凝聚著老祖宗們的處世智慧。「一人不看廟」說的是獨身一人時不要隨意進入廟宇。
  • 俗語「打是親,罵是愛」,下一句雖然經典,但老祖宗的話不可全信
    文|楚何知(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關注並轉發分享)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想到、用到很多耳熟能詳的俗語;這些俗話俗語不僅凝聚著老祖宗的生存智慧,更是他們人生經驗的精華所在今天我們就來分享這樣一句農村俗語「打是親,罵是愛」,下一句雖然經典,但老祖宗的話不可全信!對於很多情侶而言,這句俗語「打是親,罵是愛」可以說是「秀恩愛」、「撒狗糧」的必備技能;但是這句俗語的下一句更為經典,那就是「惱了性子拿腳踹」。
  • 俗語:「不會做飯的看鍋」,下一句才是經典,很多人不知
    農村的孩子都是當家早,有些孩子都沒有灶臺高就學會了做飯,以前農村都是地鍋,就是那種燒柴火的哪一種,而白天父母要出去幹農活,回來還要燒水做飯,肯定很累,所以一些十來歲的孩子就在旁邊看著,讓媽媽教他們做飯的方法,這樣放學回來的時候,可以在家做好飯等爸爸媽媽回來一起吃。
  • 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哲學
    俗語: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人生哲學如果提起為人處事的道理,想必古人則更有發言權,人們活在世上,為人處事是一個比較讓人頭疼的問題,也是十分具有哲理的事情,因為一不小心我們就會陷入與人交往的瓶頸。
  • 農村俗語「桃養人,杏傷人」,下一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
    04「李子樹下埋死人。」理解了前半句之後,後半句可以說是精華,因為直接說明了嚴重性。以上就是整句俗語的解釋,雖然是有些片面,但是還有一定的道理。其實,只要是正確食用,注意相關食用禁忌,都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 「人不得全,瓜不得圓」老祖宗留下2句經典俗語,每一句都是精華
    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可能也經常會聽說一些俗語,比如說小編在小的時候就經常聽身邊的老人說一些俗語,雖然當時並不能夠真正的了解其中的真實含義,但是聽起來也是非常的高深喲!俗語是古代的勞動者生活經驗以及智慧的總結,所以說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而且有些俗語即使到了現在,也是有著其獨特的借鑑意義和現實意義!
  •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精華是在下句,老祖宗智慧高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精華是在下一句,老祖宗智慧高有些老一輩在看到一些小孩子的時候,經常會對他們的父母說,你這個孩子很有福氣。就好比如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句俗語,它也是充分展現出了老祖宗的智慧,它就是:「有福之人兩腿毛」,這句話非常好理解,說的是,若一個人兩條腿的腿毛都很旺盛的話,那麼他就是個有福之人。
  • 俗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下一句才是精華,越早知道越好
    俗語,作為在民間盛行的一種文化,它以通俗易懂的藝術特點,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俗語的涵蓋面很廣,有為人處世的生活哲學,有天人合一的養生智慧。總而言之,熟練地運用俗語中的智慧,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如今,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驟增,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很多人的精神狀態極差,每天都一副毫無生氣的模樣。俗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就告訴我們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希望其中的智慧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 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下一句才是精華,古人教你如何社交!
