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紅妝
存錢就是一場與欲望較量的修行。
前幾天,一則名為「女白領衝動預付30多筆網購定金」的消息衝上了微博熱搜。
蹲守在各主播直播間買買買的胡某講述了自己一時腦熱、瘋狂剁手的「慘痛」經歷:
「昨晚我看直播,覺得這也划算,那也划算,頭腦一熱就付了款,結果今天中午才發現,自己竟然預付了30多筆定金……」
網友紛紛表示深有同感:「我也是這樣,一看優惠力度那麼大,趕緊下單薅羊毛,結果羊毛還沒薅到,自己的錢先沒了。」
可一時剁手、事後後悔的人,又何止胡某一個呢?
去年雙十一,四川瀘州一女子痴迷網購欠下30萬巨款,丈夫一度氣到想要跳樓輕生。
對此,有人評價道:
負債經營自己的生活、無限放大人生的財務槓槓,最終只能做空自己原本擁有的一切。
去年滙豐銀行發布了一組調查數據:
90後一代人的債務與收入比高達1850%,人均債務達12.79萬元。
而最近,央行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
截止二季度末,中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854.28億元。
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金碧輝煌的物質文明之下,這也想買,那也想要,是人生的常態;
但購物車越來越重,銀行卡越來越輕,卻成了人生的窘態。
在這個欲望被無限放大,消費變得觸手可及的時代,我特別佩服一種人:
他們能抵禦商家的誘惑,克制自己的欲望,理智消費,堅持存錢。
他們面對時代的變化、人生的變故能夠不慌不忙、從容應對。
所謂「兜裡有錢,心中不慌」,在這個時代,會存錢比會花錢重要得多。
能夠堅持存錢,才是一個成年人的頂級自律。
01
存錢,是給未來存底氣。有人說:錢重不重要,並不在於你,而在於你什麼時候需要用到。
前段時間,好友方瓊突然發了一條朋友圈,上面只有簡單的一句「請大家幫忙救救我父親」和一個大病籌款連結入口。
我急忙問她怎麼了。
她告訴我說,她父親被確診為肺癌,治療費用高達40餘萬。
醫院裡花銷如流水,每天光治療費就得好幾千,光是治療前後的檢查檢測費用就花了6萬,靶向治療差不多要20萬,更別提後面的化療費用了。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一場病擊垮一個家。
看著被病魔折磨的父親,好友留下了悔恨的淚水。
她哽咽地說:「我這些年,也不是沒賺到錢。只是以前有父親撐著……」
好友的父母以前都是教師,每月有固定的退休金,她也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家境就不錯,工作後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沒有什麼生活壓力。
基本所有的工資收入,都用在了自己身上。
商場大衣打折了,買;口紅出新色號了,買;雙十一雙十二,一鍵下單,買買買....
結果就是,當至親突患疾病時,她拿不出一分錢,只能低聲下氣地找親戚朋友借。
多少人,和方瓊一樣,忙著精緻,忙著消費。
有錢的時候,月月賺錢月月光、日日生財日日買,等到急需用錢而拿不出的時候才幡然醒悟:
原來,在未知的風險面前,銀行卡上存款的額度也許就是生命的長度。
這個世界充滿了風險和變故:
你以為身體強壯的父母還可以幫你遮風擋雨,但一場疾病,就能拖垮一個家庭;
你以為穩定的工作至少能保證你衣食無憂,但一場疫情,就讓無數人陷入失業危機。
豆瓣上「負債者聯盟」小組裡,有這樣一句特別扎心的話:
「一筆存款,也許並不能讓你實現財富自由,更不能助你走上人生巔峰。但是,當意外到來之時,沒有存款,連命都很難保住。」
是啊,生活很難,人生實苦,要想活得舒坦,得看得遠、想得寬,更得忍得住慾念、存得錢財。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都不知道誰先來。
現在存下的錢,就是你對抗風險的底氣。
02
存錢,就是給自己存退路。知乎上有一個熱帖,問題是:存錢的意義是什麼?
點讚最高的回答來自於華裔演員劉玉玲的一次採訪回答:
「我努力賺錢存錢,為自己建立了一個『fuck you’money。這樣,當我不喜歡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就可以有底氣甩手走人,對摺磨我的老闆說:『姐有錢,去你的吧!』」
誠然如此。
存錢的最大意義,就是留一條退路。
同樣是在工作中受委屈。
《我是餘歡水》中,郭京飛飾演的餘歡水被上司罵 「活得沒人樣」也不敢辭職;
而《創業時代》裡周一圍飾演的精英人士羅維卻敢直接拍屁股走人。
為什麼呢?
因為對毫無儲蓄的餘歡水而言,房貸、車貸、孩子的補課費都是重擔,辭職這件事,他不敢、也不能;
而對於有存款的羅維來說,眼前這份工作並不是他唯一的出路——卡裡存下的錢,就是他的退路,能為他的「任性」選擇買單。
他們二人的差別境遇,就像網絡上流傳已久的那句話說的那樣:
「存錢的最大好處,就是生活容錯率高,不管做錯了什麼都能夠及時彌補。而沒有存款、掙一分花一分,稍有差錯,下個月的房租房貸就不知道從哪裡出。」
是啊,成年人的退路,說白了,都是卡裡的錢給的。
王爾德曾說過:
「在我年輕的時候,曾以為金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確如此。」
畢竟,在危機四伏的時代裡,你存的錢,才是你生活中最大的安全感。
03
存錢,才是成年人的頂級自律。處在這個消費欲望被無限放大的時代裡,如何才能掌控住自己的欲望,不被消費主義裹挾呢?
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幾個存錢的小技巧。
1. 試試固定百分比存款法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存不住錢?歸根到底,他們對於存錢這件事,太放鬆了:
月初——「我要開始存錢了」;
月中——「這筆錢不能省,一定得花」;
月末——「下個月再存吧」。
如此循環往復,下月復下月,下月何其多。
與其如此,不如試試固定百分比存款法,「武斷」一點,比如每個月把收入的30%強制存入銀行。
幾年後,你就會感慨帳戶上的餘額,真香!
2. 警惕「破窗效應」
犯罪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破窗效應」,大意為:
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存錢其實也是如此。
如果在存錢的同時,放縱自己打破儲蓄帳戶的「窗戶」而不及時收斂的話,那麼你的銀行卡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破洞」,直至最後變成一張空卡。
我身邊有些朋友,平時也會存錢,但只要看到某些東西,比如新出的手機,再比如偶像的演唱會門票,就會從辛辛苦苦存下的錢裡取出一部分來,久而久之,又「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想要存住錢,就要警惕破窗效應,非生老病死之緊急情況,絕不取出存款。
只有這樣,才能擺脫月月掙錢月月光的窘境,逐漸轉變身份,成為財富的積累者。
3. 學會開源式儲蓄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又有人說:開源節流。
總而言之,要想存錢,必先賺錢。
在強制比例存款的前提下,賺得多,才存得多。
開源節流,永遠是開源在前,節流在後,有賺才有存。
錢多有錢多的投資技巧,錢少有錢少的理財方案。
理財就是理生活,理財就是理人生,你必須為你的人生目標,確定財務支持計劃。
04
曾在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覺得頗有道理:
「存錢就是一場修行,一場與欲望較量的修行。」
深以為然。
人生一世,白雲蒼狗,花錢是本能,存錢才是本事。
唯有懂得節制自己的物慾,才能抗得了風險,控得住人生。
往後餘生,願你不為物役、不為錢惱,放下物慾去存錢。
願你卡裡有存款、心底有篤定,會賺錢,更會存錢。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