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頻繁被盜墓賊光顧,為什麼還有無數珍寶倖免於難?按理說,一處古墓中發現多個盜洞,就說明這座古墓中大部分陪葬品已經被盜墓賊順走了,但陝西的一座唐朝古墓卻暗藏玄機,有一點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
19世紀60年代,陝西西安的一處工業園正在施工,卻意外的挖出了很多青石板的碎塊,這種情況,如果在60年代的其他城市有可能不會引起重視,但是在西安可就不一樣了。
西安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前後有13個朝代都把西安作為首都所在地,歷史上的漢唐盛世都發生於此,所以在西安經常會因為施工挖出古墓,當地的老百姓都已經有經驗了,施工隊的工人根本就不需要人指示,立即停止了施工,並把消息上報給了當地文物部門。
考古專家們趕到現場後,先對現場進行了簡單的清理,發現青石板碎塊兒的地下,還有一大塊完整的青石板,考古專家們找來工人把青石板給完全掀開後,一條墓道就這樣出現在了眾人的眼前。有墓道就說明地下有古墓,這個發現讓考古專家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來,至少這次沒白跑。
西安雖然是古都,王室貴族的墓的確有很多,但是這也造成了有段時間內當地的一些人有點草木皆兵,經常會出現考古專家去現場考察後卻什麼都沒有發現的情況。但是考古專家們似乎有點高興得太早了,接下來的一個發現直接讓他們的心從暖陽到了寒冬,心拔涼拔涼的,怎麼回事呢?
原來考古專家們在初步考察後,在墓地的四周發現了9個盜洞,而且盜洞的樣式和新舊程度完全不一樣,這就說明了這9個盜洞絕對不是一撥盜墓賊留下,而是9個不同的盜墓賊,甚至有可能不是一個朝代的。
盜墓賊盜墓的時候有一個習俗,就是絕對不走空,既然來了就一定要帶點什麼走,這座墓地前後遭受了9次盜墓,就算沒有被洗劫一空留下的陪葬品也肯定大都是沒什麼價值的,不過就算考古專家們再怎麼失望,但來都來了,墓地的發掘工作還是要繼續的,說不定有些漏網之魚呢!
可還是讓考古專家們失望,墓室中間除了一個大石棺外就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留下,考古專家們抱著最後的希望打開了石棺,棺內除了一些遺骸外依舊什麼都沒有。考古專家們通過對遺骸身上所穿的衣服的研究,查閱史料後,確定關內的主人是一位唐朝的三品官員。
之後,考古專家們又在石棺上發現了一些墓志銘,也證實了墓主人是唐朝的三品官員。唐朝的三品官員可是中上等官職,說是朝廷重臣也不為過,墓內的陪葬品自然不會少,如果不是被盜賊一掃而空的話,其中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物肯定有很多。
正在大家可惜之際,一位考古專家開玩笑的說道:」整個墓地最值錢的就是這個石棺了,我們不能放棄研究,而且這個石棺經過測量估算,竟然有三噸重,這種重量歷來少見,說不定暗藏了什麼玄機」。
盜墓賊在盜墓的時候,如果遇到這種大型石棺,一般是不會移動的,一來是沒有這個技術有能力移動,二來是怕移動的時候動靜太大造成墓地塌陷。考古專家們說幹就幹,找到了工地專用的起重機,準備把石棺吊了起來,帶回去慢慢研究。
隨著石棺一點點被抬高,地面揚起了灰塵,灰塵散盡後出現的一幕,讓在場的考古專家們不僅都大喜過望,一邊喊著沒白來一邊通知更多的考古專家趕到現場,究竟是發生了什麼?讓見多識廣的考古專家這麼喜形於色呢?
原來這口石棺下還有一個洞口,墓主人考慮到以後到盜賊會光顧,把陪葬品埋在了石棺下面,裡面放著大量珍貴的陪葬品,其中最多的就是唐三彩,足足有80多件。本以為要無功而返了,突然中了個大獎,考古專家們能不高興嗎?
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後來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唐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雖然之後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所以唐三彩代表著唐朝陶瓷燒制工藝最高水平,不僅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和美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非常受其它國家的歡迎,因此這麼多經歷了1000多年還保存完好的唐三彩,可是為考古專家們對那個時期唐三彩技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而且這些出土唐三彩大多造型和圖案都不一樣,也讓考古專家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的社會情況,具有這麼高研究價值的80多件唐三彩,目前都被收進了陝西的博物館中。
這下考古專家們也明白了,墓中表面的陪葬品不是被盜墓賊洗劫一空了,而是墓室表面本來就沒什麼陪葬品,就算有也是為石棺底下陪葬品掩人耳目用的,也就是說除了第一波盜墓賊帶走了一些陪葬品外,剩下幾撥盜墓賊都是屢屢空手而歸,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在墓地防盜措施上的智慧。