    在這個社會上,你可以沒有一技之長,但是你不能不會社交,好的社交往往可以讓一個人走得更順。不好的社交則會起到反效果,甚至會讓你陰溝裡翻船。我們的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許多有關社交的俗語,這些俗語說出一些不可交之人的特徵,雖然人不可貌相,但是經過時間的檢驗,這些俗語還是有著一定的價值的。
  •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精華所在,說透了現實人性
    老祖宗講的俗語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即使一些俗語因文化而產生了分歧,但很多俗語還是說出人生的道理,值得後世深思,俗語「飽暖思淫慾」是人們常聽到一句話,它講的是什麼?在「飽暖思淫慾」的後面還有一句,更值得人們探究深思,講出來社會的現實。那就是「饑寒起盜心」,古時候是有很多的山賊和強盜,因為平常老百姓常年勞苦,也無法與富人相提並論,於是就有人起了盜心,偷盜可以最快的獲得錢財,解決溫飽,而「劫富濟貧」的人通常是對貪官汙吏下手,饑寒交迫的老百姓也會相當感激。
  • 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
    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關於它還有一個故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其實這一整句俗語,雖然話語十分簡單,但是總結出了人生在順境和逆境中會產生的一些邪念,這都是對後人的一些警告。
  • 俗語:半路夫妻硬如鐵,老祖宗婚姻中的智慧,中年人值得一看
    俗話說:「衣服要有尺寸,語言要有分寸」,人跟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相處,特別是夫妻之間的交往對人生有重要的意義。老祖宗都喜歡從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總結道理,以前發生的事情都總結為簡單好記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來自老祖宗經驗智慧,所以也成為了很多後輩為人處事的生活準則,其中就有「半路夫妻硬如鐵」,這個又是怎麼回事呢?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什麼是「生七」?老祖宗的智慧
    比如說下面這句"生七不娶,暗九不過",可能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是看不出來的什麼意思,接下來就跟我一起來了解學習一下吧!生七不娶娶妻,自古以來都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之一。這句話的意思是就古人認為,妻子只有犯了這"七出"才可以休掉。至於是哪7個呢?
  • 充滿著老祖宗人生大智慧的數字俗語諺語之「二」
    在我國的民間,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裡,千百年來就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俗語、諺語、歇後語等等。這些眾多的民間文學精品,既世代傳承了民族文化,又祖輩啟迪著人生智慧,其中很多都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和精神財富。而在這些廣為流傳的俗語諺語中,有許多含有數字,就顯得更加生動形象和經典奇妙了,更充滿著老祖宗的人生大智慧。「二者不可得兼」。兩種事物只能得到其中之一,而不可以全部都得到。說明對於某些事物要懂得取捨,不能兼而有之。「二一添作五」。原本是珠算除法運算中的一句口訣,是二分之一等於零點五的意思。
  • 農村俗語: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有理嗎?老祖宗智慧值得借鑑
    農村俗語:娶妻先看娘,嫁夫先看爹,有理嗎?老祖宗智慧值得借鑑「婚姻嫁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和味道,在過去,相遇便是一生,由不得你做出其他選擇;在現在,彎彎繞繞,山水有重逢,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刻結婚了下一刻離婚了,實在是常見。
  • 老人常說:「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才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老人言》中有一句相當經典的俗語——「海水不可鬥量,人不可貌相」,相信這句話大家都已經聽說過了,這句話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也就是說光從一個人的外貌,是無法看出這個人的內心本質的,只有相處久了,才可以洞察人心。
  • 農村這句俗語「不會做飯的看鍋,會做飯的看火」你懂其中的奧秘嗎
    接下來,小編想給大家分享一句農村中的俗語,和做飯有關的,那就是「不會做飯的看鍋,會做飯的看火」。從字面上看這句俗語呢,意思真的是很簡單,就是不會做飯的人呢,不懂的步驟,也就只會看著鍋發呆咯,等著別人煮好飯上鍋唄,而一旦鍋很少用了,就會很容易生鏽了。
  • 小小民間俗語,大大人生智慧,讀透這幾句話就等於讀透了人生
    古人的智慧,表現的形式有太多太多,其中有一種就是表現在民間的俗語上。大家可不要小瞧這些俗語,那可都是我們的先人一點點在生活中積累的智慧,今天我們不說別的,就說幾句其中特別經典的民間俗語。莫要多開口,不要強出頭。
  • 人在低谷時不做三件事,老祖宗總結出一句俗語,這就是智慧
    人在低谷時不做三件事,老祖宗總結出一句俗語,這就是智慧人生就是一個起起落落的過程。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有的人的人生比較順利,而有的人的人生卻是坎坎坷坷。不過,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總是平坦的,我們會擁有人生的高潮,同時也會經歷人生的低谷。在人生正得意之時,我們要戒驕忌傲。高峰之處雖滿是風景,但高處同樣不勝寒,要當心下坡的路是不是就在前方。在人生正處於低谷的時候,要注意的事就更多了。因為一個人越不順利,他的的思想可能就越狹隘,看不全面,就更難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